筆趣閣 > 大明風流 >第113章 賑濟(十二)
    <!--go-->張延齡笑道:“徐大人,今日你可辛苦了。若沒有你幫忙,我定然手忙腳亂。多謝你了。”

    徐杲黑瘦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擺手道:“都是爲了賑濟災民,爲了百姓,侯爺客氣什麼。說起來,若非侯爺出馬,城外這些災民可就遭罪了。要謝也是謝侯爺纔是。”

    張延齡笑道:“罷了,咱們也不用謝來謝去了。我瞧徐大人做事利落認真,倒像是做實事之人。徐大人在工部掌管什麼事務?”

    徐杲道:“下官是匠人出身,沒經過科舉。當年外城擴建的時候,我是其中一名工匠。包括這永安門城樓在內,我也是參與的。建成之後,朝廷恩賞了我進工部爲官,做的也是相關技術方面的事務。賑濟之前,我在虞衡清吏司做事,管的是營造鍛鑄之事。”

    張延齡心中一動,問道:“營造鍛鑄之事?但不知徐大人可懂得鑄造火器?”

    徐杲笑道:“那正是下官份內之事。我工部有專門部門和兵部兵器司一起共同爲朝廷鍛造火器。”

    張延齡心中狂喜,但不動聲色的問道:“有趣。以徐大人看來,咱們大明朝的火器如何?比如說軍中所用的火銃吧。有何可以改進之處麼?”

    這話問到了徐杲的專業上了,徐杲想了想道:“別人都說我大明軍中火器受限於冶煉技藝和成本,所以火器很粗糙。無法增加裝藥量,故而威力不強。其實在我看來,並非如此。”

    “哦?”張延齡驚訝了。徐杲這話倒是讓張延齡覺得很是意外,事實上張延齡自己也是這麼認爲的。

    “難道不是這個原因麼?那是何故?火藥的問題?”張延齡道。

    “呵呵呵,張侯爺想差了。也不是火藥的問題。我大明火藥已經夠威猛了。實際上,是成本的問題。早在兩年前,我便提交了以青鐵加以精煉,再加上一些輔助的原料,鍛造出韌性更強的精鐵的的辦法。只是鑄鍛成本太高。兵部算過一筆賬,通過冶煉強度高的精鐵製造火銃,每支火銃造價高達百兩。再加上消耗的火藥彈子等,昂貴之極。造一支火銃的銀兩可以造十幾柄強弓了。兩相比較,一支火銃之威怎比得上十幾支強弓齊射。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差得遠。所以朝廷不可能同意。”徐杲笑道。

    張延齡有些興奮的道:“原來不是材料和冶煉技術的問題,而是銀子的問題。徐大人,你說的青鐵精煉,加上輔助的原料可鍛造出韌性強度很強的精鐵,但不知你加什麼進去?”

    徐杲笑道:“加的是一種土。我稱之爲白土。這種土是一種很特殊的土,其中含有許多不明之物,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總之,這種土比尋常的土要重許多,很是奇特。那年我去江西,在龍虎山發現了這種土。起初我以爲是金礦,但後來發現不是。下官一直在鑽研冶煉高強韌精鐵的辦法,什麼都想加進去試一下。於是加了這種土進去,沒想到得到了上等的精鐵。說起來,還真是運氣的很。”

    張延齡聽得嘴巴都合不攏了,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自己在京城跑了幾十家鐵匠鋪也沒能找到滿意的火器鑄造的精鐵,還以爲是冶煉技術沒有發展到那一步。誰知道,朝廷裏早有人已經可以冶煉出高強度的精鐵了。

    聽徐杲說的情形,他確實是有些運氣的成分。他說的這種白土,恐怕便是一種含有多種礦物的礦土。加入冶煉鋼鐵中之後,其中的微量元素改變了鐵的性狀,應該是創造了一種合金鋼出來了。

    “也就是說,其實只要不缺銀子,肯花大本錢,自然可以提高火銃的威力是麼?”張延齡笑道。

    “那是當然。”徐杲笑道。

    張延齡點點頭,繼續問道:“徐大人,除了材質限制了裝藥量之外,你覺得火銃的制式是否可以改進呢?比如說如今咱們大明的火銃需要用明火點燃,發射時間長。再有便是火銃擊發一次需要重新裝填,耗費時間。如果能改明火爲燧發,改單發爲多發,豈非這威力更強?徐大人可否考慮過這些問題呢?”

