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紅樓從遼東開始 >第一百零六章 洞房
    有些戰場上受傷導致殘疾的老兵,從營中退伍,被他們的將領舉薦,到了總兵府做些雜事。

    突然涌出來這些人,在門前灑水,清掃街道的時候,路過的人好奇,問起才得知,將軍竟然要娶親了。

    金州城裏,隆重且低調。

    這個時候,唐清安卻去了鹽場。

    金州目前嚴管,民生物資都被直接控制,施行配給制度,不但異於關內,同樣也異於遼東。

    這是不合理的,也無法長期的保持下去,金州的行政能力,也跟不上這種形式。<huting.

    百姓熬過了最煎熬的時候,會希望過更好的日子,希望手裏的錢越來越多,這是人性,不論古今。

    唐清安計劃三年後,在金州內逐步的放開管制,然後根據功績,施行配田政策。

    不過這件事還不能做,時機不對。

    所以他的大婚,他不但沒有留在總兵府,而是帶着官員巡視礦山和鹽場。

    以此告誡金州官員武將,和更多的百姓,艱苦樸素之風,會繼續持續下去,每個人都不能改變。

    將軍一樣以身作則。

    之所以先去鹽場,因爲鹽場很重要,需要儘快的恢復生產。

    大周鹽政是朝廷重要的財政收入,所以受到朝廷的直接管理,雖然如此,朝廷在有些地方的鹽區的管理,是有名無實的。

    例如廣東鹽課提舉司明顯的隸屬於當地布政司,陝西的靈州鹽課司實際上由軍隊直接管理,變爲軍餉。

    而遼東的幾處鹽場,同樣如此,由衛所管理,所獲利潤留在當地改爲軍餉之用。

    兩淮地區作爲國家財源之重地,始終處於朝廷嚴密的審覈之中,揚州就是巡鹽御史的住節地。

    內地朝廷嚴格控制竈戶,兩淮運司在冊竈丁有兩萬三千名,山東運司在冊竈丁兩萬名等等。

    這些竈丁五年一編審,而大周戶名至今還沒有進行過全國清查,可見一斑。

    而遼東上下都是軍民,沒有民戶,更沒有竈戶。

    金州鹽場的鹽民,歸於衛所軍籍。

    年初光復金州,此地的鹽場還沒有恢復過來,旅順兵備道僉事顧應時,跟在唐清安身後,向他介紹這裏的情景。

    “我已經開始安排組織原來此地的竈戶,且重新招募一些人手,就看將軍是準備用原來的盤鐵,還是新物件鍋墩。”

    “有何區別?”

    唐清安聽到顧應時話有深意,引起了他的好奇。

    顧應時和馮勝之不同。

    馮勝之對朝廷的規定,到底心中有很多顧忌,而顧應時卻是個膽大的。

    “朝廷嚴令,不準使用鍋墩。”

    顧應時先是甩出來一句,又笑着向將軍解釋。

    “鍋墩的產量太高了,一口鍋一日一夜可產鹽兩百斤,一年產量可價值一千二百兩銀子。

    產量高了可不是好事,各地私鹽多是從這裏流出來,因此朝廷規定,禁止使用鍋墩。

    鐵盤是朝廷統一規制,一個就重達上千斤,只此一項,竈戶就無法私藏。

    而鐵盤產量低,燒起來也不容易,竈戶每年的任務都來不及,哪裏還能偷偷藏鹽。”

    聽完顧應時的解釋,唐清安懂了。

    鐵鍋小,成本高,產量大,鐵盤大,成本低,產量小。

    前者朝廷不容易控制,所以禁止使用,後者朝廷容易控制,所以哪怕知道此物落後,還是照常使用。

    一口鍋,一年就能燒出價值一千二百兩白銀的海鹽。

    十口鍋就是一萬兩千兩白銀,百口鍋就是十二萬兩白銀。

    要是燒個一千口鍋,先不談燃料,人工等等,朝廷就要先來找唐清安的麻煩了。

    因爲生產力低下,導致鹽含量雜,每個時代人體所需也不一樣。

    後世現代,國家標準是人均7克每天,不過有地方口味偏重的,消耗的也高。

    不過這是因爲味蕾的需要,而不是人體的需要。

    古代生產力低下,鹽質也差,所以秦朝人均日消耗26克每天,兩漢人均日消耗22克每天。

    到了唐宋生產力提高,人均日消耗降到了15克每天。

    而元明人均日消耗16克每天,竟然還上升了。

    因爲什麼不言而喻。

    目前金州四十萬人口,每日需要用鹽就高達一萬兩千八百斤。現在大小長白山的漁船越來越多,一日捕魚量可達三萬斤了。

    很多魚不易存活,加上氣候,很容易腐爛,需要大量的鹽製成鮮魚乾。

    這樣才能完整的送回金州,供金州百姓使用。

    醃製十斤魚需要三到四兩的鹽,三萬斤魚就是一萬斤鹽。

    鹹魚又可提供蛋白質,又可提供鹽分。

    再加上其餘之消耗,金州目前一日要產兩萬餘斤鹽纔算飽和。

    而這還不算有了富裕的鹽,大小長白山的漁場可以捕撈更多的魚等等。

    兩萬餘斤鹽,需要修建一百多口鍋墩。

    一口鍋墩日夜燒兩千兩百斤海水,纔可得兩百斤鹽。

    而維持一百多口燉鍋不停的燃燒,需要多少木材柴炭,更是個大數字。

    索性原來鹽場設立的位置,就是爲了方便獲得燃料而選擇的地方。

    北邊的雞冠山不提,南邊的老鐵山面積又是雞冠山的四五倍,山裏都是樹木,可以大量的提供。

    更重要的是老鐵山裏有金礦。

    清代當地有人發現了這裏的祕密,有人偷偷入山開採,後來日本殖民統治在鐵山開了金礦。

    後來此地成爲了軍事要塞,才停止了採金活動。

    一直到新中國那幾年,國家貧窮地方上疏中央,要求開採金礦,不過國家考慮此地爲拱衛京門的戰略要地,所以否決了。

    根據地理學家的探測,老鐵山的金礦和瓦房店金礦,山東招遠金礦屬於同一條礦脈。

    不過唐清安也沒有開採計劃,倒不是考慮什麼軍事需求,而是因爲時機不對。

    金州要是出了金礦,傳了出去朝廷就要派人來了。

    在顧應時的帶領下,唐清安和一衆官員巡視完了金州南部。

    在後世,金州的行政中心在南部,就是後來着名鼎鼎的大連,可見此地物產之豐。

    而現在的金州城,後世則變成了大連的一個區。

    可惜。

    此地目前的短板是缺金屬礦。

    雖然也有一些鐵礦,但是產量並不大,連百姓之用的不足,如今又要修建鍋墩。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