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我自紅樓來 >第三百三十章 應夢賢臣,國士無雙
    皇宮,上書房。

    聽完賈瑜彙報的前因後果後,景文帝臉色發青,冷哼一聲,這些仗着功名傍身的士子竟敢彙集在宮門口聚衆喧譁,目無君父,何其大膽!自詡是聖人弟子,難道聖人沒有教他們什麼是「天地君親師」嗎!

    李基嘆道:「天地萬物,冥冥之中皆有個定數,一旦超越,便會氾濫成災,對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敢問太子殿下,朝廷每年花費在他們身上的銀子有多少?」

    陳賢想都沒想,答道:「兩百萬兩往上,近十年來一直沒低於這個數目。」

    舉人被允許入仕,可以到縣衙或者各部院裏做個吏員,運氣好的和關係硬的,別說是八九品的小官了,撈個正七品外縣縣令也是有可能的,他們有俸祿和其他收入,所以朝廷不給他們發放各類補貼。

    賈瑜連忙站起身,雙手接過許皇后端上來的參茶,心中感慨不已,說道:「娘娘,您真是折煞臣了,臣何德何能啊。」

    這位大梁豔后真是把母儀天下演繹的淋漓盡致,是景文帝當之無愧的賢內助,好比老朱的馬皇后和李二的觀音婢。

    許皇后輕笑道:「你素來主意多,有博古通今之略、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能,這種時候可得好好替陛下分憂纔是。」

    景文帝見他若有所思的樣子,正色道:「朕之前和你說過,你和別的臣子不同,在朕面前要敢言,要直言,哪怕是不小心說錯了話,朕也不會怪責你的。」

    「陛下,臣這個辦法太過理想化,太想當然了,怕是不合乎當下的體制和國情。」

    「合不合適,說出來才知道,儘管說來,畢竟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嘛。」

    這對國朝身份最尊貴,地位最崇高的夫妻很有意思,一個拼命的誇讚賈瑜,恨不得把人世間所有的好話全都加在他身上,另一個則拼命的挖苦他,恨不得把「天下第一好色之徒」這八個字刻在他腦門上。

    賈瑜恭聲道:「恕臣斗膽,敢問陛下,您覺得何種政策才能使我大梁繁榮昌盛,永遠立於高山之巔,不敗之地?」

    景文帝沒有猶豫,龍口一張,吐出八個擲地有聲的字「撫民強軍,攘外安內。」

    「陛下聖明,自古以來,中原王朝之所以在絕大多數時都強於四海番邦,除了人口、物產和地理位置,臣覺得崇尚文化儀理,重視科舉取仕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武裝我們的雙手,詩詞歌賦,禮樂文章武裝我們的頭腦,這二者應該相輔相成,並駕齊驅,缺一不可,否則便不能稱得上是真正文武兼備,睥睨寰宇的天朝上國,這是臣個人的一點淺見。」

    陳賢:「不器言之有理。」

    陳佑:「英雄所見略同。」

    李基:「此言大善。」

    景文帝:「接着說。」

    賈瑜理了理思緒,繼續說道:「陛下,自太祖皇帝開元建國以來,我朝給予士子們的待遇之高,堪稱歷朝歷代之最,尤其是您登基稱帝,君臨天下後,更是出臺了一系列保障他們切身利益的政策,可您的良苦用心和博施濟衆換來了什麼?依臣看,只換來了一羣目無君父,不忠不義的混賬玩意,他們如蛆一般依附在百姓們的身上,源源不斷,貪得無厭的吸食骨血,這些人不作爲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他們自己不作爲,還不讓別人作爲,特別是都中這些文人士子,十個裏面至少有一半都在蠅營狗苟,放浪形骸,整日不是拿着朝廷給的補助流連忘返於勾欄瓦肆和煙花柳巷之地,和那些妓子歌女沒日沒夜,沒羞沒臊的尋歡作樂,就是拉幫結派的成立文會,互相攻訐,大放厥詞,偶爾再做一些違法亂紀的髒事,說一些妄議君父的惡言,這樣的蛀蟲,留下來除了浪費朝廷的錢糧,於國於民是一點用都沒有。」

    這()段話帶有太多的主觀情緒,景文帝笑道:「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你倒是敢說,但你知不知道,這段話要是傳出去,變得闔城皆知,今天晚上就會有人往你們寧國府的大門上潑污穢之物,你本人也會被全天下的士人們罵到狗血噴頭。」

    「陛下,臣乃武勳,不和那些窮酸腐儒交際,隨他們罵去,臣不在乎,他們要是敢往臣家的大門上潑污穢之物,那便是在褻瀆我賈家爲國朝定鼎立下潑天大功的先祖,臣做爲晚輩,斷沒有任何袖手旁觀的道理,臣會把他們全抓起來丟進詔獄裏,公報私仇也好,做賊心虛也罷,臣都會讓他們爲自己的行爲付出應有的代價。」

    「朕就喜歡你的坦誠和率真,你上述之言說的頗有幾分道理,符合當下現狀,你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痛陳利害,心中必有良策,別藏着掖着,說來聽聽。」

    賈瑜將溫熱微苦的參茶一飲而盡,潤了潤嗓子,接着道:「陛下,現在鬧事的大部分都是這些秀才,因爲他們做不了官,自認爲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所以隔三差五跳出來仗着您的仁慈和寬容鬧一鬧,臣認爲,與其讓他們在京城內外繼續混喫等死,指天罵地,不如讓他們到地方發光發熱,運用所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他說完這段便停了下來,是給在場衆人提問的時間,可奇怪的是他們四位沒有一個人有異議,全都用一種充滿鼓勵的眼神熱切盯着他,示意他不要停下來。

    「陛下,言歸正傳,除了您說的那八字箴言,臣個人認爲普及教育,提升民智也是強國之策,這些秀才裏好壞參半,壞的依法處置,好的全送到各道、府、縣和鎮裏開設學堂,取消私立,統一公辦,大戶人家中的族學除外,這個取不取消意義不大,每個月給這些秀才一些月錢,其它的補貼減半,所有花銷由地方官府自理,如果實在承受不住再由朝廷酌情撥款,您也可以號召文武百官和富戶士紳們募捐,除了教這些沒錢進學的農家子弟們讀書認字,再進行品德教育,比如說要明白人倫五常,要知恩圖報,與人爲善,不用擔心所有人都跑去讀書,地沒人種了、鐵沒人打了、布沒人織了,朝廷可以制定規則,只招收最低六歲,最高十二歲的學生,每年年底舉行期末考試,所有成績不合格的根據情況進行開除處理,避免浪費有限的教育資源,您再免去一應學雜費,學生們使用的書本筆墨皆由學堂和地方官府出資,一個鎮設立一座學堂便足夠了,如此一來,這些寒門子弟肯定會對您感恩戴德,交口稱讚,這一舉措可以爲國朝培養和積蓄人才,待將來大梁的領土越來越大,子民越來越多,便需要很多的有識之士去治理規整,推行漢化,總而言之,有備無患,陛下,百年大計,教育爲本吶。」

    每當有臣子進獻事關重大的策論,景文帝都會詢問李基的看法,這次也不例外,他沒有立刻同意或者否決,而是等待這位亦臣亦師,三朝元老的意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