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無敵之大唐 >第561章殘酷的現實
    趙無敵受了星樂的“點撥”,打算將數百鄉鄰俱都收爲部曲,成爲他的私兵,從而避免鄉鄰們因他而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

    讓鄉鄰們可以留守家鄉,活人不用再顛沛流離,逝者亦可安息,也化解了揚州刺史和軍戶之間的矛盾,算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無論是官府還是軍戶,都可接受,可謂是皆大歡喜。

    對於這個結局,可想而知,所有人都將滿意,連善良的窈娘也不用再有負疚感,日後可以坦然面對鄉鄰。

    可接下來,新的煩惱又接踵而至,那可是數百張嘴,每日裏都要用糧食餵飽,還有其他各種花費,加在一起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不過,趙無敵既然接受了他們,收爲部曲,那麼養活他們成了他的責任,且責無旁貸,不可推卸。

    他這個侯爺不得人家勳貴,既沒有歷時多少代、前後千百年積累的宏厚底蘊,也不似秦懷玉等開國功臣,好歹在大唐立國的大世,撈到了不少好處,再經過近百年的運作,早將府的地窖堆滿了錢財。

    他趙無敵的全部家產只有三間茅屋和幾間瓦房,加此番武后所賞賜的錢財,再是趙政讓人送來的一些金銀等貴重物件。

    秦懷玉部在朔方之戰大破突厥,前後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運回神都後按照慣例被兵部抽走一部分,剩下的則按照官職高低和功勞大小分配。

    駐守朔方的秦懷玉所有人全都有份,不過首先你得活下來纔行,至於戰死者除了朝廷的撫卹,是沒有資格參與戰利品分配的。

    這是大唐軍方的慣例,是一種約定俗成,一直都是乾的,也談不公平不公平。

    趙無敵只是一個被秦大將軍臨時認命的旅帥,都沒有在兵部和揚州折衝府報備。在他立下驚天大功後,必然將飛黃騰達、一飛沖天,至於一個小小的旅帥,還有什麼報備的必要?

    誰料到趙無敵決意回鄉替父母守墓,推辭了朝廷的封賞,到頭來除了一個安侯爺以外,在吏部名冊裏找不到他的名字,而在兵部名冊則記載着:“趙無敵,揚州折衝府府軍斥候,歸元二年冬,參加朔方大破突厥之戰,立大功勳,退。”

    這份記載的結尾很古怪,一般情況下,某人立下大功勳後,接下來將是“遷某某將軍、大將軍”,而趙無敵卻從軍伍行列消失了,也沒有轉爲官,只能無奈地用了一個“退”字。

    趙無敵無職,但卻有大功勳,且在朔方大捷功勞簿位列第三位,好歹也分了一份可觀的戰利品。

    而且,秦懷玉讓趙政將他那一份也給一起送來,並指定是給沫兒的,以免閨女跟着某人去揚州鄉下受苦。

    武后的封賞加軍所分戰利品,擱在一起也是一大筆錢財,換在以前,他們家這麼幾個人,一輩子都花不掉。

    可今時不同往日,他是安侯爺,不再是小門小戶人家,待侯府建成以後,少不得要添加一些僕婦丫鬟等人,算那些部曲,將養活一大批人,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想想錢財總是不夠用,他興致索然,被星樂看在眼裏,大眼撲閃,笑道:“我說叔叔師父,你老人家可真是杞人憂天,老真自己個過不去。不過是幾百口子人,能花費多少錢財,讓您愁成這樣?

    而且,您可是常山趙氏人,以我們趙氏的財力,不拘哪裏劃拉一點,也儘夠他們嚼用了。”

    “星樂,這樣好嗎?叔叔我從未爲家族做過什麼,不曾立下功勳,卻大把使用族錢財養活部曲,會不會不合適?”趙無敵遲疑道。

    星樂撲閃大眼,滿是不可思議的神色,道:“誰說叔叔師父您沒有爲家族立功?您在神都白馬寺一掌擊敗了大自在,展現了無敵之姿,傳遍了整個天下。您知道人們是怎麼傳揚的嗎?

    常山趙氏出了一個趙無敵,驚才絕豔,註定將橫推當世天驕和英傑,驚豔一個大時代。連那些那些多年不出世的老古董,也無法阻擋他的腳步,不得不將兵器譜的首位讓出。

    您看看,兵器譜第一位將是我們常山趙氏,這可是多少代先祖的願望,卻一直無法實現,而今是您做到了,還說對家族沒有功勳?”

    趙無敵揶揄道:“呵呵,看來叔叔我對家族還是有那麼丁點貢獻的啊,既然家主和各位長老客氣,那麼……我也不推辭了。

    不過,我有個想法,畢竟老是靠不勞而獲,也並非長久之計。不如由我出些錢財,在揚州城置辦些鋪子,再在各家挑做些口齒伶俐的子弟做些買賣,你看可行?”

    星樂歪着腦袋,烏黑的眼眸滴溜溜轉動,忽然拍手道:“好呀!咱們趙氏在揚州有好大的買賣,是趙六哥在打理,叔叔師父要做買賣,只要派個人去吩咐一聲,一切交給他籌備是,至於星樂可不懂買賣事情,幫不了您。”

    趙無敵一想也是這個道理,不說星樂不懂做買賣,是他何嘗不是一無所知。而且,他也是常山趙氏人,並未打算脫離主宗,另立一系,藉助一下趙六手的商路,也說得過去。

    計議已定,他將打算告知了揚州刺史。畢竟對於他的封地和部曲等,還是由朝廷說了算,少不得要借崔刺史探聽一下朝廷的口風。

    崔刺史很坦誠,直言趙無敵的想法可行。因爲武后只是將趙無敵的封地劃在安縣境內,至於具體何地以及采邑之民的選擇並未指定,而是交由揚州刺史,責令其和安侯商定。

    不過,在傳旨內侍宣讀聖旨完畢以後,還向崔刺史傳達了天后的口諭,那是對安侯爺的封地一事,要多聽安侯爺的意思,且不可敷衍了事,一切記着從優從厚是。

    崔刺史出身清河崔氏,乃是人世間的五姓七望之一,家學淵源,爲人機敏,又在官場打滾了多年,對於天后的話外之意,可謂是聞絃歌而知音,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他早打定了注意,在對待安侯爺一事,一切都以安侯爺的意思爲準,不嗇錢財,不恤徭役,哪怕是耗盡揚州府庫也在所不惜。

    無他,只要安侯爺他老人家高興好!

    /49/4ml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