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理宋 >第0469章 舉朝譁然
    而後趙昀起身,在李萱的服侍下一番洗漱。

    恆盛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垂拱殿,大朝會,百官上殿,君王臨朝,共商國事。

    百官見禮後,便有兵部尚書魏了翁出班上前,他道:“陛下,臣有本奏。”

    趙昀看向魏了翁,道:“卿家何事啓奏?”

    魏了翁回道:“回陛下,而今陛下之新軍,朝廷之官軍,兩軍互不統屬,調配不易,還請陛下早日梳理兩軍關係,以正法度軍紀。”

    大宋的軍隊架構是樞密院負責調兵,三衙四廂負責統兵,兵部負責後勤,三個部門各自獨立,互不統屬,誰也沒有辦法獨自指揮一支大軍,三部主官全部都要向皇帝負責。

    三衙指的是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

    四廂指的是捧日步軍左,右廂。天武馬軍左,右廂。衛龍馬軍左,右廂。神衛步軍左,右廂。

    天下各州各路的兵馬,基本都是出自這三衙四廂,而這些兵馬被統稱爲官軍。

    樞密院,三衙四廂和兵部的互不統屬,使得兵權得以三權分立,這一套成熟的指揮體系環環相扣,可以說是最嚴密的運作體系,自是沒有任何問題。

    但這套體系到現在已經兩百多年了,各個官衙屬吏臃腫龐大,什麼人都往裏面塞,最終使得有職無權者有之,有權無職者亦有之,*****多如牛毛,誰有權誰沒權,誰具體負責什麼,很多官員自己都說不清楚。

    如此現象,使的各部辦事拖沓,一道命令下去,到最底層開始執行,往往半年一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

    趙昀當然無法忍受這樣的效率,但是趙昀又無法短時間內,將這些部門的官員進行大裁撤。

    所以趙昀在剛剛掌權的時候,爲了擺脫朝廷兵權三權分立的那一套,便自己成立新軍,獨立於朝廷之外,歸屬自己一人指揮。

    那新軍,指的便是孟珙,夏貴,江萬載,彭義斌,曹友聞他們統領的大軍。

    魏了翁身爲兵部尚書,雖然只管後勤,但他認事負責,事事都要分的明白。

    他自然知道趙昀搞的新軍這一套,有利於皇帝集權,趙昀英明,又正值壯年,這也沒什麼,畢竟整個天下都是趙昀的私產,趙昀怎麼折騰都行。

    但新軍幾乎架空了朝廷,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趁着現在沒什麼大事,魏了翁自然希望趙昀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以免以後新軍變成怪胎,尾大不掉。

    趙昀聽了魏了翁的奏摺,閉目思考。

    趙昀自然也知道新軍和官軍存在的問題,各自都有弊端和優勢,憑心而論,真要變法,真要改革,最先改革的就應該是軍隊。

    軍隊各部官員臃腫龐大,導致指揮僵化,混喫等死之輩多不勝數,官員大多都是拿錢不幹活的。

    靖康年間,金國出兵北宋,金兵一路殺向開封,沿途幾十萬大宋官軍還沒接戰就直接崩潰逃散,整個大宋百萬大軍,竟無人前來勤王,最後不過一兩個月,堂堂富甲天下的北宋,就滅亡了。

    一個富庶的王朝,在沒有大的天災,內部還算安穩的情況下,滅亡的速度竟然如此之快,只怕整個華夏曆史也找不到第二個。

    若是在軍隊之中搞改革,行變法,將無用之人全部剔除,無用之部門全部裁撤,那起碼要節約一大半的軍費,而且戰鬥力還能提高。

    但軍隊牽扯到的事情往往是最敏感的,稍有不慎,那就是天下大亂,故而趙昀對軍隊沒有動手,而是推行耕地到戶法,義務授課法,通過這兩個新法來積攢聲望實力,至於軍隊,只能慢慢來。

    趙昀緩緩睜開眼睛,對魏了翁道:“卿家所奏之事,朕知道了,然新軍官軍牽涉之事太多太雜,還需從長計議,朕心中有數,卿家不必擔憂。”

    魏了翁擡手,道:“陛下,此事關係我大宋江山之千秋萬代,還請陛下謹慎處置。”

    說完,魏了翁便退回本班。

    而後其他朝臣也出班奏對,這些官員說的不過都是些尋常政事,沒什麼特殊,趙昀全部一一當庭處置了,直到那學部尚書陳隆之的奏本一出,讓整個朝廷炸鍋,人人驚駭。

    只見陳隆之出班奏道:“陛下,臣奏請全國推行火葬,水葬,以節省土地,利於土地多樣利用,還請陛下恩准。”

    此言一出,朝廷百官人人驚駭,個個不可思議的看着陳隆之,神情嚴肅。

    華夏子民,特別是漢家百姓,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大多便奉行入土爲安的理念,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且合乎天道人倫,自是無可非議。

    火葬雖然也古已有之,但卻並不普遍,只在個別地區有,零星分散,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後來隨着北宋滅亡,宋廷南遷,人口增長,土地有限,故而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便越發的突出,以至於許多活着的百姓沒有土地耕種,而許多墳頭卻又佔據着肥美的土地,因此,火葬的觀念便開始發芽,孕育而出。

    陳隆之也並不是第一個提出這一理念的人,早在趙構建立南宋時,便有官員上奏,言道土地貧瘠,人口卻日漸增多,若行土葬,便無故佔用大量土地,且一年多過一年,於國於民皆是兩難,希望朝廷下旨推行火葬,以節省土地,利於耕種。

    不過這樣的觀念委實是驚世駭俗,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且與傳統的儒家思想相違背,如果強行推行,只怕要天下大亂,所以這樣的建議便被擱淺,由百姓自願選擇,官府不加干涉。

    現在陳隆之舊事重提,不知道他爲什麼提起此事,目的何爲?也不知趙昀會如何處置?

    百官肅然,紛紛將目光看向趙昀,期待他的回答。

    趙昀對陳隆之的奏本也是有些驚訝,沒想到他突然會上這樣的摺子。

    趙昀對陳隆之問道:“卿家何故上這樣的摺子,可是有何難以解決之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