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崛起烽燧 >第八十一章 虎頭蛇尾
    長安城依舊歌舞昇平,百姓安樂,卻不知道此時皇城中的三省六部與東宮的角力。

    屁股決定腦袋,很多事情看似很簡單,但是身處其中的人卻迫不得已。

    要說太子親征前,文官可把太子趙載承誇的世間少有之儲君,但是親征之後,文官獨自發力去掉了一成軍力,武人們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此時已經不僅僅是太子要迎回太子妃這麼簡單了。

    大乾被文人挑起文武之爭,這次不爭個高低是不可能的。

    要說三相沒有私心在裏面,就連蘇策這個入局的局外人都能看明白,自從聞器和魏羨去職之後,天下文人已失其領,文人好名,武人好利,三相想做仕林之首的意圖早已經被天下人看的清清楚楚。

    大乾三相從來不好做,三相要用此事給自己塑金身。

    這哪裏可能,皇帝趙鈺民看似無能,這些年來總是在朝堂上坐山觀虎鬥,一副虛懷納諫的樣子。

    但是,執政這十幾年,他想做的事情,又有那件沒有做成。

    本來科舉已經多了不少名次,如今三相妄圖擴大自己的權力,置皇帝趙鈺民何在。

    以退爲進,何嘗不是將舉屠刀的前奏。

    至於現在的局面,恐怕也不是三相想要的,不說別的,三人身上權臣的帽子是肯定扣定了。

    蘇策領兵進入東宮,此時趙載承正在和世子玩耍,神色輕鬆。

    現在三相看似勢大,何嘗不是心虛的表現。

    “來了?”趙載承讓嬤嬤把世子帶去別處玩耍,嘴角上揚微笑着看向蘇策。

    蘇策悶聲說道:“來了!”

    說實話,蘇策看不懂皇帝趙鈺民,更看不懂太子趙載承。

    玩權術的心都黑!

    聰明人不需要去說,很多事情一看便知,如今太子這般輕鬆的模樣,恐怕真是把三相放在火上烤。

    皇帝被逼出了長安,於南山荒野離宮暫居。

    年少太子被三省欺壓,無法處理國事。

    這大乾是姓趙,還是隨了尚書令宰相戴溫,中書令左相李信,侍中右相竇平三人的姓?

    此時蘇策哪裏不知道自己是被魏羨坑了。

    太子衝動?

    笑話!

    太子趙載承沒有喝蘇策多說話,轉身去了書房。

    蘇策苦笑一聲,讓手下旅賁軍接管東宮防務。

    姜瀾傻呵呵的笑着,被蘇策沒好氣的踢了一腳。

    東宮中上值的兩個內衛率這會兒也過來了。

    都是年輕人,家裏早已經通過氣了,三相要權,得罪皇帝,文臣削兵,得罪勳貴,太子如今也被三相得罪了。

    尚書令宰相戴溫這些天唉聲嘆氣的,中書令左相李信和侍中右相竇平也是有些不知所措。

    三人這快一個月的時間,絲毫沒有大權獨攬的感覺,只覺得如履薄冰,現在整個長安城都在等着三相犯錯。

    犯錯便意味着身死家破,蘇策說是來總攬東宮旅賁,其實更多的是怕三相發狂,做出傷害太子的事情。

    利益面前,總有豬油蒙心之人,聽說三相現在已經獲得了南衙十六衛的兵權。

    勳貴這招夠狠!

    南衙十六衛禁軍,那是大乾府兵的精華所在,齊國公府總攬南衙近百年,也不想想這些驕兵悍將哪裏會聽三相的話,至於兵部其實是最難受的。

    三省六部,三省爲上,六部爲下,兵部歸三省管轄,兵部能管住南衙十六衛嗎?

    現在所有人都在等着三相的笑話什麼時候冒出來。

    馬上科舉將近,聖人還在城外,真要考完,沒有殿試,何來進士?

    四月中旬,大乾大考,這就是最後的期限,各方都在賭着對方先讓步。

    但是皇帝趙鈺民早已立於不敗!

