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持娃上崗之雌霸天下 >第115章 未雨綢繆做防範
    次日,早朝之前,李秀娥就聽到王宮東側那個滕王的御用作坊裏有滋滋的鋸木聲。她還是過去看了看,裘開物一大早就開始製作新樣式傢俱了。

    見李秀娥到來,忙給她介紹,昨晚睡得早,半夜醒來之後再也睡不着,構思了一件新款櫥櫃,天一亮就來作樣板了。

    李秀娥見他如此敬業,恭維兩句纔去了大殿。與羣臣朝堂相見,她先通報了當前形勢,接下來佈置下一步計劃。

    要求兵部抓緊訓練之外,更要加強防守,莫以爲戰場沒在石昌便放鬆警惕,戰場瞬息萬變,說不定哪一天戰火會燒到這裏來,務必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不僅要把好三個獈口,也要加強城防,除了石昌城列爲重點保護好王宮和諸位大臣之外,其他兩個城市同樣不可掉以輕心。

    她特別強調,像牧場、棉紡廠、糧庫、礦務公司,不僅關乎到民生問題,更關係到全軍的後勤保障。這些地方除糧庫建在城內,其他幾處目前沒有城牆防護,所以三個隘口作爲第一關務必要防守住,不能讓敵軍攻進來。

    工部加大棉紡廠的生產,前線缺少大量軍衣,現在是熱天,除了多生產單衣以外,棉衣也要提前備好。

    前線彈藥供應必須充足,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開足馬力,加大生產。除石昌留下備用要足量以外,寧都及瓷都那些城市更要多備,畢竟那裏不生產彈藥。特別是寧都,今後遠征作戰,從寧都補充供養要比從石昌及時,可彈藥終究還是源於石昌。

    關於糧食的儲備,更是重中之重,現在成裘兩國在交戰,必然會影響到成國的商業環境,商部抓緊糧食釆夠,新糧未熟,陳糧貨少,若成國緊縮出口,可從暢國加大進口。

    成國有戰事,現寧國境內還不太平,爲保障貿易安全,其他物資也要拓寬暢國渠道,以工具、農具、傢俱、玩具爲主,注意戰略物資只許進不許出,嚴格控制。作爲一條戰時法令傳達下去,有違者嚴懲不貸!

    李秀娥一番安排,羣臣已經感覺到了空氣的緊張,莫看石昌這裏太平依舊,實則戰事就在身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王后高瞻遠矚,實乃國之大幸,民之大幸。文臣武將紛紛表示,定當恪盡職守,按要求完成任務,當即已有人退朝部署。

    接下來,對於遷都的想法李秀娥還是提了出來,一是聽聽大臣們的意見,二是讓衆臣有個心理準備。現在遷都爲時尚早,可那是早晚的事。石昌地方太小太偏,過於閉塞,不利於將來的發展。就目前天下形勢來說,倒是利於固守。

    衆人意見不外乎兩種,遷與不遷,贊成遷都的,是贊成李秀娥的意見,保持與王后一致。不願遷都的,實則是貪戀石昌之地的愜意生活。

    十幾年來,此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貧困縣城,發展成了一個物阜人豐的國家。家家戶戶安居樂業,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百姓幸福感爆表,更不用說在朝爲官者,他們的生活水平自然比那平頭百姓要高上幾個檔次。

    喫會把人喫饞,歇會把人歇懶。人有習慣於當下狀態的劣根性,對安逸的好生活好日子自然不願去改變。搬遷可是大工程,在朝爲官的,舉家都要跟隨,旅途勞頓倒是小事,畢竟只走一趟,可以後的工作生活環境如何尚不可知,便懶得去嘗試了。

    對於不想遷都的大臣,李秀娥沒有責怪,遷與不遷不是他們說了算的,現在提出來,不過是讓他們有個準備而己,把一些私事提前處理好,省得到時留下尾巴,免生糾葛與遺憾。

    散朝之後,李秀娥特意留下了周正邦和董振義,就遷都一事單獨與二人深入交換了意見。二人明白,王后主意已決,不贊成也沒用,自然表示支持。

    李秀娥命周正邦做個遷都方案,時機成熟之時方便啓動。周正邦自當奉命安排。

    之後,李秀娥想要了解一下近一段時期斥侯傳來各地的消息。

    董振義詳細彙報。

    大裘國在前線與滕軍交戰,國內民衆持反對意見,聞聽裘軍戰敗,更加怨聲載道,說裘王窮兵黷武,必將害國害民。新王新政,不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民生上,卻老是記着開疆拓土,即便是疆域拓展的再大,弄了個民不聊生,整個國家也只會是大而不強。

    也正因爲如此,裘國民衆逃避的很多,差不多去哪個王國的都有,這個現象一直都沒有斷絕。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又有數百裘國難民進人石昌,已對這些人都做了妥善安置。

