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崛起烽燧 >第三十七章 六月新蘇莊
    大乾新勝,但是國內出了問題,被大乾兵鋒壓的喘不過氣的外邦這次大朝會紛紛派來使團,一方面是大乾軍威鼎盛,另一方面怕是打探消息爲主。

    很快大乾太子被幽禁的消息就傳遍了各邦使團,自古中原大國,凡有奪嫡之爭,邊境必起戰事。

    這也是爲什麼尚書省對於一些提及二皇子的官員直接罷黜的原因。

    宰相的鐵腕手段也不斷的刺激着帝君趙鈺民,身爲皇帝,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隨心所欲。

    太子趙載承,從名字就能看出帝君趙鈺民的看重。

    載悠悠大乾之國運,

    承歷代帝王之遠志。

    元月初七日,隆盛十二年第一次朝會,太子終於露面了,但是朝堂上卻少了很多面孔。

    七天,尚書省尚書令聞器告老還鄉,中書省中書令戴溫接任尚書令,中書令由門下省侍中李信接任,中書省侍中由禮部尚書劉良接任。

    皇權和相權相爭的結果,要麼皇權旁落,要麼相權無威。

    聞器以七旬之身回了江南道老家,尚書令掌管六部,手握宰相之權,但是爲了太子,聞器選擇了妥協,太子乃一國之本,斷不可有所改動。

    身爲太子太師的聞器用自己的仕途挽回了太子的地位。

    歷來宰相告老還鄉都會加三公之一作爲榮封,但是聞器卻沒有,就連太子太師之銜也被封給了新任尚書令戴溫。

    最後僅以從二品光祿大夫的散官銜作爲仕途的結尾。

    今天的朝會,太子幾度落淚,因爲一道道調令之下,原本支持太子的官員有三成人被貶,明升暗降,左遷……這些人都是爲了太子趙載承恢復東宮之位而奔走之人。

    太子妃被貶爲奉儀,三歲的皇孫趙元沐的嫡子身份已失,註定了這一生與帝位無關。太子東宮的官員也被換了一茬。

    因爲太子之事被牽連官員近兩百人。

    太子議政之權也被帝君趙鈺民收回。太子趙載承猶如木樁一樣只能聽政。

    長安城裏面歷來不缺談資,開春之後的播種纔是國中大事。

    蘇莊的地有一萬一千畝,從過年到二月開春,蘇莊收了一百戶就不再收莊戶了。

    在蘇園外新來的莊戶和年前的莊戶們把舊屋子住滿了。

    去年年底賣百果釀的收益還有開支,最後給蘇父清點庫房的時候有銀一千兩,銅錢七百貫,年前去畜市買了些牛和家裏的牛湊足了一百頭。

    今年都分給了莊戶,約定好的,三年內還一隻牛犢,這頭牛就屬於莊戶了。

    蘇策對莊戶好,所求的就是莊戶對蘇家不起異心。

    聚人氣,興家業,這句話很適用勳貴。

    想象一下,要是封地裏面的莊戶和食邑都沒有了,那麼要一片荒地有什麼用處。

    渭水旁的這片地力很肥,在蘇莊旁邊也沒有接壤的村莊,涇陽縣城在蘇莊的北面四十里,往南十五里是長安城,往西兩裏地就是渭水,往東十里是北衙六軍的駐地,這塊地的位置相當不錯。

