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火爆娛樂圈,你管這叫一點點愛好 >第六百八十四章 《典籍裏的華國》、《經典詠流傳》、非遺傳承
    “有。外國文學盛行而咱們國家古典文學沒落的原因,無非就是外國文學比較通俗淺顯,而咱們國家的古典文化比較高深,如果沒有人教,自己去研究,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甚至還可能看不懂。因爲古典文學多是些文言文,沒有那方面的積累,很難研讀的。”王軒說。

    “那怎麼辦?”

    “簡單,可以與國家話劇院、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聯手,打造一個節目,從中甄選最值得講述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以‘文化節目+戲劇+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的成書、核心思想以及流轉中的閃亮故事,讓書寫在典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展現典籍裏蘊含的華國智慧、華國精神和華國價值。”王軒說道。

    李部聞言眼前一亮:“具體怎麼操作?”

    “這個節目叫《典籍裏的華國》,聚焦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依託典籍的文化IP,設立歷史空間、現實空間兩大舞臺創新節目形態,在歷史空間中採用影視化拍攝手法,邀請知名導演擔當影視指導,口碑佳實力派的影視嘉賓進行故事演繹,結合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舞臺技術,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對典籍的故事進行可視化呈現,展現千年歷史中經典書籍的誕生源起和流轉傳承。

    觀衆在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中,感受‘絃歌不絕’的傳承,激發‘思接千載’的心緒。多個舞臺,不同場景,以一部古籍串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爲同一典籍發聲。

    節目既是忠於歷史的講述,也有屬於當代的表達:既有聲光電交織的宏大場面,又有特寫演繹的細膩情境,也正是在歷史空間與現實空間交錯的舞臺上,那些古雅的文字中蘊藏人生感悟、社會哲思,在時間的長河中匯入華國人的血脈,成爲心靈深處的文化基因。”王軒說。

    李部頭眼神更亮了。

    其實什麼歷史空間、現實空間、時空對話等等,他根本聽不懂。或者說不是聽不懂,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實現。

    但王軒說得條條是道,這個方法大概率是可行的。而他既然特地請教王軒,那肯定是相信王軒的能力。既然如此,他何必聽懂?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就行了。

    “王軒老師,不瞞你說,你說的這些我都聽不懂。但我相信你,你看要不這樣,這個項目我交給你,你來當總策劃,需要什麼你儘管提,整個文化部都會配合支持你。”李部說。

    “不用不用,李部,我直接將節目完整策劃寫出來交給您吧,有了詳細的策劃方案,以華視節目製作團隊的能力,絕對能將這個節目弄出來的。到時候我也可以幫忙參考一下。”王軒說。

    “可這樣對你不公平。”李部說。

    “沒事,沒必要計較這些,能爲傳播咱們國家傳統文化出一份力,我高興還來不及。”王軒說道。

    “也行。這節目交給華視製作,節目策劃上面,讓他們標註你名字就行了。”李部說。

    王軒點頭。

    節目創意是他的,若節目策劃人標註別人,他肯定也不樂意。

    “其他方面呢?有沒有什麼想法?”李部又問。

    “古詩詞那塊,想要推廣,同樣可以搞一個節目《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在注重節目時代化表達的同時,也將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爲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帶領觀衆在一衆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具體形式爲,由相關專家介紹詩詞,以歌手爲經典傳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經典詩詞或與古詩詞相關的歌曲。”王軒說。

    說完又補充了一句:“這節目改天我也寫個詳細策劃案出來交給您,您找華視,讓他們製作就行。”

    “行。”李部大喜。

    《典籍裏的華國》、《經典詠流傳》,這名字一看就充滿了內涵,可行。

    其實還可以策劃一個《華國詩詞大會》節目,只是相比《華國詩詞大會》,王軒更喜歡《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而已。

    “那第三個呢?那些傳統手工藝怎麼辦?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手工藝傳承下去?”李部又問。

    “這個有點難辦。想來李部也知道,傳統手工藝漸漸沒落的真正原因,不過是工藝所得和所費時間不成正比罷了。傳統手工藝太難學了,想學有所成,乃至出師,往往需要好幾年時間。

    問題出師之後,想用手工藝賺錢謀生,依然非常難,因爲是純手工,沒法規模生產,製作週期還長,很容易被機械化產品替代。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消費者,你願意去買一個幾塊錢的塑料筐,還是願意買一個三十多塊的手工竹筐?相信除了一些追求生活高品質的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輕便又便宜的塑料筐。說句難聽點的,人家用價格戰都能沖垮你。”王軒說。

    “是啊。傳統手工藝最尷尬的地方在於,傳統手工藝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可帶來的平均收益卻比較低,變現能力遠不如其他工作,以致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手工藝,除了老一輩人還在堅守之外,很多手工藝現在已經找不到傳承人了。”李部嘆了口氣說。

    “就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

    “有。國家和民間相配合。甄選出那些精緻的,瀕臨滅絕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的手工藝,由國家出面,幫這些手工藝申請非遺,甚至可以出臺相關法案,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案,對該項手工藝進行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

    民間方面,可以找一些明星之類當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真心也好,假意也罷,將年輕羣體的目光聚集過來就行,曝光度大了,總能吸引一些年輕人過來學這些手工藝的。

    當然,最主要還是要幫這些手工藝打開銷路。靠名人效應,靠情懷,是沒法堅持的。商業戰略永遠是情懷的基礎,沒有買賣,就沒有保護。其實之所以讓國家出面幫手工藝申請非遺,除了保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爲手工藝正名。而正名,也是爲拉開銷路服務的。

    還是拿籃筐舉例,如果你是消費者,你面前擺着一個幾塊錢的塑料筐和一個三十幾塊錢的非遺工藝品手工竹筐,你會買哪個?大部分人還是會買塑料筐,但買手工竹筐的人也不會少。

    在國家幫忙定性手工竹筐爲非遺藝術品之前,你放着幾塊錢的塑料筐不賣而去賣一個三十幾塊錢的手工竹筐,別人會嘲笑你腦子進水,可之後,不會有人非議你,因爲你買的不單只是竹筐,還是非遺藝術品。”王軒說。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