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國姓竊明 >第223章 誰讓崇禎沒開天眼呢
    孫傳庭的死,看起來有些突然。明明去年李自成都被削弱了一波,爲何最後還是把孫傳庭打得徹底團滅。

    但只能說他命就是不好,那些導致軍心士氣崩潰的因素,都踩點到一塊兒了——歷史上陳新甲是去年秋末冬初的時候死的,沒拖到崇禎十六年的四月。

    所以歷史上陳新甲之死導致的明軍高層離心離德,並沒有踩到孫傳庭李自成決戰的時刻,黃臺吉和李自成的配合度也沒如今那麼完美,孫傳庭有小半年的時間慢慢把低落的士氣奶回來。

    實戰當中,對士氣這玩意兒的打擊效果,關鍵就在於一個密集、集中,短時間內噩耗頻繁爆發,直接把敵人士氣打到歸零,部隊就瞬間瓦解了。

    如果打擊士氣的消息來得不夠密集,中間給對方反應時間了,不管是發錢還是緊急找部將們談心講話籠絡,都是有可能奶回來的。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士氣打擊就成了無效輸出。

    另一方面,去年朱樹人雖然在開封周邊重創了李自成一部,但朱樹人爲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也在挖大明的牆角,

    把開封總兵陳永福的剩餘骨幹精銳,連帶着周王等人一起沿着汴水、潁川南撤到了信陽、鳳陽、合肥一帶。

    要知道,歷史上李自成的三攻開封之戰,雖然也持續到崇禎十五年九月都沒能破城、最後靠掘黃河淹城。但陳永福在開封不可守之後,依然是轉移到河南其他地區,繼續策應孫傳庭,

    並且在歷史上崇禎十六年的孫傳庭李自成決戰中,幫助孫傳庭力戰到最後,直到河南明軍徹底崩潰。

    如今因爲朱樹人的挖角,陳永福的河南明軍主力被提前拐跑到後方休整,間接落入了朱樹人的影響範圍,沒有再去跟着孫傳庭並肩作戰。

    所以孫傳庭跟李自成的最終決戰中,其實是去掉了一大塊河南明軍的戰力,只能獨力靠孫傳庭自己的陝西明軍孤軍奮戰了,兵敗而死也就沒那麼奇怪了。

    說白了,朱樹人去年的河南行動,是同時削弱了河南官軍和流賊,對流賊是以殲滅迫降爲主,對官軍則是以撤離保存實力爲主。

    李自成這邊被朱樹人端掉了李際遇、袁時中等河南新附流賊的戰力,官軍那邊也被挖走了河南本地守軍中最精銳的骨幹,孫傳庭在最終決戰時的戰力上,也就沒比歷史同期撈到什麼便宜。

    到了這一步,朱樹人也知道崇禎必死,他也不希望崇禎死前漢人統治者和流賊之間再有過多互殺消耗,把人命節約下來將來打韃子不好麼。

    所以崇禎早死,就早把李自成頂到那個左右爲難的位置上,也讓世人儘快看清李自成的真面目。

    至於孫傳庭,那是沒辦法,太久居高位了,地位比朱樹人還高,那是當年幹掉高迎祥的存在。哪怕後來朱樹人幹掉張獻忠,那功勞也就跟孫傳庭幹掉高迎祥那件功勞差不多平級。

    加上孫傳庭太忠義,太死忠於崇禎,他不死崇禎也死不了,朱樹人只好順其自然。而其他只要地位比朱樹人低、將來可以駕馭控制住的部將,如陳永福等,當然是能撈一個就撈一個了。

    從此大明朝廷的力量,也沒必要夾在流賊和韃子之間了,所有的敵人都在北方這一個方向,不存在南北皆敵腹背受敵。

    ……

    陳新甲是四月份死的,黃臺吉的入寇持續了一個半月,從四月底到六月初。孫傳庭的死,也是六月份的事兒,跟黃臺吉入寇的尾聲階段差不多有交集。

    梳理明白了這個時間線,就不難理解,當六月十八這天,朱樹人把張獻忠的石灰醃首級和一千片肉,外加報捷奏摺,以及四川巡撫方孔炤、四川兵備張煌言等人的奏摺,都送到京城時,崇禎是個什麼心態的。

    這個時間點,僅僅是孫傳庭死後十天左右。

    考慮到西安到北京的距離,孫傳庭兵敗身死的消息以六百里加急送到北京,路上還要四天。

    所以崇禎也是剛剛纔得到孫傳庭死訊後的五天,接到的喜訊。

    向崇禎稟報這個喜訊的,是新接任的兵部尚書張國維——也就是兩年半前,崇禎十三年時,跟朱樹人在南京時有過交集的那個張國維。

    當時朱樹人爲了推行厘金政策,在南直隸地界上必須找一個實權盟友幫着一起推,以向皇帝展示“南方試點各省都支持收厘金”。於是自然而然找到了張國維這個當時還在當南京戶部侍郎的存在。

    張國維後來在厘金改革推進上出力頗多,朱樹人也暗中塞了他很多錢財,事成之後幫他運作,讓張國維調到了北京當戶部侍郎。

    同時朱樹人的父親沈廷揚,那時也是在北京戶部當承運司郎中,因功可以升遷,卻沒有合適的位置,就去南京補上了張國維空出來的缺,當了南京戶部侍郎,後來再以此爲跳板升的南京戶部尚書。

    這一套套的人事操作,可以說是比後世華盛頓的那些三界旋轉門都玩得溜了,所以張國維跟沈家的交情是非常盤根錯節的,

    早在十幾年前他當蘇松巡撫時,就跟沈廷揚頗有交情,十幾年官場互通有無下來,早已經是鐵桿了。

    另外說句題外話,這次的張國維接任北京這邊兵部尚書,純粹是屬於歷史的慣性,歷史上陳新甲死後,就是張國維接任的。朱樹人在其中並沒有任何運作和介入。

    而之所以歷史慣性那麼大,也是因爲張國維這人算是個難得的忠臣。

    歷史上他崇禎死後,他仍然一直忠於南明,弘光覆滅了他帶着方國安繼續效忠監國的魯王,到方國安叛走後,他自覺大勢已去,一介文人無力迴天,投湖自盡殉國。

    這次陳新甲死後,朝中人人都視兵部尚書這個職位如畏途,哪怕原本只是侍郎、甚至郎中級別的官員,也無一人想高升頂這個缺。

    崇禎還讓這個職位空置了大半個月,原本想拿捏拿捏,看看誰肯表忠心,表現好,就讓誰做。誰知半個月下來冷場了,只好放下臉來主動開口,問誰願意當此重任。

    張國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主動請命的,因爲就他一個人請命,崇禎也玩不了類似“公務員升遷必須三選一,多弄幾個備胎讓朕挑挑”的把戲了,

    這節骨眼還管個屁的流程體面啊,簡直就是等額圍標,誰來誰上唄。

    於是張國維就當上了崇禎朝第十三位兵部尚書,

    在他前面的十二人,有八個已經死了,還有四個革職查辦。

    如果不出意外,張國維也將是最後一位主動請命成爲兵部尚書的、也將會是最後一位上任後有實打實認真工作的兵部尚書。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