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反派肆意妄爲[快穿] >二六〇 募役法
    送走處於歸鄉情節中的陳烈鈞,又送走領悟的秦阿丹和懵懂的玉黍,柴宗訓急忙趕回汴梁。

    一路策馬揚鞭卻仍覺得慢,眼下何輝的蒸氣機技術已日趨成熟,待將人搶回來之後,鐵路便要提上議事日程。

    方回宮,趙匡胤便找了來:“皇上,蘇祿東王至汴梁入貢,懇求召見。”

    “嘿,”柴宗訓說到:“這東王竟然在穗都玩了幾個月,現在纔想起來入貢。”

    趙匡胤問到:“皇上如何得知東王在穗都逗留幾個月?”

    “哦,”柴宗訓自知失言,忙掩飾到:“東王至穗都時,慕容兄給朕來過密奏。既是入貢,宋王以禮相待便好,朕暫時沒時間見他。”

    “皇上,”趙匡胤說到:“東王願效前朝故事,奉大周爲宗主國,此正是宣揚我大周天威的最好時機,可千萬別錯過啊。”

    “宣揚大周天威?”柴宗訓冷笑一聲:“有何好處?”

    “皇上,好處自然是很多的,”趙匡胤說到:“就拿唐太宗比喻,四海鹹服,諸夷稱天可汗,貞觀以降,凡頌明君言必及太宗。中原人所到之處,四夷必以禮相待。”

    “朕翻過先前的典籍,”柴宗訓搖頭到:“海外諸夷大多土地貧瘠,他們入貢的東西,價值不過萬元,但從中原得到的賞賜,至少要翻上三五倍,中原既做了冤大頭,人家稱頌你幾句也是再正常不過。”

    趙匡胤知道柴宗訓一向不以常理出牌,但沒想到他竟會如此不按常理,明君的名聲不要,國家也弄得像生意一樣。

    聯想到他一向重商,趙匡胤便釋然,他執禮到:“皇上,此次蘇祿東王與先前藩屬不同,他願常居大周,做大周之臣,不再回蘇祿。”

    喲,這是蘇祿賺取中原花,巴拉望的男人不回家麼?

    所謂的常居大周,不回蘇祿,也不過是留戀大周的花花世界而已。

    “此事宋王你辦妥吧,”柴宗訓說到:“這些蠻夷,朕不想見。”

    趙匡胤勸到:“皇上,既是東王誠心歸附,皇上當以禮相待,也好給四夷樹個典範。”

    “區區一個東王而已,”柴宗訓想了想:“他既願主動歸附,何須朕親自接見?宋王儘管接待,朕賜他太子太師之位,只領俸祿,無須參政,管教他死心塌地。”

    趙匡胤有些猶豫:“皇上,東王可是皇上御極以來親身入中原朝貢的第一個番邦王,如此對待會不會太草率了些?”

    “宋王你且先去辦,”柴宗訓淡淡一笑:“倘他不願意,你再來報與朕。”

    話說到這份上,趙匡胤只得答應:“臣遵旨。皇上,臣還有一事,臣聽聞皇上日前微服私訪義門世家?”

    柴宗訓去的時候曾報乃戶部尚書陳象升的學生,陳家必是向陳象升來信。蘇軾之名,也許百姓不知,但朝中官員皆知是皇帝化名。

    因是私訪,陳象升不知該不該前來請罪,便將此事報與總攬朝政的趙匡胤。

    趙匡胤的意思是此事不宜聲張,畢竟以皇上不羈的性子,誰知道在德安有沒有做出什麼大失皇家臉面的事情。

    但事關義門世家分家,趙匡胤只得趁此單獨召對的時候問出來。

    柴宗訓開口回到:“朕去過了,很滿意。”

    “皇上先前因銀行之事對世家大族大加打壓,此時緣何又對陳氏頗有好感?”

    “宋王不喜歡陳家?朕怎麼記得你的墨寶還留在那裏?”

    趙匡胤先前代天巡狩大庾道時,聽到陳家奇聞,特地前去尋訪,還留下了一副對聯。

    “皇上,此一時彼一時也,目下皇上正打壓世家大族,怎地卻偏留下陳家?況只是令其分家而已。”

    “世家與世家是不同的,朕親眼目睹百犬同槽,千人同桌,倘天下世家都似陳氏這般忠孝節義,朕可高枕無憂矣。”

    “陳氏畢竟是皇族之後,恐其家族內有野心之輩,對朝廷對地方皆是大患。”

    “以陳氏家風,只會出治世之能臣,不會出亂世之奸雄。宋王儘可放心,朕已答應陳象升和陳家人,不會令其分家,君無戲言,宋王不會讓朕食言吧。”

    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老闆非常讓人討厭,但這樣的老闆如果有責任心的話,跟着他打工就非常輕鬆了。只須出手,不用動腦,反正出了錯都是他的責任。

