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風流 >第1232章 接應
    京城分爲內外城,確切的說,內城纔是真正的京城中心。內城城牆之高大,令人歎爲觀止。平均高度在三丈左右,寬度更是有八丈之寬。其內部是夯土內牆,外部由特殊燒製的長寬達三尺三的城磚堆砌,堅固程度不用多言。無論水火侵襲,天雷地炮轟擊,都固若金湯。

    內城有九座城門,位於內外城分割的南側城牆上有三座,自東往西分別是崇文門、正陽門和宣武門。這三座城門是連接京城內外城的唯一通道。從外城進入內城,只能從這三座城門進入。

    一般而言,宣武門通衢內外城貨物,是爲商貿通行的城門。宣武門行普通百姓,還有一個似乎是約定俗成的規矩,那便是罪犯出入內外城皆從宣武門通行,著名的西市,也就是民間所謂的菜市口砍頭殺犯人的地方就在宣武門外。

    而位於中間的正陽門,則是通行龍車以及官員車馬的城門,那是正兒八經的有身份地位的人走的通道。

    塔&讀.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當然這些倒也並非是完全嚴格的規矩,只是約定如此。自朱棣定都北京城之後,如今已經近百年時光,有些規矩早已鬆動,早已不是那麼嚴格了。

    但是,正陽門作爲九門之中最爲氣勢恢宏的城門,它的作用和意義可非同小可。正陽門坐落於御道之上,南通永定門,北接大明門乃至皇城午門,直通宮禁之地。是爲皇帝車駕的專屬通行城門,每年驚蟄農耕冬至祭天,皇家倚仗浩浩蕩蕩,都從此處通行。各種朝廷大事,科舉封賞,大婚大喪,也必是要從正陽門通行的。其中的象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昨夜四更時分,徐延德率領的耀武營兵馬假扮錦衣衛突襲了正陽門,不費吹灰之力將正陽門守軍千餘人盡數擒獲。之後近九千團營兵馬進駐正陽門藏匿於此。

    有人會疑惑,上萬人的兵馬如何能夠藏匿於一座城樓之上,那你便是小看正陽門的規模了。

    正陽門主城樓高三層。光是這座三層的城樓,相較於城牆基座的高度便有近三十米,要是以地面爲參照物,高度超過了四十米。可見其高大巍峨。

    城樓東西跨度超過四十米,共有七大間,南北跨度二十一米。稍微計算一下便可知,整個城樓所佔的面積,每一層達到了八百平方米。光是這三層飛檐城樓之中,便可藏兵超過兩千人。

    除此之外,位於城樓所在的城牆平臺基座南側還有一座角樓,甕城門洞上方還有東西兩座閘樓。這三座附屬城樓又可供上千兵馬藏匿守禦。

    城樓基座城牆上地勢開闊,城牆上可以大量屯兵倒也罷了,更有一座南北深一百多米,東西寬八十多米的弧形甕城作爲正陽門的重要防禦措施。這八千平米的甕城,更是絕佳的藏兵之地。

    所以,雖然徐延德率領的兵馬人數多達萬餘人,在佔領正陽門之後,近萬人的兵馬藏得嚴嚴實實,根本不顯山露水。

    根據之前的計劃,徐延德得手之後,率領兵馬固守正陽門,等待張延齡的命令。故而今天一天,徐延德都按兵不動,藏匿於城樓上下,不露分毫。

    塔。讀<小-說APP,-完全>*開源免。&費的網文小說網站

    唯一的行動便是,派出數百人手搬運城頭上的沙包石塊對城牆兩端進行了封堵。在正陽門兩側各里許的位置,用沙包青石壘砌了三道高達丈許的防禦工事。

    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便是將正陽門和動東側崇文門,西側的宣武門隔絕開來,形成獨立的防隅體系。因爲內城城牆通連九門,正陽門並非孤立城池,東西兩側的城門都有守軍。甚至九城兵馬皆可匯聚而來。所以必須要堵塞城牆兩頭,形成封閉防守區域,才能確保穩穩的守住正陽門。

    城牆的寬度有限,三道防守工事,配備適當的弓箭手和防守兵力可以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這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徐延德在正陽門城樓上渡過的這一天可以用心急如焚來形容。晌午時分,皇宮裏傳出的火器轟鳴和喊殺聲隱隱傳來,徐延德便擔心不已。生恐張延齡出事。

    他知道今日上午朝會上會是一場激烈的較量,本來他的建議是,自己在得手之後率軍直接進攻皇宮,將楊廷和等一幫奸黨一網打盡。

    但是張延齡不許他這麼做。張延齡的想法依舊是,不到萬不得已,不必進行大規模的內訌。以爲一旦開戰,必是一場浩劫。張延齡還是不希望看到這一點。

    當然,即便張延齡自己也並不抱幼稚的想法,認爲可以感化楊廷和及其黨羽,但是張延齡不能做那個派兵攻入皇宮的人。因爲從道義和作戰本身上,這都是不合適的。

    於作戰本身的策略而言,以解救出來的京營少量兵力去進攻皇宮,這其實是不明智的行爲。這等於是將少量的軍事力量置於危險的境地。一旦攻擊受阻,被困於內城街市上,便是覆滅之局,那將會讓局面全面崩塌。

    張延齡需要的是徐延德站穩正陽門,隨時接應便可。以正陽門爲立足點,可以牢牢佔據此處,爲自己後續的安排爭取時間。

    所以,徐延德干着急沒有辦法,只能眼睜睜的聽着皇宮裏喊殺聲震天,看着皇宮方向錦衣衛兵馬調度奔走,一派忙碌。

    讀者身份證-563743675

    皇宮內的宮殿失火的情形,以及文華殿方向傳來的大量的火器和爆炸的轟鳴聲傳來,徐延德都是看在眼裏,聽在耳中的。但是因爲沒有張延齡的信號,他只能苦苦忍耐。這對徐延德而言是頗爲不容易的一件事。

    終於,在傍晚時分,焰火彈騰空而起的時候,徐延德跳了起來。他等的就是此刻。按照之前的約定,這是張延齡決定突出皇宮前往正陽門匯合的信號。他需要率兵前往午門進行接應。

    徐延德率領五千兵馬衝出了正陽門,沿着御道往北攻去。不費吹灰之力攻下了大明門,之後兵馬穿過御道趕到了午門外。毫不猶豫的發動了猛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