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知否混日子 >第一百一十章 前戲
    從春闈開始,連着幾個月,除了一開始得到大宋軍隊順利光復三州的好消息,着實讓大宋百姓高興了好幾天,但連十天就沒持續下來,接連的壞消息就一個接一個。

    大宋百姓好像回到了真宗和太宗朝的時候,每每和敵國交戰,一開始都是大宋官兵斬將奪旗,後來隨着戰線拉長,到了野戰之時,又是接二連三的噩耗。

    仁宗朝稍微好一點,畢竟戰爭的規模比之前兩任皇帝小了許多,至少汴京百姓知道,敵國鐵騎還不足以突破大宋的防線。但是如今的官家開啓了這一戰,還真是讓汴京百姓心驚膽跳,好幾個月時間過去了,連坊間愛多嘴的愚婦也談起前線戰事也是頭頭是道,這都是遼國和西夏探子散步謠言的功勞。

    好不容易等到西北大捷,大宋百姓看到了曙光。本來按照官家的意思,今年他的壽誕是要大過的,至少用一場聲勢浩大的慶祝來一掃汴京如今的蕭條氣息,給大宋百姓喫一個定心丸。

    皇家在這個時候還有心思大擺宴席,說明前線戰事進展順利,加上前幾日官家刻意讓報捷的士兵繞城三週,將西北大捷的消息宣傳的人盡皆知,也都是爲了振奮大宋百姓的信心。

    可惜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真等官家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這才發現,國庫已經沒錢了。後世有句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說的是戰爭一旦開始,花錢如流水,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道理。

    前線將士用性命爲皇家效力,至少軍餉得補上吧,前兩年的欠賬太多了,補齊軍餉就是一個很大的開支,當今官家就是在蠢,也知道皇帝不差餓兵的道理,大手一揮,準了。

    軍餉還是小頭,大頭是軍械糧草,傷亡將士的撫卹,尤其是在前線告急,大宋將士士氣低落的情況下,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纔是大宋三邊開戰撐到勝利到來的最根本原因。

    河東路一戰,官家連先帝在世的時候,在困難都沒有動過心思的封裝庫都給開啓了,這也沒毛病,封裝庫的銀子,本來就是大宋歷代皇帝爲了贖回燕雲準備的,用在北伐將士身上也算是專款專用了。

    但是皇帝給自己過壽,國庫沒銀子,在用封裝庫的銀子就是臉都不要了,誰知道和北遼的戰事還會持續多久,到時候前線少了銀子,就是官家過十個壽都彌補不回來。

    國庫沒銀子,封裝庫的銀子不能擅自挪用,還剩下內庫。內庫本來還算充裕,好死不死的是,前段時間貴妃省親,不僅把內庫的盈餘給用光了,太透支了許多,等到秋稅還有兩個多月,要是在大手大腳,宮裏連火都開不了的,到時候皇家就真成了笑話了。

    事到如今,官家也不得不採納韓大相公的建議,今年的壽宴就不要鋪張浪費了,畢竟誰也說不好太后啥時候就薨了,到時候太后的葬禮可不能寒酸了,這可都是皇家的家事,本來民間就有官家對太后苛刻的傳言,要是葬禮在寒酸了,那就真做實了官家不孝的說法了。

    在這種情況下,官家哪怕是讓民間笑話自己的壽誕過的緊緊巴巴的,也不能讓虎視眈眈的宗室抓住這個天大的把柄。

    今年官家壽辰,僅僅邀請了朝中重臣,還有執掌重權的勳貴以及在京的宗室,比之往年的規模還要小,連例行的皇后設小宴招待官眷都給免了。

    讓宮裏掌管內庫的內官開心的是,西平侯盛長槐因爲要在太后跟前以晚輩的身份侍疾,雖然不是必要,但畢竟太子今日不能在太后跟前伺候,身邊沒有個身份貴重的晚輩也不像樣,在太子的建議下,官家專門下旨讓盛長槐那日代替太子在國舅府照看太后。

    西平侯不來,他的家眷也就不用跟着來了,這不就省了一桌酒席了。

    還有另外一個消息,官家壽誕兩天之前,說是之前在汴京大名鼎鼎的藍半仙近日在城郊玉清觀現身,聽說僅僅是路過掛單,英國公得知這個消息,快馬加鞭的去玉清觀挽留藍玉藍真人。

    這個事情也不稀奇,汴京大家族都知道,英國公世子體弱多病,小的時候要不是藍真人妙手回春,恐怕活不到成年,最近英國公府的世子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英國公家現在只有這麼獨苗,英國公得知藍真人現身的消息如此着急也在情理之中。

    誰又能想到,戎馬一生的英國公,也已經到了壯士暮年之時,在騎馬上山的時候,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幸虧已經離玉清觀很近了,有藍真人及時治療,纔沒有性命之憂,但畢竟山路崎嶇,剛剛摔成重傷的英國公不能移動,連官家的壽誕也參加不了了。

    得知這個消息,據不知名人事透漏,掌管宮中財權的內官房裏曾經漏出幾聲詭異的笑聲。

    英國公回不了京,英國公夫人一來擔心國公的身體,二來僅存的嫡次子還需要藍真人調養身體,於是便帶着嫡次子前往玉清觀,正好可以兩全。

    英國公身受重傷,最着急的便是姻親盛家,誰都知道,盛家最有前途的興平侯,能在軍中如此順利,全都是因爲有了這麼一個岳丈。盛家老太太是個知道感恩的,官家壽誕之日興平侯去不了,家眷又不需要去,於是便攜帶興平侯的大娘子張氏一同前往玉清觀探望英國公。

    汴京好些人都從說書先生那裏聽過勇毅侯獨女的故事,盛家兒孫全賴這個德高望重的祖母,纔有如今的興旺。盛老太太一動,西平侯夫人和積英巷那邊的女眷自然要跟着,包括王大娘子在內,都跟着一起去了,正好那日是王母娘娘的誕辰,正好給老太太在玉清觀祈福。

    雖然盛家和英國公府都是汴京有名的大家族,但他們這點小事,還沒被汴京百姓關注,畢竟這幾日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官家寒酸的壽辰,這是這幾十年皇家讓汴京老百姓最小瞧的一次了。

    比如盛長槐在去曹國舅家的路上,就聽到了幾個老婆子在議論。

    “聽說了嗎,官家已經沒錢了,我們家隔壁老王頭家的外甥女婿的嫂子的表兄弟在宮裏當差,說是太子殿下這段時間油餅裏面已經不放蔥了,皇后娘娘的金鋤頭也換成鐵的了。”

    “就是就是,連我孃家最小氣的張員外過壽的時候,也沒說不讓女眷喫席的。”

    種種說法,讓和盛長槐一起坐在馬車裏去國舅府的唐詩都有些忍俊不禁。

    “自從劉貴妃代替皇后執掌六宮之後,宮裏的事情比以往更容易傳到民間了,連小老百姓都能知道宮裏的官家沒錢過壽了,民間如此誹謗官家,難道五城兵馬司的就不管管嗎,這定是有心人。。。。”

    唐詩正說着,突然發現盛長槐緊鎖的眉頭,馬上反應了過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