    開春莊戶們已經帶着耕牛下地了,渭水的冰面也消融了,來往於河面的舟船也變多了。

    每天辰時蘇策起牀都會和親衛們一同在校場打磨身體,順便教教蘇策那一百個未成年的食邑們。

    巳時蘇策和親衛們各做各的事情,蘇策回蘇府看看書或者陪雙親說會話,親衛們則開始每天的巡查,蘇園內外分兩班,五人在莊外騎馬巡視,五人在莊內,另外十人值守夜班。

    周圍都是荒地,莊子裏面的小孩多,萬一被叼走一個,可就是親衛們的失職了。

    蘇園內的私塾擠的滿滿當當的都是孩子,親衛們準備等着莊戶們忙完農時,就把莊子重新歸置一下。

    以後蘇府外,高牆內做爲私塾,親衛們和莊戶住在蘇園外。

    這也意味着蘇策又要花一大筆錢了。

    蘇父現在過得很痛快,蘇府的新產業,每年算下來百果釀能帶來五萬貫的進項。

    今年老爺子是準備大幹一場了,每天下午都會拉着蘇策在莊裏走走停停。

    蘇策有種回到上一世去工地的感覺,每天夾着一隻炭筆在木板上寫寫畫畫。

    就這樣到了三月底,莊戶們耕種完畢,蘇莊開始在長安城南訂購大量青磚青瓦,在集市訂購一百頂帳篷。

    在原本的蘇莊基礎上建起來一百套小院,房子是青磚青瓦,院牆是拆下來的土坯壘成,外面抹着一層黃泥,在塗上石灰,白牆青瓦的很耐看。

    怎麼樣讓人死心塌地,就是給他所有他想要的。

    蘇府內院三進的院子只能親衛及其家眷進入。

    而莊戶們住的地方也不差,主家建的房子用的都是青磚青瓦,再也不怕屋漏淋雨了。

    種的地,租子只有三成,還分了牛和工具,家裏以前亂跑的泥娃子也能去蘇府外院裏面的私塾讀書了。

    在蘇府外,新建了很多建築,南邊是新建的酒坊,這裏以後專門用來製作百果釀,東面西面南面是莊戶的小院,兩路從東西邊莊戶小院留出的開口通往西邊的耕地,東邊的官道。

    到了六月初,莊戶搬進了新家,同時也自發的和蘇父簽字畫押,以後他們就不再是佃農而是莊戶了,雖然失去了佃戶的自由,成爲了有主家限制的莊戶,但是顛沛流離的佃戶生活誰願意過誰去過吧。

    李常被蘇老爺子提拔成了管家,以後外院的事情就都是李常去管了,名不正則言不順,李常幫着蘇策做了很多事,蘇策年紀輕,不懂裏面的彎彎繞繞,但是蘇老爺子不能當做不知道。

    蘇老爺子怕蘇策抹不開臉面,和李常給蘇家定下了規矩。

    內院男丁不可入,免得衝撞了蘇家家眷。

    同時,蘇母去長安城請了兩個從宮裏出來的老嬤嬤,說是請,不如說是被求的沒有辦法了。

    宮裏的規矩大,宮女聽着好聽,但是一旦上來年歲,三十五歲就被“放恩”到了宮外,這些人除了哪裏有養活自己的手段,要是家人還在那還好說,要是找不到家人,最終的結局大多是悲劇收場,蘇母遇到了,看着可憐就帶回來了兩個。

    與此同時還有從人市贖買回來的六個丫鬟,都是苦命人,到了蘇家至少能喫飽穿暖,家裏唯一的男丁,蘇策也是潔身自好,寵着王蘭一個人。

    內院的人多了起來,也不空蕩了。

    兩個老嬤嬤都沒用蘇母吩咐就把內院打理的井井有條。

    三進的院子,中院不住人,也是前院,有正堂,側廳。

    後面是東西兩院,東院住着蘇策夫妻,西院是蘇老爺子和蘇母。

    自從蘇母帶回來八個人後,一個嬤嬤帶着三個丫鬟跟着住進了東西兩院的廂房。嬤嬤住西廂房,三個丫鬟住東廂房。

    至於喫飯還是老規矩都去外院的大食堂喫飯,哦,莊戶和他們的孩子早中晚三餐也在這裏喫。

    本來大乾喫飯時兩餐,但是蘇策從小就要喫三頓,所以蘇府歷來也是三頓,到了現在的蘇莊也跟着這個習慣。

    莊戶們現在的糧食還在地裏,等到這一季糧食產出了,蘇策讓莊主來大食堂喫飯,莊戶估計都不願意,畢竟這要是傳出去,佔便宜沒夠的罵名可背不起。

    至於親衛和食邑那喫蘇策的是天經地義,以後等食邑那一百個孩子長大了,也會從蘇府搬出去,蘇策也不能養他們一輩子。

    施恩於下要有度,可幫一時難,不幫一世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