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風流 >第450章 送別
    王華和王守仁父子這一次同時被貶。王華從禮部侍郎被貶到南京吏部任尚書。看上去似乎是升職了,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南京留都的官員幾乎形同擺設,有名而無實。這實際上是明升暗降。

    王華在這次彈劾之事中其實並沒有什麼過激的言行。但是,因爲他是狀元出身,名望頗高。而且事後,外廷衆官員紛紛投靠劉瑾門下的時候,王華不爲所動。所以,劉瑾豈能容他留在禮部爲侍郎。要控制外廷六部,這些外廷文官中的中堅分子必須要全部清除。

    當然了,或許也是因爲王華的兒子王守仁跳出來指謫劉瑾之故。兒子的錯,老子自然要受牽連。

    王守仁就更倒黴了,張延齡知道,他被貶到了邊遠荒涼的貴州。而這一次去的地方,便是王守仁蛻變之處。

    王華倒是有些疑惑,他不明白爲何張延齡會來給自己父子送行。直到張延齡和王守仁稱兄道弟的時候,王華才明白過來,原來自己的兒子和這位張侯爺居然交上了朋友。

    王華苦笑不已。自己這個兒子的行爲總是讓自己迷惑的很。也不知什麼時候,他居然真的和張侯爺交上了朋友了。難怪那天,張侯爺出面庇佑了他。而自己父子倆又明明參與了彈劾張侯爺的行動。這簡直是一筆糊塗賬,不明不白。

    長亭之畔,綠柳成行。時已八月,周圍景色雖然依舊蔥鬱,但是蔥鬱之中,已有秋意。金風吹過,天高氣爽,怡人心神。

    酒席擺上,王華看着亭中滿桌酒菜,有些不好意思。

    “張侯爺,怎好讓你如此破費,來給我父子踐行。說來慚愧,我父子二人可都是參與彈劾你的。侯爺不計前嫌,老夫卻心有愧意。”

    張延齡笑道:“王大人,我和守仁兄一見如故,已然是莫逆之交。來爲你們踐行是應該的。守仁兄,我要責怪你了。你要離開京城,居然都不告知於我。你是不拿我當朋友麼?”

    王守仁呵呵笑道:“我父子二人在京城也呆了不少年了。特別是我爹爹,在京城做了二十多年的官,結交無數。當年先皇在時,我爹爹爲經筵日講講官,更是不知多麼風光。但是侯爺你瞧瞧,今日我父子離京,無一人相送,何等淒涼。原因也不用我說了吧。我沒有告知你,只是不想牽連侯爺罷了。”

    張延齡大笑道:“這也算理由?你覺得我怕劉瑾他們麼?忒也小瞧了我。”

    王守仁搖頭道:“我知道你不怕他。但是,正因爲你不怕劉瑾,所以我纔不想牽連你。朝廷之中,你這樣的人已然不多了。我更希望你不會成爲劉瑾嫉恨的目標。這樣,朝廷之中,便還有正氣在。”

    張延齡擺手笑道:“莫要說的這麼嚇人。你放心便是。我敢和劉瑾翻臉,便自有應付他的手段。只可惜,我無法保住你。你我才相識不久,你便要離京了。我若不來送你,那還是朋友麼?”

    王守仁點頭笑道:“看來是守仁多慮了。罷了,是我錯了,待會我自罰一杯便是。”

    張延齡道:“這還差不多。罷了,飲酒。”

    張延齡提了酒壺,爲王華和王守仁父子斟酒。舉杯道:“延齡敬二位。這第一杯酒,祝二位一路順風。”

    王華和王守仁端起酒杯起身道謝,三人一飲而盡。

    吃了幾口菜。張延齡端起第二杯酒,對王守仁道:“守仁兄,聽聞你被貶往貴州龍場驛站當驛丞,延齡恭喜你了。”

    王華在旁聽着發愣,心道:這小子會不會說話?守仁貶爲驛丞,他還恭喜?守仁原本是堂堂兵部主事,官雖然不大,也是正六品的京官。驛丞是個九品芝麻大的官,且又在貴州那種貧瘠偏遠之地。那簡直等於是流放千里之刑了。我都替他愁死了,你居然還恭喜。

    王守仁倒是似乎不以爲意,哈哈笑道:“延齡老弟,你何苦取笑我?我爹爹正在爲此事煩惱,你又來讓他難受。”

    張延齡道:“王大人難受什麼?”

    王華翻翻白眼道:“侯爺,你這話說的。守仁被貶,比老夫被貶還讓人難受。老夫恨不得替他去龍場驛。侯爺還來取笑。”

    張延齡笑道:“王大人,我可不是取笑守仁兄。我是真心向守仁兄道賀的。”

    王華無語,有點不想搭理這個人了。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王大人飽讀詩書,當不會不知道這句話吧。”張延齡笑道。

    王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先賢之言自然是至理,但在書上是至理名言,現在卻是自己兒子前途盡毀,這先賢之言倒也作罷了吧。

    “守仁兄智慧超羣,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探索一些東西。但是,身在京城,紛紜繁雜,喧囂之聲充塞耳鼓,目之所見,心之所感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如何能得昇華頓悟。此次前往貴州龍場爲驛丞,則是遠離喧囂頓悟至理的大好機會。這對守仁兄而言,是福而不是禍。我自然要恭喜他。”張延齡正色道。

    王守仁愣了愣,若有所思。

    王華嘆道:“老夫算是明白,爲何守仁和你能成爲朋友了。他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你也相信?”

    張延齡拱手沉聲道:“王大人,你是狀元,有些事情,你應該比我明白。道理應該比我明白的額透徹。人這一生,自然不能滿足於口腹之慾。許多人讀書的目的便是明理啓智,進入另外一層精神的境界。先賢往聖之所以爲人所景仰,便是因爲他們不滿足於簡單的活着,而是不斷的開拓思想,窮盡智慧,悟出那些普世之理,洞徹天地運行之道,啓迪後人之智。但是,先賢往聖也是人,他們也並非天生如此,在他們那個年代,或許他們也被視爲另類和可笑之人。”

    王華捻鬚沉吟,收起對張延齡的輕視之心,靜靜聽下去。

    “守仁兄心向至理,勤于思索,是有大智慧之人。倘若守仁兄循規蹈矩,或許將來是一位位居高位的大明賢臣,成就無非和王大人一樣,或者比王大人的成就更高一些。最多做到內閣首輔,效忠君王,成就一番賢臣該有的事業。這應該是王大人所希望守仁兄成爲的樣子吧?”張延齡道。

    王華道:“若能如此,難道是壞事麼?”

    張延齡笑道:“當然不是壞事。賢臣造福朝廷,造福百姓,自然是圓滿。但是,這條路的軌跡清晰可見。我們甚至能看到這條路的盡頭,也無非便是輔君王,**民而已。成就也僅限於此時此地,此朝此代。這隻能稱之爲賢。然而,如果守仁兄能悟出一些心學之理,那便是造福啓迪萬世的聖人之行。所謂超凡入聖和爲一時賢者,那個更重要?那個更有意義?”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