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從神探李元芳開始 >第四百四十七章 李元芳:我來爲聖人改命!
    “來了!來了!“

    今日的洛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街頭上人頭贊動,擠得密密麻麻,個個踮起腳尖,翹首以盼。

    終於,長長的車隊從定鼎門中出現,新羅俘虜團出現了。

    不過相較於正常的囚車押俘,這次頗爲新奇,上到前新羅王金法敏,前新羅太子金政明,下到那些並沒有提前投降的新羅羣臣,都站在寬大的輦車上,翩翩起舞,表達出對唐皇的感恩之情。

    原本百姓們看着新羅俘虜是有些失望的,穿得跟唐人一模一樣,一點特色都沒有,現在頓時爆發出轟天叫好聲。

    畢竟當年頡利可汗是押送入京,李世民怒兵一番後,選擇寬宏不殺,收胡族之心,長安從此纔多了一位舞王,現在則是一步到位。

    欣賞着新羅上下一路舞動的身姿,每位大唐人都與有榮焉,有的也在街道兩邊盡力起舞,在小小的空間內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氣氛熱烈到了極致。

    緊接着,又有震天歡呼爆發出來:“李將軍神威!李將軍神威!!“

    李彥端坐在高頭大馬之上,穿着一身威風凜凜的甲冑,顯得英武非凡,成爲萬衆矚目的所在。

    迎着衆人發自內心的歡呼雀躍,李彥也朝着兩側頻頻抱拳,心情喜悅。

    他的名望終於有了一個巨大的突破。

    【名望:名動一方(大唐)】→【名望:威震天下(大唐)】【成就點+1000】此前出使吐蕃、光復吐谷渾乃至託孤輔臣,都是積累,滅新羅終於量變引發質變,到了威名遠播,大唐各州縣都知道忠武將軍李元芳的地步。

    這對於信息傳播度很低的古代,是極爲難得的,畢竟很多州縣,連當朝宰相是誰都不清楚。

    他的祖父李靖當年名滿天下,也是滅了曾經多次侵擾中原的強盛突厥,卻也正因爲威震當世,李靖自知功高蓋主,選擇闔門自守,明哲保身。

    此時眼見李彥端坐在高頭大馬上,在兩側百姓的歡送下往王城而去,遠處的街道上,一道瘦削的獨臂身影靜靜看着,眼神裏既有欣慰,又不免浮現出擔憂。

    就在李彥視線轉過去之前,身影一閃,消失無蹤。

    即便如此,李彥依舊有所察覺,定定往那邊看了片刻,才收回目光。

    在一浪接着一浪的歡呼中,也在金法敏等人跳到腿腳痠疼之際,長長的天街終於走完。

    禮部和鴻臚寺接手,迎入紫薇宮內,開啓規模浩大,卻又不過於鋪張的儀式。

    羣臣齊聚,歌舞昇平,偏偏沒有看見聖人的身影。

    李彥此時已經收到了婉兒傳遞的書信,大致瞭解京內的局勢,臉色不禁凝重起來。

    正常情況下,李弘應該在城門迎接,正如當年在長安城外,大唐使節團獻俘勃倫贊刃和吐谷渾僞王那般,但此次聖人卻依舊位於宮內,顯然是身體難以爲繼。

    一場本該盛大熱鬧的儀式,由此多出了幾分暗流涌動。

    李彥的目光與李義琰等宰相接觸,又看向自己的一衆心腹,都感到了他們的無可奈何。

    其他困難都有辦法可想,聖人身體的好壞是最無力的。

    哪怕是狄仁傑,也只能期盼太醫能調養好聖人的身體。

    甚至說得更實際些,能多耗上幾年,讓皇子儘可能長大一些…

    而就在這時,內侍曹安出現,傳達聖人敕令:“請李閣領入貞觀殿面聖!“

    羣臣並不奇怪,誰都知道這位是聖人的心腹,如今終於從新羅迴歸,第一時間召見是再正常不過的。

    只是想到當年先帝也是對這位託孤的,有些臣子的眼神又不禁怪異起來,

    更是有幾分蠢蠢欲動。

    難道這麼快的時間,就要昨日重現了?

    不過皇子過於年幼,這位李閣領就算能再得遺詔,也不可能像如今的聖人與其之間這般君臣相得了……

    對於許多不安於現狀的臣子來說,當真是大好機會啊,尤其是之前被狠狠收拾的勳貴子弟們,更是恨不得拍手叫好。

    而李彥跟着曹安,來到貞觀殿外,以前兩人路上都會輕聲閒聊幾句,這次卻是一路無話。

    直到殿外,李彥纔不出意外地發現,這位忠心耿耿的內侍眼眶微紅,出言安慰道:“放心吧,陛下不會出事的。“

    曹安怔了怔,不知爲什麼,突然就有了信心起來,重重點了點頭。

    等到李彥走入,就見殿內空蕩蕩,李弘虛弱地坐在龍椅上,強行露出笑容:“元芳,你終於回來了,朕近來身體抱恙,本該迎接王師凱旋的,可惜終究沒看到你們的英姿!”

    李彥道:“陛下保重龍體重要!”

    李弘欣然:“你沒有讓朕失望,重現當年李公神威,此番滅新羅,我唐軍取得輝煌大勝,如今雞林道都督府更是局勢安穩,更甚先帝滅百濟和高麗之時!”

    李彥道:“是陛下聖明,內衛情報爲先,三軍將士用命,又有新羅人心慕王化,連佛門僧人都能冒險深入,絕非臣一人之功。“

    李弘笑笑:“你我就不必客氣了,元芳可知來恆已被罷相?”

    李彥眉頭微揚,在他看來相比起如今暗流洶涌的朝廷氣氛,這都算一件小事了,沒太明白李弘爲何特意提起:“臣知道。”

    李弘正色道:“朕有意讓狄懷英入閣,你以爲如何?“

    李彥臉色變了,毫不遲疑地道:“陛下,臣以爲不可!”

    “舉賢不避親,狄懷英是我親信,當年在幷州爲縣尉時,我就看重他的破案之能,與之接觸後,更是十分欽佩他的才華與爲人,但他如今的資歷,實在不足以爲相!“

    “在官場之上,一味的論資排輩不行,但完全不講資質,火速提拔也不可取,臣年少身居高位,已經惹得無數人妒忌,如果狄懷英此時上位,更會引起上下羣起而攻之,不僅發揮不出才能,更難免落得慘淡下場!”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狄青。

    很多人認爲狄青之死,在於宋朝的重文輕武,成爲樞密使後纔會被文官集火攻擊,各種污衊,這點絕對佔據相當一部分原因,畢竟是時代風氣,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但主要原因恰恰是宋仁宗。

    本來狄青平定依智高之後,完全可以再緩幾年,順理成章地成爲樞密使,

    龐籍就是這般建議的,結果宋仁宗一心要火速提拔他,第一次遭到羣臣反對罷手,

    第二次乾脆把幾名宰相關在宮內,不同意給狄青當樞密使就不放他們回去,臣子終究還是逆不過皇帝,只能同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