    徐杲訝異的看着張延齡道:“侯爺對火銃看來興趣不小。難怪侯爺隨身都帶着火銃。這種事別人是根本不會去想的,侯爺居然能想到這些?真是教下官甚爲驚奇。”

    張延齡笑道:“只是瞎想瞎聊罷了,是不是太異想天開了?完全無法實現?若是如此,徐大人便當我是在說笑便是。”

    徐杲沉吟道:“倒也不是異想天開。侯爺想的這些,下官也曾想過。從道理上而言,其實難度不大。不過,需要再細細的研造,不斷的試驗才成。下官時間倒是有,可惜朝廷連普通火銃都不肯多花銀子,更別說耗費更多的錢銀在這件事上了。”

    “哦?”張延齡心中更是驚喜不已。他只是抱着問一問的態度來提及此事,根本沒期待有個滿意的回答。然而徐杲的話卻似乎是輕描淡寫一般,並不覺得自己的問題有什麼不妥之處,而且表明是可以實現的。也就是說,他是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制約他的只是銀子罷了。

    張延齡感覺自己撿到了個寶貝。誰能想到這位工部員外郎徐杲居然是個寶藏。如果他不是吹牛胡說的話,那麼火器的改進的計劃倒是可以和他好好的探討一番,沒準會有進展。

    張延齡想繼續跟徐杲深聊下去,進一步的驗證對方是不是真的有這方面的才能。很簡單,自己只需要將後世槍械的一些原理說給他聽,徐杲只要能理解且不覺得自己是在胡說八道,能夠提出一些見解的話,那便說明他是真的明白自己說的事情。那樣的話,徐杲便是自己要尋找的人了。

    張延齡其實不知道,徐杲雖然不顯山露水,但他卻是實打實的身懷絕技的匠人。他不僅精通木工建築冶煉鍛造,還精通各種機簧製造的技藝。

    徐家先祖是徐蔚乃是宋朝著名發明家蘇頌的隨從。蘇頌製造‘水運儀象臺’時,徐蔚全程參與,出力甚多。徐蔚因此也成爲了一代大匠。後來徐家後代參與了宋朝皇帝陵寢的機關製作,爲皇陵建造了極爲精密的防盜機關術。但也正因爲參與了此事,使得徐氏一門最終不得不選擇了隱姓埋名銷聲匿跡。因爲這種事是極爲機密之事。被人知道機關的設計者是誰,那將引來無數的麻煩。

    徐家到了南宋末年便早已名聲不顯,消失於芸芸衆生之中。但其實其家族技藝一直暗中傳承,只在明面上,徐家後人只是那種架橋鋪路,造船打鐵的普通匠人罷了。

    數代而下,到了大明朝的徐杲這一代,家族的技藝流失了不少,徐家也只是民間尋常的匠人,但是徐杲所學的本事還是不少。只是沒有用武之地罷了。

    建造永定門外城城樓的時候,城門的萬斤石機樞便是徐杲所設計的,還有許多工程技術上的難題也是徐杲給解決的。也正因如此,朝廷意識到了這個徐杲的本事,所以才召入朝廷,進了工部成爲一名技術官員。否則,一名工匠,如何能成爲工部的從五品員外郎?

    “徐大人,我有一個不情之請……”

    張延齡剛剛說出這句話,便聽到外邊黃四等人叫了起來。

    “侯爺,不得了,又來了好多災民。”

    張延齡驚愕站起身來,徐杲也皺眉起身道:“定是其他城門處的災民得到消息趕來了。”

    <!--over-->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