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金聖祖 >第二百六十九章三爵體系
    完顏讓說完一大堆話,爾後環視衆人道:“剛剛豫親王與康親王說的這個問題啊,陛下也考慮到了。

    陛下御筆親書了此事。

    正好要跟大家商榷,既然說到這裏了,就讓我來說說陛下的意思吧。

    陛下的意思是設御前都督府,親軍都督府。

    御前都督府管理八旗,其中上三旗不設監禁元帥,由御前都督府直領,負責管理京畿附近的上三旗軍務。

    戰時就由御前都督府的各旗都督領兵出征。

    親軍都督府負責下五旗軍務。委任宗室重臣爲監軍元帥代爲監管。亦負責全國各地八旗駐防事。

    戰時由親軍都督府的監軍元帥領兵出征。

    八旗軍內的升遷調任,由兵部負責,八旗軍外的升遷調任由吏部負責。

    像康親王說的郭玉的問題,也很好解決了。

    郭玉旗籍爲漢軍正黃旗,官職爲伊犁將軍,升遷由兵部負責,職歸理藩院。

    其伊犁將軍下屬八旗由親軍都督府管轄。

    理藩院與兵部雙重管轄伊犁將軍,但卻不管伊犁將軍下屬的駐防八旗。

    其伊犁將軍下屬駐防八旗,由伊犁將軍與親軍都督府雙重管轄。”

    衆人聽完兵部尚書所說,立刻就明白了這種相互交叉管理的意思了。

    就像伊犁將軍,這個職位是屬於理藩院的職位,由理藩院管轄,但伊犁的駐防八旗卻不歸理藩院管理,而是由親軍都督府管理。

    總結下來就是理藩院管着伊犁將軍,伊犁將軍管着伊犁駐防八旗,這裏面的順序很重要。

    反過來說,伊犁的駐防八旗只聽伊犁將軍與親軍都督府的命令,而理藩院管不到駐防八旗。

    理藩院可以管到伊犁將軍,卻管不到伊犁八旗。

    親軍都督府可以管到伊犁八旗,卻管不到伊犁將軍。

    伊犁將軍可以管到伊犁八旗,但伊犁將軍卻歸理藩院管,而不歸親軍都督府管。

    看似很複雜,但還華夏幾千年來的那一套。

    府、將、兵三者分離,這樣一來就不會發生兵爲將有的事情。

    同時也限制了理藩院與親軍都督府,讓二者不會坐大。

    一衆大臣想明白了之後,心理不得不感嘆果然爲皇帝手段啊。

    一場東閣會議看似沒有皇帝的身影,但其實處處都是皇帝的身影。

    陛下的帝王之術越發高深不可視了。

    藉助三位東閣大臣的問題,然後湊成必然性的巧合,頃刻間就將這種軍國之大事定下。

    讓衆人又無話可說,畢竟皇帝不在現場,從表面上看是東閣提出的問題,然後東閣自己出的解決方案。

    做成了皆大歡喜,失敗了東閣的鍋。

    皇帝從一開始鋒芒畢露的寶劍,到現在變成入袖而不可見的毒蛇,沒了鋒芒卻變的更加可怕!

    甚至剛纔完顏讓說給天下官員保證,讓衆人放開了說,不會再隨意追罪的話。

    估計都是陛下授意完顏讓故意說的,否則完顏讓怎麼敢做出這種保證。

    雖然一衆人各懷鬼胎,心中各種思量,但面上卻都一副笑呵呵的樣子,繼續議事。

    豫親王完顏從彝敲了敲桌子,看到衆人回過心思,這纔開言道:“剛纔說完了康親王的議題。

    接下來咱們說說本王的這個議題。

    本王這有一些摺子,大家都看一下,這都是內藩旗主,盟長等上的彈劾摺子。”

    完顏從彝說完,身後幾個提前準備好的書吏,立刻將一堆摺子分給在座的東閣官員。

    完顏從彝在衆人看摺子的時候,自話自說道:“這次漠北大戰時。

    咱們中原去往漠北、漠南的押糧官、收糧官、遊牧御史,監察御史等等官員,去了草原之後搞不清楚人。

    將朝廷的漢官認成蒙古人,將蒙古爵爺認成女真爵爺,將女真爵爺認成漢爵爺。

    禮行錯了,人認錯了,官職叫錯了,鬧出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甚至發生過一個山東的收糧官,在漠東,去人家旗地收取畜生之時,喝了兩杯馬奶酒,喝高了。

    將人家的旗主札薩克,當成中原的勳官看待,讓給他行禮。

    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嘛!

    看看這些旗主們的彈劾摺子,全是彈劾中原官員的。

    一些不知道的旗主,被中原官認錯了,人家還以爲朝廷對他們有意見,給他們降職了呢。

    自理藩院成立以來,全是草原的彈劾摺子,與請罪摺子。

    看看人家怎麼說,朝廷打仗的時候,他們替朝廷貢獻牛羊馬匹,給朝廷官兵運輸糧草輜重,替朝廷維護後勤。

    可打完仗之後,朝廷過河拆橋,不給他們升官反而給他們降官。

    還有一些請罪摺子,說他們沒有逾越,是咱們的中原官把他們認錯了,把郡王當成親王行禮了。

    給人家蒙古王公嚇的半死,一個勁的給理藩院上書解釋說他們沒有反心,也沒有逾越的想法。

    是咱們的中原官非要給他麼行親王禮,不關他們的事,他們也是被冤枉的。

    發生這樣的事情了,還是咱們爵位體系不完整。

    畢竟咱們的爵位體系還是唐宋制。

    女真、蒙古、漢,三者同用一個爵系,會混淆在一起,分不清楚了。

    所以本王的意思是改一改,這一次徹底分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蒙古爵位出來。”

    禮部尚書完顏綱疑惑道:“怎麼改?”

    完顏從彝回道:“之前皇兄給親王爵前加勃極烈,給了本王很好的啓發。

    本王的意思是,宗室爵位親王不變,依舊加勃極烈。

    郡王前面加個國論(貴)就叫國論郡王。

    郡王之下設勃極烈親王世子,與國論郡王長子。

    在國論郡王長子之下設,忽魯國公、忽魯郡公、忽魯縣公。

    忽魯公之下設孛堇侯、孛堇伯、孛堇子、孛堇男以及孛堇將軍。

    共十二級爵位,所有爵位依原法,無陛下特旨減等世襲。

    而異姓功臣爵,最高者爲二字王。

    以國公,郡公、縣公。

    國侯、郡侯、縣侯。

    郡伯、縣伯。

    縣子、縣男。

    四個終身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內外藩蒙古爵,內藩設和碩親王,不設汗。

    外藩設汗不設和碩親王。

    但汗與和碩親王規格同等。

    在漠北六汗與西域三汗,這九個外藩大汗,與漠南兩大和碩親王之下設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以及一到四等臺吉。

    公主等爵一應相同,陛下之女爲公主。

    勃極烈親王、和碩親王、外藩九汗之女皆爲郡主。

    國論郡王、多羅郡王、異姓二字王之女皆爲縣主。

    忽魯公爵,多羅貝勒、異姓公爵之女皆爲郡君。

    孛堇侯、伯、子、男,固山貝子、異姓侯之女皆爲縣君。

    孛堇將軍、一等臺吉、異姓伯之女皆也鄉君。

    且以後宗室、蒙古、異姓各爵封號皆爲美號,不得用古之國號。”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