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金聖祖 >第一百五十九章《明昌律義》
    完顏璟這麼關心《明昌維新變法行政軍事民事條例》此書的原因,還是此書有着艱鉅的任務。

    在古代沒有電話電報的時代,朝廷要實施新政,要變法,除了京城的官員能瞭解朝廷的大政方針與思路外。

    地方各級官員因爲距離限制會一眼抹黑,對於朝廷的變法政策與思路一概不知。

    但地方官員爲了迎合朝廷變法,就會在地方亂搞一氣。

    最後朝廷實施的跟地方實施的政策完全匹配不到一起。

    朝廷的新政也執行不下去。

    所以完顏璟讓人編寫這本書,就相當於說明書和指導書一樣。

    就是讓地方官員別亂搞,書中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書中不讓做的,你就別做,一切與朝廷大政接軌。

    只有各級官員都瞭解了朝廷的大政思路後,全國各地才能將力量使到一塊去。

    完顏璟在移刺履應下之後,又問刑部尚書完顏守貞道:“新律法編寫的怎麼樣了?”

    刑部尚書完顏守貞回道:“新律法,臣以及大理寺參考了《唐律疏議》《宋刑統》,以及國朝之前的《皇統制條》《續降制書》《大定重修制條》。

    以此五書爲本重新整理,以時既定,現在已經全部歸納爲本,就等陛下準儀了。”

    完顏璟這一次倒比較滿意刑部的效率。

    金國的法律一直不全面,金國初年間根本沒有法律,全部是按軍法來做管理。

    但軍法本就是軍隊的法律不適合民間實施。

    直至金熙宗時期頒佈了第一部金國的法律《皇統制條》。

    但《皇統制條》也不全面,其實《皇統制條》又稱制書,翻譯過來就是皇統皇帝制定的命令。

    《皇統制條》頒佈後金國便一直以《皇統制條》爲律法管理全國。

    但後來發現《皇統制條》不全面,很多事情都解釋不清楚,對民間案件多成阻礙。

    所以海陵時便在《皇統制條》上重新編寫了《續降制書》。

    從此以後金國一直都是《皇統制條》與《續降制書》二者並用。

    但海陵編寫的《續降制書》也不全面。

    《續降制書》其實就是海陵對《皇統制條》的修改與添加,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制”與“條”這兩個非“律”與“義”。

    《皇統制條》與《續降制書》,這兩個其實就是皇帝頒佈的制度與命令。

    官員與軍隊用制度與命令才合適,民間百姓用制度與命令管理就明顯不對。

    所以在大定二十二年,完顏雍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重新編寫頒佈了《大定重修制條》。

    《大定重修制條》的頒佈讓各級官員可以做到依制依令行事管理。

    但還是那句話,《大定重修制條》依舊不是律義。

    雖然在管理上做到了合格,但在民事刑法案件上並沒有給出準確的依據。

    全憑地方官主觀判決。

    什麼事情屬於犯法,什麼事情不屬於犯法,犯法之後怎樣量刑怎樣處罰,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歷史上原主登基後,因爲外無戰爭,承平日久,這類民事案件越發顯的突兀。

    所以原身爲解決這個問題便召集羣臣以《唐律疏議》《宋刑統》爲藍本新修《明昌律義》的法典。

    《明昌律義》也是金國曆史上第一個裁定以律爲準,即“準律文修定”,的全面性法律法典。

    只不過此書耗時太久,直至泰和年間才編寫成功,因此便改名叫《泰和律義》。

    《泰和律義》翻譯過來就是說,皇帝說了什麼事不能做,做了就屬於犯法的事情了,這便稱之爲“令”或“義”。

    如果你犯了“令”,也就是犯法了,那便要懲罰,而懲罰便稱之爲“律”。

    這便是“律”“義”“令”的解釋。

    從這也能看出,在古代根本就沒有皇權與國法衝突的事情。

    皇帝的話就是憲法,一切以皇帝說的話爲準則。

    皇帝說你犯法了,你沒犯法也犯法了。

    皇帝說你沒犯法,你犯法了也沒犯法。

    這種情況下怎麼會出現皇法與國法衝突的事情。

    皇法即國法,皇帝都可以大赦天下了,怎麼可能會出現國法皇法這種分割情況。

    律義編成的書籍就是皇帝說的話,告訴別人什麼事不能幹,如果幹了我就怎麼樣處罰你。

    但是皇帝說的話又太多了別人記不下來怎麼辦。

    以前沒有書籍的時候,便將這些東西刻在石頭上,或者刻在青銅器上。

    後來有了竹簡紙張,便將皇帝的話記錄在這些書籍上面然後頒佈天下。

    《泰和律義》就是一本將皇帝所說的憲法。

    《泰和律義》中明確寫出了,新丁律令,敕條,六部格式等等一系列朝廷制度事項。

    並且《泰和律義》共有十三篇,其中有《泰和令》《封贈令》《賞令》《釋道令》《河防令》《服制令》《慶元令》等共十三篇律和令的組成。

    此一書中明確指出“令”爲明確規定那些行爲屬於禁止之列。

    而“律”則是定罪量刑的準則,“其有犯令,以律決之”。

    而完顏璟現在要做的就是沿襲歷史上原主的所作所爲,重新編寫《明昌律義》。

    這也是爲什麼完顏守貞不敢決斷的原因。

    他只需要將各代律法重新整編歸納,然後交給完顏璟讓完顏璟親自選定修改。

    一國法律只能由皇帝去修,不能假他人之手,編書的人只是個工具人而已。

    歷史上那麼多修法的人,他們並不能參加自己的想法,所有的律令都是參考前代,整納過後讓皇帝過目。

    皇帝認爲要修改的地方,便要依皇帝的意思修改。

    皇帝認爲要增加新的律令,便增加新的律令。

    皇帝認爲不適合的便刪除。

    完顏璟聽到已經整納完畢,便對完顏守貞道:“既然已經整納完畢,那就不要耽擱,接下來每天向朕報百條律令,由朕過目。

    朕認同合適者,便寫進《明昌律義》。

    不合適者你們再來修改,或由朕來修改。

    在你們修改後,再報於朕,若朕認同,便寫進《明昌律義》。

    若不同,便再重修。

    所有的一切必須在兩年內完成。

    朕與諸卿共勉,律法早日功成,也可與百姓早日便捷。

    國朝也就有跡可循,依法治國,依法辦事。”

    “臣等遵旨!”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