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知否混日子 >第九十五章 西北將門
    “公子,前方探馬來報,西夏先鋒部隊已經兵臨熙州城下,大部隊預計還需要兩天才能拔除府城周邊的塢堡,鞏州那邊,四萬西夏擒生軍傷亡一萬多,即便是加上張順率領的遊騎,西平侯手上的兵馬算上廂軍,現在可用的人手也僅有西夏的一半,咱們是去支援西平侯,還是直接去熙州。”

    要去熙州,必須得經過鞏州,但不需要經過鞏州府城,鞏州府城在北邊,而南邊的縣城因地利的緣故,西夏哪怕手裏大部分都是騎兵,但也沒辦法控制這些地方,打下來得不償失,而且他們的兵力也沒想象中的那麼多。

    這其實有個誤區,別看西夏和大宋交戰的時候,能夠動員十數萬,甚至於巔峯時期有二三十萬的兵力。但實際上西夏常備軍隊僅有10餘萬。

    得益於党項羌全民接兵的特質,一旦發生戰事,牧民隨時可以轉成戰士,再加上從大宋劫掠的漢民,給西夏充足的準備,二三十萬軍隊還是能拉的出來的,而且,這還不是西夏的極限,極限情況下,估計能到四十萬左右。

    但是,西夏皇族能控制的,僅有常備軍隊的三分之二左右,剩下的三分之一,乃是西夏各大部族的私兵。這三分之二的兵馬,總計八萬多,乃是西夏皇族鞏固政權的基本,除非是西夏碰到亡國危機,不可能全部派出來。

    西夏部族的私兵亦如是,他們也需要私兵來鞏固自己在部族的地位。即便是他們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已經動員了部族頭人徵召部落勇士,但是他們的對手,不僅僅是秦風路,還有永興軍路。

    實際上西夏現在能夠調動的人馬,也就十五六萬,永興軍路牽制半數,拿來入侵秦風路經略安撫司的,總計八萬兵力,其中包括一萬左右的後勤保障部隊,也就是所謂的民壯,其實沒有多大戰鬥力的,要不然張順兩三千號人,就把西夏後勤攪的稀巴爛,但他們還不能拿出正軍來護送。

    原因僅有一個,那就是張順所部,嚴格落實了盛長槐的十六字遊擊方案。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張順手裏只有兩三千人手看着是有點少,但是別忘了,這可是在大宋境內,張順隨時可以抽調青壯,利用地形山脈,使用手榴彈招呼,佔個便宜就跑,這年頭山林多,鑽進林子裏,西夏騎兵就失去了優勢,再加上手榴彈這種不輸於這個年代的產物,說個不好聽的,大宋一個民夫就能拼掉西夏好幾個精兵。

    一開始的時候,西夏已經在這上面吃了大虧,若要論人口,大宋的動員能力太強了,若是進攻西夏,大宋可能還不如西夏,但這是保衛自己的家園財產,父母妻兒,大宋老百姓這一點可是明明白白的。

    雖然秦風路經略安撫司,以五州之力對抗西夏八萬大軍,禁軍和廂軍加起來也就西夏的一半水平,但要是加上動員的青壯,那可比西夏的優勢大多了。

    這也是爲何西夏要費勁心思將吐蕃木徵部和董粘部拉上戰車的緣故。

    說個不好聽的,要不是木徵部的背刺,盛長槐和王韶都是精於軍事的,手榴彈的出現,防守方的優勢大大增加,耗也把西夏耗死了。

    唯一讓盛長槐和王韶慶幸的是,木徵部和董粘部之前互相攻伐,即便是聯手入侵大宋,也不忘記防備對方偷襲自己的老巢,雙方也不過派出了四萬軍隊,吐蕃軍隊戰鬥力每況愈下,牛達又是個善於打防守戰的,洮州防線佔時還是很穩固的。

    這時候,鞏州南部的一個縣城裏面,何三水正在給全旭彙報着提前派出的探馬打探回來的消息。

    “其他家的人到了嗎。”

    全旭看着從秦州那邊帶來的經略安撫司輿圖,沒有回到何三水的詢問,而是反問了一句。

    何三水苦笑了一聲回答道。

    “少爺,您也知道,咱們西北這邊,分爲秦風路和永興軍路。種家,折家都是永興軍路的,按照大宋軍律,無令不得越界,永興軍轉運司那邊因西夏虎視眈眈,也不敢調軍支援,您不要報太大希望。”

    何三水知道全旭爲什麼在等西北其他將門的到來,和熙州困局一樣,全旭現在手底下,缺的不是人手,而是老兵,王韶在西夏圍城的時候,就已經下令徵召鄉兵。

    所謂鄉兵,和廂軍禁軍不一樣,廂軍雖然也不算正兒八經的軍隊,但至少他們還是有建制的,能夠領軍餉,軍事訓練雖然不比禁軍嚴格,但終歸還是要時常訓練的。

    而鄉兵不一樣,鄉兵其實就是民壯,只不過在西北和河北地界,因爲隨時有可能面臨西夏和遼國的入侵,在這兩地,在皇權的默許下,民間有着各種結社組織。

    鄉兵在平時和老百姓沒什麼區別,種地做工養家餬口,但是在農閒的時候,官府會派軍中老兵將這些青壯組織起來,進行軍事訓練,不發軍餉,僅僅是管一頓飯。

    而全旭現在能動用的人手,就是一萬五千餘的鄉兵,再加上其他幾州硬着頭皮支援的兩千廂軍,這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不是他們自掃門前雪,而是他們需要保留兵力守衛州府,誰知道西夏和吐蕃什麼時候會派出一隊偏師來一出圍魏救趙。

    鄉兵雖然比青壯有着軍事訓練的基礎,最起碼舞刀弄劍是沒問題,他們平時訓練的比較雜,大部分人甚至還能使用弓箭,雖然不是什麼好手,但最起碼還能上戰場。

    但全旭也不是沒有準備,作爲一個從小就喜歡戰場的人,即便是在守孝期間,得益於全家和盛長槐關係莫逆,西北大開發參與較早,無論是玻璃這種高額利潤的產業,還是安撫司其他產業,全家佔有的份額,在秦盛商行中僅次於大股東盛家,甚至比王韶的王家還要多。

    畢竟王韶僅僅是一個王家子弟,不像全家,就是全旭和全宗兄弟兩做主,兩人一個是盛長槐的結義兄弟兼堂姐夫,一個和盛長槐一樣,是張家的女婿,雖然全宗是旁支的,但張家人口少,兩人的妻子關係還是比較好的,更不用說全宗和盛長槐關係不錯,對盛長槐的能力又非常信任,自然是全力以赴。

    全家商賈的勢力雖然比盛家差遠了,甚至不如王韶的王家,但他們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全家乃是本地地頭蛇,自然是賺的盆滿鉢滿。

    在盛長槐的《平戎策》裏面,全旭全宗兄弟倆看到了全家實現幾代人夙願的希望,不同於其他勳貴之家,賺了錢之後在汴京周邊買房子買地,利用全氏一族在西北的影響力,在自家莊子上和草場上耗費了大量的銀錢訓練鄉兵,這種情況,在西北很正常,大宋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是訓練私軍,算不算犯忌,西北將門都這樣,只不過像全家投入這麼大的是絕無僅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缺錢,一個是沒有必要,訓練好的鄉兵,官府一紙詔書,隨時可以調走,他們平日訓練出來的,不過是能優先補充到自家嫡系軍隊裏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