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風流 >第1178章 喧囂人生
    大明正德九年七月十九日上午巳時,北京城中哀鍾長鳴,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大葬之禮今日進行。

    東華門宮門大開,朱厚照的棺槨先由七十二名擡棺者擡出皇宮,之後在震耳欲聾的禮樂之中,全身縞素的六十四名引幡者高舉萬民傘和各種幡引在前,之後是一千六百名大漢將軍營儀仗隊全身縞素持儀仗開道。朱厚照的巨大金絲楠木的棺槨由一百二十八名擡棺起靈。棺木後方是和尚道士組成的超度隊伍,最後方是大明滿朝文武和皇親國戚的車駕和人馬。

    數千人組成的送葬隊伍,連綿不斷,充塞街道。車馬哀樂之聲,哭泣喧譁之聲,和尚道士的木魚和鈴鐺誦經之聲匯合在一起。

    這場面當真是熱鬧又排場。朱厚照生前最喜歡的便是熱鬧和排場,這應該是他這一生作爲主角的最後的熱鬧和排場了。

    送葬隊伍從東華門出來,沿着長街往南,經由東西長安街繞行皇宮一週,完成對皇宮的告別之後便往西經由西直門出城。

    長街之上,百姓熙攘如潮涌,內外城十餘萬百姓沿街縞素而立,看着這送葬的隊伍從面前浩蕩而過。靈柩經過時被要求跪地磕頭,哀聲哭泣。但顯然許多人並非發自內心的悲痛。

    事實上,對大明京城的百姓們而言,他們的心情很有些複雜。皇上駕崩了自然不是什麼好事,理應感到悲痛和傷心。但正德登基這近十年來,百姓們對他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好印象,其實也並沒有覺得太惋惜,太留戀。皇上死了,會有新的皇上,來來去去,還不是那個樣子罷了。

    送葬的隊伍從西直門出城,直奔京城西北萬壽山皇陵。午時之前,打開泰陵墓門,在哀樂誦經聲中,在皇親國戚文武羣臣的痛哭流涕之中,在張太后嘶啞的哭喊聲和滂沱的淚水之中,棺木移入泰陵側墓室暫放。斷龍石放下,金紙紮就的房舍樓宇車馬紙人金錠元寶在烈火之中飛騰,漫天的紙錢隨風飄散,遍佈山野。

    至此,大明正德皇帝的人生宣告落幕。

    朱厚照的駕崩就像他的即位那樣匆忙,當初弘治皇帝突然駕崩之時,朱厚照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他甚至沒有做好準備便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爲了龐大的大明帝國的主人。

    朱厚照自小便愛嬉戲玩鬧,雖是弘治皇帝之子,但和朱佑樘的性格卻迥然不同。叛逆跳脫的性子,或許也是他不爲張太后所喜的原因。

    弘治皇帝是個勤勉的皇帝,心思都撲在政務上,每日忙碌不休,操心國事,對朱厚照也疏於查問。朱厚照人又聰慧,知道如何應付他的父皇。父皇每問詢學業,朱厚照憑藉他的小聰明和博聞強記都能對答如流,這讓朱佑樘沒有察覺他性格中的叛逆和不安的種子,沒能及時的糾正他的惡習。

    至於張太后,她的心思都在如何侍奉好她的夫君身上,以及對她孃家的兄弟身上。對於這個兒子甚少花費心思。見了面也是訓斥多於疼愛,以嚴母的形象出現。究其原因,還是覺得這個兒子不是她喜歡的自己的丈夫的那種沉穩冷靜的性格。或者說,母子二人之間本就不對緣分。

    朱厚照在這種氛圍之中長大,其實屬於在放任之中野蠻生長,缺少父母的親情之愛,再加上身邊的劉瑾等人的刻意逢迎和引誘,所以才變得越來越荒廢和嘻戲。對規矩也越來越叛逆。

    但公平的說,朱厚照其實並沒有做出什麼傷天害理,人神共憤的事情。他繼任之後,確實大明紛亂不休,幾次謀反,百姓揭竿,搞得沸沸揚揚,天下震動。這些事甚爲大明皇帝,自然是有責任的。然而,不得不承認,這是大明朝歷代先皇積累下來的弊端和矛盾,到了正德朝的集中暴發所致。

    一個王朝的動盪,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某一個人的行爲。積弊爆發,也不是朱厚照一個人所能解決的事。在正德朝之前,英宗皇帝的土木堡之敗便是大明衰落的轉折點。土木堡之敗後,大明朝從整個心氣上便處於衰落向下的趨勢了。從那時起,朝廷上下風氣轉變,本是銳意進取的局面,逐漸轉變向謀私逐利,醉生夢死。

