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帝國喫相 >關於馬鞍的一些補充
    後世關於秦漢時期有沒有馬鐙的爭議比較大,根據考古來看,秦漢時期是沒有馬鐙的,這個在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來,陶俑戰馬馬具齊全,馬鞍馬轡馬繮皆有,唯獨沒有馬鐙,而且從騎兵分佈在步卒的兩側,可以看出騎兵不是主力,由此史學界判斷秦漢時期是沒有馬鐙的,而且馬鐙的實物出土已經是在三國之後的東晉時期,就連強大的漢朝都沒有,但由此帶來的就是巨大的爭議,如果沒有馬鐙,而且馬鐙的作用又是如此巨大,那麼秦漢時期那些場面巨大的騎兵戰是如何進行的

    第一個例子,那就是楚漢之戰中的彭城大戰,項羽率領三萬精兵,其中大部分都是馬卒史記灌嬰列傳有記載,將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殺的稀里嘩啦,殺死十多萬,還有十多萬掉入睢水淹死,劉邦逃脫之後只剩下了幾百人,因此回到滎陽之後意識到馬卒的恐怖之後也開始組建大規模的馬軍。要知道沒有馬鐙的話,騎在馬上基本上是無法打仗的,戰場複雜,戰馬在奔跑之中騎手要死死抓住馬鬃甚至是抱着馬脖子,怎麼能夠騰出手來戰鬥,全靠雙腿的力量夾住馬腹然後還能舞刀弄槍砍殺衝擊甚至回頭望月的射箭是一件很扯的事。

    第二個例子,霍去病和衛青帶領十萬騎兵深入匈奴腹地,轉戰兩千餘里,大破匈奴十萬人,如果沒有馬鞍,這種長途跋涉和劇烈戰鬥感覺不太靠譜,遠不如戰車的威力大。

    因此大規模的組建騎兵,至少是騎兵已經完全具有了超越步卒的威力,除開機動性問題,還應該擁有了高速機動之中的強大戰鬥力。

    因此許多人判斷,要麼是秦漢時期已經有了馬鐙,要麼是馬鐙並不像後世傳說中的那麼強大,在騎戰之中並非不可或缺。

    當然,老客是偏向於前者的,因爲騎兵在商朝就一開始出現,到周朝已經非常普及,而秦漢時期規模已經非常龐大,到漢朝已經能夠進行大規模的騎兵作戰,這說明騎兵在馬背上已經能夠做出非常複雜的進攻動作,而秦漢時期各種馬具都有,唯獨沒有馬鐙,這有些說不過去,在馬背上掛一根繩子打兩個環用來踏腳這個想法並不困難,商周漢歷史近兩千年,古代人不可能沒有一個聰明人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老客認爲秦朝應該已經有了簡易的馬鐙。

    還有一個補充,三國描述趙子龍在長坂坡於曹營之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老客很難想象趙雲吊着兩條腿手舞長槍來回衝殺的場景,那個場面太詭異了,雖然這是小說中的情節,但沒有馬鐙借力穩定身體,恐怕趙雲沒被顛下來估計衝出來蛋蛋早就碎了碎了

    後世考古也只是從寥寥幾個墳墓中的陶俑或者出土的文物上來做出這個判斷,而陪葬品一般以金玉或者禮器爲主,馬具這種東西應該不常用,因此不能完全確認馬鐙的出現年代,只能作爲一個成熟標誌的參考。

    當然,以上只是老客的淺薄的認識,不同意的就當老客是在瞎扯,反正瞎扯一下也不會懷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