    不過時至今日,皇帝御極十多年,好像還沒出過錯。很多看似荒唐的決定,最後往往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譬如因蔭封而實授到偏遠貧窮地方任知縣兼銀行行長的楊業三子楊延光和董遵誨次子董嗣榮,不到一年就收到了萬民傘。

    所謂偏遠貧窮,就是要什麼沒有什麼,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

    對這種地方扶貧,除了政策和資源傾斜,實在沒有其他辦法。

    楊延光和董嗣榮自身雖沒什麼資源,但他們的爹可是一品大員朝中寵臣,倘能搭上關係,就算沒好處也能拿出來吹吹牛逼。

    上面各級官吏多少要看點面子,資源和政策自然會傾斜一些,而楊延光和董嗣榮要調出這貧苦之地,自然得紮紮實實做出些政績來。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得了實惠,楊延光和董嗣榮也能順利升遷,地方上貧窮的局面也能改變一些,是個多贏的局面。

    眼下稍閒的柴宗訓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不管是修鐵路,還是開鑿運河,都是非常巨大的工程,雖能惠及千秋萬代,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譬如網絡千古一帝楊廣,開運河功在千秋,步子太大扯着蛋,造就了七十二路反王。

    可惜他沒生在現代,不知道基建是最能提振經濟的事情。

    已有穗都港招標珠玉在前,柴宗訓下了一道旨意,改徭役爲募役。

    自秦以來,所有百姓均須復徭役。大周立國後沿襲前朝,實行差役法,差役分爲兩大類,即州縣吏和鄉役。

    簡單說來,州縣有什麼建設,老百姓就得按戶等出錢出力,鄉里捕盜,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以供奔走驅使。

    募役法,便是朝廷花錢,僱老百姓爲朝廷幹活。

    地方州縣若有差使,也須花錢僱老百姓。

    先前地方上常有胡亂攤派之舉,如今所有鄉役均須花錢請人,正好革除此弊端。

    既是朝廷花錢,那錢從哪裏來?自然是關稅抵押銀行貸款。

    雖然會導致通貨膨脹,但其結果是全民承受,比先前老百姓當差,士紳免役要好得多。

    況且基建一開,至少能提供上百萬工作崗位,給無地的農民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當然,老百姓是沒有通貨膨脹概念的,他們目前只知道皇上聖明,免除了他們的徭役,把柴宗訓歌頌得功兼三皇,德配武帝,什麼文景,什麼太宗,自然都不在話下。

    而對於免役的士紳來說,差役還是募役,似乎與他們都不怎麼相干,所以柴宗訓的聖旨並未激起多大的水花。

    現在就等着趙德昭銀行賬目出來,看看得加多少倍槓桿。

    雖然錢是印出來的,柴宗訓可不敢胡來,必須控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小趙,銀行今年賺了多少錢?”柴宗訓有些激動。

    趙德昭一副苦哈哈的臉:“皇上,銀行蝕本了。”

    “啥?”柴宗訓簡直不敢相信:“小趙,就算是貪,也得有度。綢緞莊可以說新進的貨賣不動虧本,客棧可以說人客不多蝕本,你一個賺差價的中間商也能蝕本?”

    “皇上,”趙德昭訴苦到:“你可冤死臣啦。自銀行開辦一年多來,臣夙興夜寐,生怕有負皇恩。”

    “中原承平二十年,這些年又風調雨順,略有盈餘的百姓都將銀子存入銀行避免盜賊;銀行斷了世家大族高利貸之路,這些世家大族便將錢全都存進銀行。”

    “百姓雖有借貸,不過週轉而已,很快便會還上,一年下來借貸竟與存銀持平。”

    “雖然借貸利息高於存錢,但銀行新開,借貸產生之利全用於銀行基礎建設,倘要盈利,恐還須等上數年。”

    柴宗訓雖然重商,但千百年來的觀念很難一時之間改變。目下的大周,人人都有存糧備災荒的想法。官府的錢,也不敢隨意去借,萬不得已借了也得趕緊還上。

    真是一羣可愛的人。

    但銀行存款多,便證明經濟不夠活躍,這個時候還沒什麼消費主義的說法。

    不過這樣的話,柴宗訓可操作的空間就大了,修個運河,相對於存款總數來說,不過毛毛雨而已。

    “速召工部尚書林彥升進宮,朕有要事與他商議。”

    這一段以來,林彥升都很閒,工部忙的是造作局,造作局有侍郎何輝署理,根本用不上他這個尚書。

    而皇帝一年到頭東奔西跑,既不修宮殿,也不造露臺,雖然不能中飽私囊,但也落了個清閒。

    林彥升匆匆進宮:“臣林彥升叩見吾皇萬歲,未知皇上召見,所爲何事?”

    柴宗訓指着輿圖:“林卿家請看,朕欲開通幽州至廣陵的運河,你算算得多少錢?”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