    關於大拓國,拓王在西域,仍就是戰爭不斷。西夷人時常叛亂,社會極其不穩定,拓王依靠強權政治,纔可勉強維持。最初的殺戮管得了一時,卻並非長法,總不能把西夷人全部殺盡,那樣將是隻得了一個大片荒漠,沒有任何意義。

    時下拓王像是改變了策略,在幫助西夷人恢復生產。因爲之前的戰爭,西夷人對他缺乏信任,大的戰爭暫時沒有了,各處依舊有小股人起來反抗。或者會有人因爲一件小事引發爭端,鬧出人命,那些軍卒前去管理,反倒會激起西夷人的集體抗爭,將事態擴大。這也是目前拓王最頭疼的問題。

    他想撤兵,可一撤兵,好不容易打下來的疆域便不受控制了,那些留守的將士很危險,他又捨不得那片區域,幾十萬大軍一直被拖在那裏。

    好在大拓國東部的民衆相對來說比較本分,十幾年以來沒有發生過動亂,都安分守己的過日子,無論是農業、牧業、手工業都比較平穩。只是因爲要供給前線的將士糧食馬匹衣物等物資,苛捐雜稅比較多,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

    大拓國的疆域更比以前大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提高,只不過是那些貴族富有了,特別是與軍隊有關的家族,他們掌握着生殺予奪的大權,財富集中在他們的手裏,而平民愈發的貧困。

    倒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大盛國,那些牧民們要自由的多。草原遼闊,牛馬成羣,這給盛軍提供了豐富的給養支援,快刀快馬所向披靡。北部比較寒冷,地廣人稀,盛國大軍一路殺過去,幾乎很少有抵抗。當地牧民實在是太少了,縱然有人照樣強悍,可終究會被盛王的軍隊所消滅。

    盛王與拓王的戰略思維不同。拓王攻打西夷,除了想佔據疆土之外,還想要統治那裏的族人。這種因爲侵略而引發的矛盾是長期的,所以社會一直不穩定。而盛王只是爲了擴大牧場,他根本就不需要被征服之地的牧民,趕盡殺絕是他一向的作風。

    這十幾年來大盛國發展迅速,兵強馬壯,牛羊衆多,只是相對比較單一,大草原上除了牛羣就是羊羣,還有一片一片的帳篷,僅此而已。沒有一個像樣的城市,牧民們居無定所,隨着季節南北遷移,隨着羊羣啃食牧草的腳印東西移動。遊牧生活依舊很原始。

    大成國一直以來與滕國加強着貿易合作,這一方面倒是有增無減,但是隨着嬴王的進攻受到重大影響那是必然的,預計將來貿易額會迅速縮減。

    前些時日,成王還在招兵買馬,數支軍隊向西而去,西部山區地廣人稀,未曾聽說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

    而成王現正集結部隊,全力對付西進的嬴王,不想讓他進入到成國腹地,否則成國將失去穩定的發展環境,弄不好會走寧國的後路。

    與大暢國的貿易確實比以前加強了,暢王提出來一個要求,希望能夠購買滕國的大炮。因爲火炮是軍用物資,商部代表一口回絕。暢王非常不悅,說是爲了加強戰艦的戰力,保護下南洋的商隊,絕對無意與騰軍作戰。即便是這樣商部代表也未答應。正因爲如此,雖然加大了與暢國一方的銷售力度,銷售業績並未增長多少。這多多少少與暢王的態度有關。

    一提到火炮,李秀娥相當重視,這火炮絕對不能出口,任何價格都不允許。

    之後,叫上董振義陪她去視察,小翠帶領女子別動隊護衛。

    在視察了棉紡廠之後,她們便直奔小白山。這是她此行的主要目的。

    李秀娥想讓郭振山改進火器,這個想法她沒有在朝堂上明說,甚至連周正邦也未告知,命董振義務必保密,對今後的操炮手要進行紀律約束。這項祕密除了操炮手以外的人,均不得涉及。

    見王后如此重視,董振義自是當做一件機密去辦。

    到達小白山,得知運送武器彈藥的那支隊伍已經離開去寧都了,李秀娥纔去各個工廠進行視察,視察結束,約見郭振山。

    交給郭振山幾張圖紙,這是她昨天連夜畫出來的,一個零部件的草圖。要求郭振山讓工匠們按照圖紙進行鍛造,出成品之後,讓他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安裝在炮管上,進行試驗。如果效果好的話儘快生產,將成品配送到部隊。如果效果不理想,想法進行改進,直到見效。

    郭振山領命而去。

    董振義終於明白,王后煞費苦心是爲了滕國的軍卒着想,免得這些火器毀了自己的將士,禁不住對李秀娥暗暗豎起大拇指。

    李秀娥建議小白山的各個工廠也要將圍牆加固,即便是不能修得跟城牆那麼高大,也要加高加厚,更要添加一些炮口,佈置上火炮,一旦有敵軍來襲,這些工廠能夠自保。

    董振義表示記下了,回去就安排選址設計和建設。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李秀娥才返回石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