    太子和蘇策只是第一天見了一面四月上旬這些天,蘇策再也沒有受到太子召見,蘇策明白這是太子給自己的懲罰,小懲大誡,蘇策也不是傻子,太子趙載承要的就是他死心塌地的效命。

    勳貴中能征善戰之人大多已經年過五旬,現在還有可戰之力,但是十年後呢?

    大乾要修養生息,誰最期盼,無疑是軍方,至少在蟄伏的前夕,沒有攬到足夠的功勳,爲了不讓軍方上層斷代。

    這些勳貴要在蟄伏之前狠狠地教訓文官,至少不能出現文強武弱的局面。

    如何看清漩渦,在漩渦外想的再多,也不如身處漩渦之中。

    四月初十,三相聯袂出城,去了哪裏?

    只能是離宮。

    此時大乾的國公郡公都在離宮等着三相的到來。

    “連年征戰,大乾的百姓要歇一歇了,此次科舉可設甲榜十二,乙榜四十八!”皇帝趙鈺民看着三個低着頭認命的三相,說了一句前後沒有邏輯的話。

    尚書令宰相戴溫,中書令左相李信,侍中右相竇平三人猛地擡頭互相對視,臉上露出狂喜之色,這一局他們勝了,齊聲高呼:“聖人聖明!”

    哪怕之前衆人有多麼不快,至少現在他們扛住了壓力,勝的是他們,好處拿到手了,說句好聽話也無妨。

    “別急!既然讀書人立志報國,朕便成了他們的報國之心,邊軍中司馬主薄奇缺,讓這些讀書人多長長見識!”皇帝趙鈺民顯然不能就這麼輕易妥協。

    沒有戰事,驕兵悍將難免徒生事端,這些進士可不會輕輕鬆鬆的在長安城等着國家榮養,等着出外做官,都去邊地待上幾年。

    “聖人聖明!”五位國公帶着幾位郡公行禮,早就看不慣那些清高的讀書人了,他們也不想想,沒有大乾府兵,他們哪裏能夠安安穩穩的讀好書,竟然還想着削兵。

    三相有些傻眼,不過剛佔了大便宜,回過頭來就是一棒,差點沒有把三個老頭砸暈。

    論起打仗,大乾府兵絕無旁貸,但論起治民,還是需要這些讀書人。

    所以,雖然增加了進水的名額,但是到了邊地,有的是這些讀書人受的。

    很多讀書人已經忘了兩年選鋒的目的了。

    大乾從來沒有安全的時候,龐大的帝國邊陲,需要的不是教化,而是強大的軍隊,如此才能打消周圍各小國不該有的覬覦之心。

    大乾富足,周邊小國可是看的眼熱,時不時劫掠一番。

    早在姜卜繼承齊國公的爵位時就已經和皇帝趙鈺民達成了共識,隆盛十二年後,三年不徵。

    大乾府兵也需要修養生息,這幾年的征戰,各軍折損過多,折衝府需要時間攢出來兵員,不是生死存亡的時候,勳貴們也互相消耗掉府兵的潛力,打打停停,現在到了要歇的時候了。

    四月中旬科舉照常舉行,當進士縱馬遊街之時,三相抱恙在家,三省三相成爲擺設,皇帝趙鈺民已有擴土之功績,現在就需要治內了。

    而治內,三省三相就是皇帝趙鈺民的阻礙。

    因爲治內說白了,就需要去觸動士族和地方大族的利益,不掃平阻礙,政令如何通達。

    顯然這次最大的勝者是趙鈺民和太子,至於勳貴承受的損失,早就在姜卜的意料之中。

    直到四月底太子前去東都的時候,隆盛十二年的文武之爭才塵埃落地。

    各方都覺得自己喫虧了,但是又好像沒有喫虧,大乾朝堂又恢復了往日的肅穆。

    只是蘇策有些鬱悶,整個三月四月的動盪,總是蘇策一鍾五頭蛇尾的感覺,而且他還要隨着太子一起前往東都,這就更讓蘇策難受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