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知否混日子 >第六十一章 張家將
    一頓飯喫的平平淡淡,雖然今日又盛長槐一起,但郭威還要去見自己叔父,再有,之前也說過懇請自家叔父指點盛長槐一二,到時候一身酒氣也不太好。

    飯罷之後,雖然天海候夫人讓郭威帶盛長槐一起去書房,但盛長槐並非是那種沒有眼力之人,人家明明有事,自己跟上去反而不方便,若是事情重要呢,所以拒絕了郭威讓他一同前往的建議。

    天海候夫人出身江湖,對這些細節不重視,郭威不同,雖然也是由叔父嬸嬸撫養長大,但也不是那種粗人,作爲侯府的繼承人培養,一看盛長槐的態度,就知道怎麼回事了,便讓自己貼身的長隨將盛長槐主僕帶往自己書房,等他和叔父聊完事情,若叔父有時間,倒是直接帶盛長槐去武院更好。

    天海候乃是江湖出身,無論是西南侯府,還是在汴京,都設了一個武院,院子中間是習武之地,院內還有一些天海候招納的江湖人士,盛長槐也聽郭威說過,他家叔叔樂善好施,在江湖上還有另外一個名號,叫做及時雨,所以有一些江湖人士也會時不時的來拜訪天海候,來了之後,都會安置在武院。

    -------------------------------------

    郭威的書房倒也五花八門,聖賢書肯定是少不了,但是最多的就是各種奇談怪論,甚至說書先生撰寫的俠義小說,倒是讓盛長槐大開眼界,其中一本書名字叫做《張家將》,裏面講述了英國公張家三代英烈沙場殺敵的故事,當然是做了各種演義了的。

    雖然是演義過的故事,但裏面大多數還是依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其中最讓盛長槐敬佩的就是,英國公滿門英烈,從第一代英國公開始,代代都是英雄豪傑,第一代英國公武藝雖然不算頂尖,但智謀謀略絕頂,太宗當年攻伐北漢,雖然書中沒敢亂寫,但從故事裏面可以看出。

    太宗皇帝有個習慣,習慣越級指揮,像極了後世的常凱申,若非第一代英國公力挽狂瀾,在金刀劉無敵手裏,大宋不知道要喫多少虧,即便是如此,也只能拼了個不勝不敗,連續幾次北伐都已失敗告終。

    在老英國公去世之後,第二代英國公子承父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帶着六子襄助太宗皇帝徵遼,金沙灘一役,父子五人戰死沙場,現在的英國公排行第三,在父兄的相助下,和最小的弟弟殺出重圍,才得以保存血脈。

    即便是如此,英國公那最小的弟弟也深受重傷,牀榻上躺了很多年,前兩年剛剛去世,僅留下了一個女兒,本來已經準備議親了,結果父喪守孝,耽擱了兩年。

    現在英國公有兩子一女,嫡長子在西北受重傷,沒幾年就去了,嫡次子在英國公夫人懷孕之時,恰逢前線戰事不利,國公夫人懷着身孕帶着協助守城,結果受了內傷,傷及胎兒,嫡次子身體一直不好,到現在還未有後。

    也是因爲如此,英國公家人丁單薄,英國公又不願意納妾,國公夫人四十多歲懷孕,拼着難產也要生下這個孩子,雖然是個女孩,當然,書中並沒有多介紹這些,說書先生把這些寫出來,也是對滿門英烈之家心存敬畏,又覺得可惜,若是英國公嫡次子一直無後,這大宋勳貴之中扛鼎之家,除爵也不過是時間問題,其他勳貴家或許還能過繼,但是英國公家裏並無旁支,幾位兄弟雖然成婚,但也只有一個侄女,想要過繼,除非是保養,再無他法。

    但是按照大宋的律例,除非是子女之後,或者旁系族人,即便是過繼他人,也不能繼承爵位,只能繼承家財。

    盛長槐越看越覺得英國公家可惜,從英國公家的功績履歷來看,這和前世的《楊家將》同出一轍,但是和楊家將比起來,張家將更爲慘烈一些,甚至這個時代,也有張門女將,張家第二代娶的媳婦,沒有一個深閨小姐,倒是和前世的楊門女將異曲同工,當年英國公身受重傷,朝中無大將支援,就是張家女眷奔赴前線,各顯其能。

    慘烈歸慘烈,但是其中寫到,當年的張家七杆槍,殺得遼軍心驚膽戰,夜不能寐,金戈鐵馬的故事聽起來讓人神往,這個年代說書先生的功底,比前世評書大師不僅差不了多少,或許還有過之。

    盛長槐看到此處,恨不得自己當年就是英國公麾下一小兵,隨着英國公前線殺敵,收復燕雲十三州,那一役之後,大宋再也沒有收復燕雲十三州的機會,已經攻佔的六州,也隨着太宗皇帝病重的消息傳來,朝中不穩,即便是前線除了已經陣亡的英國公,還有勇毅候,寧遠侯等開國名將,但是朝中不穩,又有燕王趙延美叛亂在先,再加上汴京謠言四起,不得不放棄已經到手的州府,班師回朝。

    這本書的最後,使用聊聊數筆,記載了十多年前那場宋遼之爭,還有宋夏之爭,但是因爲前線戰事不利,雖然大宋也有英才出現,但是總體上是大宋吃了虧,雖然一度攻佔了燕雲一個州,算是開國以來,除了太宗最後一次伐遼最大的戰果,但是,最終因爲宋夏之爭失禮,大宋不得不增加歲幣,甚至當年大宋的屬地西夏也實質上獨立出來,不僅如此,大宋每年還需要給西夏歲幣安撫。

    即便是相公們將歲幣合約寫成賜予,但也掩蓋不了大宋軍事實力下降的事實,估計是因爲當年這一戰,是因爲現在的官家主導的,所以說書先生不敢多說,也只在最後寫了兩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何愁燕雲不復宋。

    話裏話外,對大宋文貴武輕的現象痛心疾首,即便是範相公和官家重啓武舉,那不知名的說書先生也表達了自己不看好的心理,畢竟民間風氣已經對當兵喫糧這件事頗爲看清,甚至將當兵的稱爲賊配軍,就是風氣的影響,盛長槐深以爲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