    塔讀-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其後的幾位皇帝也並未能流轉這種趨勢,相反,有的還加劇了內部的矛盾和危機。憲宗在位二十多年,雖有所建樹,但在位時有三大弊政。

    加強西廠內廠等特務機關的設立,導致朝廷之中告密攀誣之氣橫行,上下人等行事惴惴,不敢奮力而爲,生恐惹火上身。

    憲宗公器私用,縱容賣官鬻爵之風,任命所謂傳奉官隨意授予官職,嚴重損害了政權的公平公正性,敗壞吏治。

    再者便是設立皇莊,皇家帶頭聚斂土地,吞併兼併百姓田畝之風由此而起。本來勳貴皇親還有所收斂,但皇家帶頭爲之,下必效仿,故而蔚然成風,以至於整個大明朝的稅收財政根基逐漸被破壞。上下兼併如狼似虎,自耕農破產,朝廷財稅銳減。加之朝廷奢靡無度,埋下了巨大的危機。

    弘治皇帝在位時,雖有中興之名,也勤於政務,銳意進取。但是在他在位期間,隨意賞賜田畝土地給勳貴皇親,導致大規模的稅收根基的崩塌。大量自耕農淪爲佃戶,朝廷財稅年年虧空,寅喫卯糧,危機加劇。

    弘治固然贏得了明君之美名,那是因爲他爛好人的舉動換來的。無論是對外廷文官的縱容,還是對勳貴皇親的大量土地的賞賜,都給他的兒子接受的這個王朝留下了一個破破爛爛的爛攤子。

    有句話叫做,崽賣爺田不心疼,朱佑樘可以說是爺賣崽田不心疼。

    他在位十幾年間,勳戚高官之家哪一家不是肥的流油,莊園多處,大的離奇。如張延齡張鶴齡這種後起之秀,皇后的孃家人,兄弟兩人在高峯時期擁有的田畝多達五六十萬畝。更別說其他老牌勳戚之家所擁有的土地了。

    大手筆的將土地賞賜給這些人,自然能安他們的心,博得他們的擁戴和讚揚。但是百姓的日子越發貧困。所謂弘治中興,其實根本不存在。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流民紛亂四起,其實已經是常態了。

    朝廷不得不大量吸收流民入軍,以保證社會的穩定,這又大大增加財稅負擔。軍費猛增,兵馬數量巨大,但戰鬥力卻一般。各級軍官喫空餉,吞軍費,如狼似虎一般。中興的外表之下,其實已經糜爛之極。

    讀者身份證-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朱厚照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偏偏他又不是那種有能力有魄力的皇帝。空有千古一帝之志,其實根本沒有成爲千古一帝的素質。脾氣還執拗的很。

    即位之初便激化了矛盾,導致彈劾八虎的事件發生。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劉健謝遷等人的罷黜,諸多官員被罷官降職乃至被打死,這讓朱厚照已經爲外廷所拋棄。

    朱厚照之所以名聲不佳,在宮中那些荒唐事世人皆知,那可是外廷文臣們全力宣傳的結果。文臣們別的不厲害,嘴巴最厲害。一般而言,臣子自然是維護皇帝聲譽,不會去談論皇帝的隱私和醜事的,但是正德朝的文官集團和朱厚照已成對立,自不會爲他維護,反而私底下大肆宣傳詆譭,搞臭朱厚照。

    一個這樣的朝廷,一個這樣的皇帝,再加上劉瑾等人的亂作爲,天下大亂,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地方藩王乘機動手,那便是看到朱厚照根基動搖,有成事的可能,有一呼百應的可能纔會動手。

    正德一朝,動亂紛起,此乃必然。朱厚照若是個真正有能力的,或許會延緩這一切的發生,但卻不能避免。

    不過整體而言,朱厚照在有些大事上還是不糊塗的,比如當他發現張延齡是真正的能臣,想爲大明做事的時候,他便完全信任了他。他造火器,他要求開放海禁,打通海外航道等等舉措,朱厚照都是支持的,也爲張延齡擋住了不少攻訐。

    總而言之,作爲一個王朝的統治者,朱厚照難稱合格。但要將所有的過錯歸於他身上,卻也是不公平的。

    無論如何,他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了代價,年紀輕輕便駕崩而去。蓋棺定論其實並無意義。只是,他這一死,大明朝的紛爭卻未結束,反而可能愈演愈烈,越發的撲朔迷離。

    大明朝走向何方?何人繼承皇位?朱厚照是管不到了。

    此刻他躺在泰陵的墓室裏,喧囂的人羣已經遠去,墓室中的黑暗籠罩着他的棺槨,他走完了他短暫的喧囂混亂的一生,永遠留在了蒼茫未知之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