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國姓竊明 >第306章 全部籌碼都堵完了
    如果有製作精良的弓弩和箭矢,並配以訓練有素的士兵,弓弩的射程自然是不虛於黑火藥滑膛槍的。

    火藥淘汰弓弩,最初只是因爲火槍對士兵的訓練度要求大大降低了。

    當然,前述的“弓箭精良、士兵有素”大前提絕不能少,否則下場就是晚清八里橋戰役那般,被單方面屠殺——

    八里橋之戰不僅是騎射的慘敗,也是武備鬆弛的慘敗。到了英法聯軍的時候,滿清無論旗人還是蒙古人,大多都成了提籠架鳥的廢物,說白了晚清清軍一點都不比晚明明軍好到哪裏去。

    清軍歷史上的墮落速度是非常驚人的,以至於入關二十年基本上就養廢了,那些出生時就生在北京城裏的旗人,幾乎就是戰五渣。後來吳三桂造反,要不是他本人死得早,靠吳三桂那些還算經歷過血戰的部隊反撲,勝負還真未可知。

    相比之下,如今多鐸麾下的清軍,在訓練有素、軍紀嚴明方面,絕對還是全球有數的天下強軍,所以哪怕只靠弓弩,與明軍也絕對有得一戰!

    面對巨量火槍的攢射,他們一開始並沒有表現出畏敵如虎的崩潰趨勢,還依然能扛着對射堅持好一陣子,身邊袍澤的倒斃慘叫,也並不能立刻就摧垮清軍的意志。

    清軍短板的只是軍備,武器裝甲的嚴重消耗,讓硬件水平無法支持發揮全盛戰力。

    在戰場的南線,對射是最密集也最慘烈的,因爲橫塘河對戰場的阻隔,雙方本就沒法近戰,一開始也就選擇了直接頂到河邊隔河對射,絲毫不擔心火槍兵或弓箭手被近身肉搏。

    新降漢奸軍和漢軍旗弓手,在將領的驅使下麻木地反覆拉弓放箭,矢如雨注。但多爲回收利用的受損箭矢精度很低,歪歪斜斜勁力也頗爲打折,進一步降低了殺傷力。

    清軍中僅有的完好一手箭矢,大多被滿八旗的騎兵配備了。物資不足時,漢軍旗和新降軍本來就只能用垃圾武器,這也是沒辦法的。

    這一路的清軍主將是新降總兵李成棟,也就是當初在淮揚高傑手下作亂的那傢伙,算是“45年投日”的典型。

    李成棟對明軍也算了解,也知道高傑、李輔明等部友軍的作戰風格,所以一開始也想“拒敵於灘頭”,仗着他的部隊普遍準備了尺寸尚可的木盾,覺得隔着三五十步,還有大盾遮護,應該能扛住火槍。

    而弓箭可以拋射,火槍不能拋射,大家前排都有重盾的情況下,抵近拋射的一方就能越頂攻擊、給對方造成嚴重傷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李成棟一度覺得這是他唯一的機會。

    這想法一開始並不算錯,可惜錯就錯在他面對的江守德、藺養成部明軍步兵,跟他原本熟知的高傑、李輔明、白廣恩並不是一樣的成色。

    薊遼明軍哪有湖廣明軍的犀利火器?薊遼明軍的火器容易格擋,不代表湖廣明軍的火器也能格擋。

    雙方對射之初,江守德的火槍隊在藺養成的長槍方陣掩護下,小心翼翼按操典依次換列上前開火、退後裝彈。

    數輪之後,隨着對面清軍箭矢拋射漸漸密集,雖然也有清軍步卒慘叫倒地,但大部分彈丸還是被格擋了,清軍弓箭頻率並沒有明顯稀疏下來,雙方的傷亡也在不斷上升。

    江守德很快意識到,自己的火力似乎並沒能快速削弱對方的輸出,他飛速評估了一下局勢,發現雙方隔河對射的距離很近,清軍也沒有改變現狀保持距離的意思,他便立刻下令,讓前線火槍隊改用霰彈。

    自從跟清軍主力交手,朱樹人吩咐屬下的常規操典,是遠距離時主要用雙發獨頭彈、前後安裝,遇到雙重重甲的精銳死士,那就更是隻能上單發大號獨頭彈,確保穿甲動能。

    而霰彈並不是明軍的第一選擇,因爲他們要打的再也不是農民軍那種輕甲甚至無甲單位。拿霰彈打鐵札棉甲的清軍,二三十步外就沒有破甲能力了。

    今天的情況卻很特殊,因爲橫塘河的存在,雙方在戰場南段偏偏就是稍微隔了幾十步就站定了對射,也不過河,也不試圖肉搏,簡直就跟一百年後西方的排隊槍斃戰爭似的。

    如果是別的戰場環境,如果沒有這條河,絕對不可能出現這樣長期對射的局面,早就衝過這最後幾十步搏殺在一起了。

    既然有這個特殊環境,不利用就太對不起老天了,在江守德的指揮下,明軍南線火槍手很快重新用上了他們習慣的霰彈,一時之間,火力密度彈丸數量頓時就提升了七八倍之多!

    雖然被厚木盾擋住的彈丸、鐵渣依然無法穿甲,但笨拙的木盾終究無法全向格擋,霰彈數量衆多,很容易從防守縫隙中刁鑽地透過去,頓時便是激起一陣陣血花和慘叫。

    李成棟部根本就沒幾個人有重甲,南京江陰兩戰大量損耗的重甲,導致新降軍的鐵甲都被滿人主子剝了,這才特地給他們配厚實的堅木盾防守,此時此刻瞬間苦不堪言,死傷慘重。

    僅僅扛了一小會兒,李成棟就付出了上千人的傷亡,然後敗退了百十步,後退過程中還免不了有些稍稍的混亂甚至自相踐踏。

    要不是橫塘河難以直接有序徒涉,怕是江守德立刻就要請求藺養成以近戰的長槍方陣渡河追擊了。

    即使是現在這樣,他也不是沒嘗試,只不過他一提出,藺養成就表示了反對:

    “江副將,不可冒進啊!雖然橫塘河寒冬水淺,似乎只能齊腰,但泥濘非常,我軍徒涉必然亂了陣勢,會被李成棟返身半渡而擊的!

    只把李成棟逼退河岸百餘步,這點距離根本不夠我軍渡河,還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吧,指望中軍和北軍破敵就是了。

    你非要渡河,除非能把李成棟逼退一里地以上,而且要先重創李成棟部的軍心士氣讓他沒有勇氣組織起返身衝殺,這纔有些可能!”

    江守德知道藺養成所言不虛,自己確實求攻心切了,看起來,明清雙方在南線戰場,都只能隔河保守了。

    不過,藺養成的話也算提醒了他,讓他心中一動:要進一步打崩李成棟的士氣,或者逼退敵人一兩裏遠以上,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今日這樣的野戰戰場,雙方一開始都是不動用炮兵的,因爲是運動戰嘛,這個時代的紅夷大炮部署太困難了,老式火炮必須要有固定炮臺。

    能隨軍拖着跑的,最多是輕型佛郎機,或者老式虎蹲炮,而虎蹲炮又太老了,還不如直接換斑鳩銃或者擡槍呢。

    然而,這種情況,在湖廣明軍當中,卻已經是過去時了,朱樹人是讓宋應星和方以智改良發明出了初代的“架退式紅夷大炮”的,差不多也能達到西方七年戰爭時、拿破崙戰爭前的水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