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國姓竊明 >第57章 哪兒看着都原始
    沈道臺居然肯優厚禮聘自己的族叔出山做事,這對宋明德絕對是意外之喜。

    所以他在當天視察工作進行到一半、午飯休息的時候,就忙急忙慌地修書一封,請沈樹人過目後,立刻拖信使送去南昌老家。

    從武昌大冶到南昌,長江水路也有四百多裏,入了鄱陽湖後還要轉陸路,正常驛站總得跑四五天。

    考慮到宋應星年事已高,五十七了,對前途多少會有猶豫,啓程前也需要準備搬家,回程要逆流行船,所以趕到大冶至少也是半個月後。

    這半個月裏,沈樹人也不會浪費,正好先跟他侄兒切磋一下采礦冶金方面的佈局,等宋應星到了,再琢磨那些機械、工藝層面的改良。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宋應星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理工科技術也是分很多細緻門類的,其長處在於機械結構和農業技術。

    而冶金採礦地質材料學這些,宋應星也沒什麼涉獵,這一點從《天工開物》的內容上可以看出一二,沈樹人用人當然要逮着對方長處用。

    ……

    宋明德寄完家書後,當天下午就繼續陪着沈樹人視察大冶鐵礦。

    第一天來,沈樹人也比較勞頓,一路上騎馬就跑了三十里,所以也沒安排什麼環境太艱苦的考察環節,就全局跑馬觀花看一看。

    宋明德跟他聊的,也都是些大而化之的籠統全局信息。

    一邊參觀鐵礦,沈樹人也對如今大明的冶金行業數據、大冶鐵礦這邊的數據,有了個認識。

    大明朝對於鋼鐵產量,很少有官方統計,但宋明德對這一行有興趣,自己也有蒐集過史料,按他的說法,大明巔峯時每年的鋼產量,也能有一兩千萬斤。

    明斤大約是600克,分16兩,每兩37克。所以宋明德說的數據,換算過來大約也接近年產一萬噸了。另外還有生熟鐵數萬噸。

    當然這個數字應該是大明中後期全盛狀態下的,如今都崇禎末年了,各行各業生產力破壞都很嚴重,所以全國的鋼產量,應該也就摺合七八千噸,生熟鐵三四萬噸。

    這個數字還是包括淪陷區的,大明官府能控制的那些省,加起來估計也就六千噸鋼。

    沈樹人結合他前世讀過的李約瑟《中國科技史》和其他史料,覺得這數字應該也是靠譜的。

    明朝的冶金工業技術,比南宋並沒有多少進步,基本上到明中期技術進步就停滯了。

    歷史上北宋末年巔峯時,全國的鋼產量逼近了四千噸,生熟鐵兩三萬噸。南宋比北宋科技進步還是挺明顯的,可惜丟了半壁江山,資源、規模都縮水了,單產雖然提高,總產量始終也沒超越北宋巔峯。

    到了明朝之後,雖然技術比南宋進步不多,可好歹恢復了漢地全土,疆域資源大了,總產能也就比南宋又翻倍了。

    六千噸鋼,三萬噸鐵,這就是目前大明佔領區能擁有的產能。

    而眼前這座大冶鐵礦,按照宋明德統計的前一年數據,能產鋼大約摺合一千二百多噸,生熟鐵六七千噸。

    佔據了整個湖廣地區鋼鐵產量的絕大多數,也佔到了南方地區的三分之一,全國產能的近五分之一。

    長江以南的川、楚、吳三大區片裏,大冶鐵山的產能,就已經超越吳地的全部產能,僅僅低於四川的全產能(四川山區多,古代礦業勘探開採也多。平原農耕區礦產比較少)

    “年產二百萬斤鋼,一千萬斤生熟鐵,這麼一塊寶地,被左良玉在手上握了兩年,居然都沒練出天下強軍,真是白瞎了。

    按照平均五斤鐵料打造一柄兵刃來算,這一千萬斤鐵都拿來打兵器,兩百萬把刀槍都打造出來了。”

    沈樹人瞭解完產能後,也是忍不住感慨,這是多大一筆財富啊。早知道不用他額外種田擴產都能有這麼多老本,這兩年要是交給他,早就能起飛了。

    當然賬肯定不能這麼算,沈樹人也就大致隨口一扯。

    宋明德比較較真,也從旁解釋:“要打造兵器,不能用普通生熟鐵,這一千萬斤鐵,也就是給百姓打造農具、工具、鐵鍋爲主。

    湖廣地域廣大,江漢平原肥沃,一省之地就有一千多萬人,還沒算投獻和隱戶。每個百姓每年平均花一斤鐵打造農具工具,這一千萬斤就花完了。

    兩百萬斤鋼,纔是打造刀槍和其他重器的材料,打造過程中也會有損耗,全部鑄刀槍的話,總能出五十萬件吧,實際上沒有那麼多。

    還有鎧甲是耗費鋼鐵的大戶,一件好幾十斤呢。重兵器耗的也多,十幾萬件重兵器就能把這些鋼材花完了。

    左良玉坐鎮武昌那兩年,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比如今還強些。左良玉雖形同軍閥,對地方民政的插手畢竟不如大人您現在這般如臂使指。他能從朝廷的手中欺瞞截獲一小半鋼鐵爲他所用,就很不錯了。”

    不得不說,宋明德這番話,最後幾句其實很沒情商,一看就是每天跟理工科打交道,在人情世故上荒疏了——他說左良玉對地方經濟的掌控不夠如臂使指,這不擺明了說明沈樹人現在的“軍閥”屬性,其實完全不比左良玉弱麼。

    沈樹人聽完後,沉吟不語,稍微琢磨了一下,現在看來每年一千萬斤的鐵,是能滿足日常民生需要的。自己將來再增產,應該重點搞高端、優質的鋼材,而不是一味增加低質量生熟鐵的數量。

    除非是將來有什麼大興土木、搞建設搞開發的需求,那纔會有生熟鐵的大筆新增需求。

    比如沈樹人之前就看過原南京戶部侍郎、現在已經去北京當戶部侍郎的張國維的《吳中水利筆記》,當時在蘇州修海塘,一次要損耗十幾萬斤鐵的工具。

    大量的開採石料、伐木、修河道、整治溼地搞魚塘圩田,都會有巨大的鐵器磨損。這部分磨損,也算得上是政府工程中,僅次於人工口糧以外的最大開銷。

    如果沈樹人將來能擴產這兒的生熟鐵產量,契合自己其他工程建設的需求,自籌鐵器工具,那麼至少能把政府工程的開支降低三分之一。

    ……

    把這些都想明白、摸清楚後,沈樹人對於怎麼建設鋼鐵工業,也就大致有數了:生熟鐵的增產,以自己的工程需求爲度,再額外稍微加點量,以惠及民生。

    在資源優先的情況下,保證到這一層後,剩下的冶金採礦建設資源,都要往高端鋼材上傾斜。

    第一天的視察,在搞清了這些梗概後,也就結束了。疲憊的沈樹人先回去歇了一晚,第二天再繼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