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紅樓從遼東開始 >第五百一十五章 支持林如海
    金州節度府。

    林如海,顧道初兩人在廊坊下,坐在方桌旁,方桌上有乾果點心和熱茶。

    “朝廷的制度雖然不完善,但放眼世界並沒有差錯,有利有弊各有優勢。”

    唐清安望着金江鎮的兩位舵手,肯定了兩人上任以來的功勞。

    原來的馮勝之和顧應時,十餘年來功勞巨大,金江鎮有今日之勢,兩人功不可沒。

    只是新建立的第一軍鎮和第三軍鎮,前者負責草原,後者金州本土,無論是地位還是重要性都至關重要。

    另外就是兩人不適合改革。

    如果沒有林如海的出現,唐清安可能會親自下場,但是有了林如海的出現,就不需要他親自下場了。

    以前左支使和右支使的職位,雖然左支使比右支使職位要高一點,但是實際上馮勝之和顧應時地位相當。

    現在不同。

    顧道初名望不夠,更像是林如海的助手。

    也就是說林如海在金州,是實至名歸的文官第一人,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但是大周有一點不好,那就是經濟上太過僵硬,財政制度混亂不堪,導致無法發揮國力,空有力氣而使用不出來。”

    唐清安自己是這麼認爲的,看過後世學者的研究,同樣是如此的想法。

    民間經濟繁榮,貿易體量大,而國家沒有從中獲利,反而受其苦,以及混亂的財政制度,以至於缺錢成爲了常態。

    大周的軍戶世襲制度,從前明承襲而來,至今三百年的時光,積弊叢生,而邊軍至今還能保持不弱的戰鬥力,可見軍戶制度並不是無一可取之處。

    只要能按時發兵餉,大周的軍隊並不是軟腳蝦。

    “所以需要一場改革,不能全盤採用朝廷之策,我們不但要支持各地的商貿,促進濟州島的海貿,但是也不能任由發揮,最終要控制在官府手中。”

    林如海接過話題,笑着看向將軍。

    牽一髮而動全身。

    要改革先治人,治人需要先扭轉風氣。

    唐清安點點頭,認可了林如海的思路。

    其實並不是高深的計謀,正如張居正改革,也是先推行考察法以治人,再關掉反對改革的私院,扭轉風氣奠定基礎。

    大明立國時,形勢並不好,北方,西方,南方不穩定,海面上也有敵對勢力。

    面對這種困境,需要嚴苛的法度,發揚樸素簡樸的作風,以保持民心軍心。

    但是時代在發展,隨着大周的興起,百年下來,很多制度就跟不上發展,需要不斷自我改進。

    無法自我改進,或者改進速度跟不上時代發展速度,就會變爲積弊,累積下來就成爲了國家危亡的隱患。

    林如海的出現,正好符合唐清安的人選。

    巡鹽御史只有一年的任期,而林如海能擔任多年,證明了他在治理經濟上有充足的能力。

    鹽政收入是大周財政的命根子,但凡無法滿足朝廷的需求,林如海是無法連任的。

    而對福建新學的暗中支持,可見其是開明之士,有進取改變之心,不會沉迷保守。

    勳貴出身,又中科道探花。

    無論眼光胸襟還是才能,人際關係等等,都是數一數二之人。

    林如海是國之幹才。

    唐清安期望林如海,能治理出一個全新的金江鎮,脫胎於大周,又符合當下時代的嶄新面貌。

    除了眼前的林如海,唐清安想不出還有誰有這個資歷。

    史鼐,劉一儒,魏毅,賈雨村等等,他們都不行。

    “海貿利潤大,又常在海外,官府的影響力卻只能存在於碼頭上,林公所言極是。”

    唐清安認可道。

    發展海貿不只是爲了商人的利益,而是爲了加強國家實力,促進百姓的經濟。

    哪怕是當下的英國,如何支持自己國家的商人,也不會說沒有控制的手段。

    沒有控制的手段,就是大周的下場。

    商人們勢力強大又脫離朝廷的掌控,就會形成自己的力量,最後抗拒朝廷的管理。

    “英國和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是支持商人們的政策,也是整合商人們,在他們頭上安了籠頭的手段。”

    加入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就需要服從印度公司的管理;不加入印度公司的商人,則沒有實力抗衡龐然大物,必定會被吞噬。

    英國與荷蘭,是無法一力管控不可計數的商人的,但是兩國可以通過管控東印度公司,從而控制所有的海商。

    “海外司就是搭建的臺子,先掌握規則,最後我們也要成立一家公司。”

    唐清安告訴林如海。

    林如海明白了將軍的意思。

    金江鎮攤子鋪的太大,各處開支也大,特別是孤懸海外的第四鎮。

    三四萬士兵的口糧與軍餉,是一筆龐大的數字,林如海感到憂心,會不會把金州的財政拖垮。

    以百姓種田的財政,是無法支撐起來的。

    將軍的意思,是以商貿養軍。

    對於生長在大周的林如海,是全新的思路,目前看起來沒有問題,但是後面會不會出問題呢。

    田畝是看得見的,商貿是無形的。

    看得見的東西,人們心中有底,看不見的計劃,人們心中會感到不安。

    馮勝之就對將軍的政策感到不安,多次提出反對,認爲海貿但凡有意外,導致財政無法支撐軍隊,會令金江鎮崩盤。

    林如海內心也忐忑,但是他沒有反對。

    而是憑藉畢生的經驗,努力嘗試熟悉這個新模式,以新模式來治理金州。

    唐清安信任林如海,因爲整個大周,只有林如海有這份能力,如果林如海都辦不成,唐清安不信其他人能辦成。

    各鎮各營對外的開拓,唐清安的底氣就是來自於海貿。

    無商不富。

    想要參與當下大時代的快速擴張,不發展商貿是不行的。

    傳統農耕的擴張,已經把東方最富裕的土地擴張到了極限,對於其餘的地方的擴張,需要加上商貿的支持。

    “昨日有幾人來找我反對新學,我嚴厲的告戒了他們。”

    唐清安寬慰林如海說道。

    要改革,林如海是舵手,他唐清安身爲領頭人,需要對林如海表現出足夠的支持。

    沒有他的支持,林如海是支撐不下去的。

    畢竟林如海是後來者,威望和在金江鎮的資歷,讓很多人都敢出面反對林如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