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國姓竊明 >第324章 改土歸流
    隆武元年十一月。

    距離應天府江寧鎮上那場軍事規劃會議,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

    會議上制定的那一系列計劃、時間表,也都得到了忠實的執行,並沒有人阻撓——按照計劃,今年冬天就要趁涼快開始平定雲貴,明年纔會對大員紅夷動手。

    早在九月底,李定國等將領就輕騎趕赴西南。

    十月初,駐紮在湖廣的一部分明軍,也得到了軍令,在短暫準備後開拔。

    最後在位於黔中道樞紐的辰州府取齊集結,短暫休整後殺入雲貴。

    當然,按照計劃,明軍並不是一開始就奔着打仗去的。

    名義上他們只是護送這一次朝廷新任命的流官上任,只要當地土司不反抗,就可以和平解決。

    雲貴地區,自古以來名義上始終是大明的領土。明末也只是頻發叛亂,或武裝抗拒,割據自治,但並沒人敢自立國號。

    這一次來的明軍,戰兵總人數大約有兩萬多,還有不少後勤輔兵。李定國、孫可望各帶一半,分別負責雲南和貴州。

    這些部隊的骨幹戰兵,多是經過大明改造的原西軍將士,此前也在南陽戰役等防守戰中殺韃有功、經受住了考驗。

    還有一部分兵源,是原本四川地區的舊明軍和地方武裝,這些人忠誠度也是可靠的,只是原本戰鬥力不行,或是喫慣了空餉當慣了老兵油子,今年朝廷也對他們進行了重點整頓

    忠誠度不等於戰鬥意志,舊明軍中很多人只是軟弱當逃兵,但是也沒膽子造反投賊。相反另一些部隊很敢打也很彪悍,但造反或投敵時也比較有膽子。

    此前因爲這些部隊都還沒經受完全部考驗,所以哪怕被朱樹人統帥着參加過一些戰鬥,也都不會給他們配備最新式的武器。

    包括此前張煌言守南陽,李定國的兵只配拿着近戰武器扛線搏殺,在殺韃子的戰鬥中證明自己。什麼“武昌造”一級的新式火槍,或者是雙管後裝騎兵槍,他們當時都沒拿過。

    今年下半年開始,大冶兵工廠的產能也進一步提升了,新式武器庫存也多了,張煌言才按朱樹人的指示,挑了大約一千杆裝了最新優質鍛鋼刺刀的“武昌造”,外加兩百把雙管後裝騎兵槍、幾把轉輪手槍,配發給李定國部。

    配發的時候,都是優先挑選南陽戰役時表現最好、立功受賞的那部分士兵,也算是一種激勵,讓他們看到盼頭。配發完後,經過了短暫兩三個月的新武器使用訓練,就派上了這次新任務。

    部隊出發前還被告知,說是雲貴治安任務是個難得的和平年代立功機會,在這兒表現好的,將來對韃子再次開戰,才能被優先配發新式步槍和精良甲胃。

    所以部隊士氣很是飽滿,南陽戰役時錯過了立功機會的,如今都憋着一股勁兒呢。

    ……

    部隊動員啓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終於兵分兩路抵達了雲貴。

    還真別說,或許因爲當地軍隊,兩年前就跟流竄至此、當時還是西賊的農民軍交過手,加上當地消息閉塞,原本對明軍的印象很差,覺得明軍都是一羣毫無戰意的懦夫。

    所以李定國、孫可望初至時,當地一些土司還是依然強硬,有好幾個特別頭鐵地跳出來反抗。

    好在朝廷派來雲貴的第一批改土歸流官員,也大多是炮灰,並不是什麼忠義賢良之才,所以縱然遇到反抗、有所損失,倒也不心疼——

    去年年底的南京保衛戰中,就有一大批罪行不太嚴重,但也被王鐸、錢謙益牽連到了的官員,或被降級貶值,或被掛了號只等將來外放窮鄉僻壤。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今年反對朝廷清查田畝、人口的南方大地主階級利益代表,那些隱匿人口衆多的讀書家族,也被朱樹人掛了號了。

    如今,朝廷要改土歸流,當然先讓這兩類人打頭陣,當第一批流官!去試探桀驁土司的刀刃是否鋒利!如果做得好,做滿幾個任期還活着,並且成功歸化了土人,自然也能贖去前罪,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雲貴各有十幾家大大小小不等的土司,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就跟其中一部分流官發生了衝突,還想給朝廷一個下馬威,有十幾個炮灰流官被殺被驅逐,好一番雞飛狗跳。

    李定國和孫可望當然不會手軟,哪裏發生哄擠官府、亂中殺官的惡例,便立刻以雷霆手段出擊追殺。

    有幾個雲南的反抗土司,一開始聽說李定國出兵,還並不太害怕。主要是自勢地勢險要偏僻,原本明軍也拿他們沒有辦法,過去兩百年一直都是羈縻,憑什麼現在要服軟?

    十一月初九,裏麻宣慰司境內土司蒙氏,殺害朝廷派去的一個流官,是王鐸的一個門生,消息傳回李定國親自駐守的大理府。

    十一月十三、十四兩天,又先後傳回幹崖宣慰司土司孟氏、南甸宣慰司安氏也殺官作亂,兩名遇害官員分別是錢謙益的一個文壇朋友,還有一個是年初因爲抗拒朝廷徹查人口土地、欺上瞞下而受罰的無名文官。

    李定國在大理府接連得到噩耗,知道不能手軟,就決定出兵。

    跟他一起來的劉文秀表示反對,理由是那些地方太偏僻了,後勤困難去不了太多士兵。

    劉文秀分析道:“二哥,這事兒不可魯莽,朝廷可是嚴控我們的軍費支出的,說了這幾年休戰,平定內亂和對大員用兵,每年總開支不能超過三五百萬兩。

    若是捨本逐末,將來對韃子重新開戰,軍資器械老兵折損多了,反而影響戰力。”

    李定國的態度則很是堅毅:“朝廷既然動手了,就要雷霆立威,現在滅幾家土司,是爲了讓其他土司看到榜樣,未來才能節省用兵。”

    劉文秀搖搖頭,指了一下地圖嘆道:“我並未阻止用兵,前幾天我等剛來,不就把大理府邊境的茶山司反抗撲滅了麼,其土司酋守全家被殺,已經立過威了。

    咱後續還挑這種離交通要道相對近些、卻依然不長眼的軟柿子刺頭來殺雞儆猴,可不比翻過高黎貢山對付裏麻司、幹崖司的那些生番實惠?”

    劉文秀這番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明朝雲南地區其實非常廣大,比後世還大。

    明朝理論上跟緬甸的邊境一直要到邁立開江,在高黎貢山到邁立開江之間的這些土地,還有三四個宣慰司。

    而到了清朝之後,雍正、乾隆爺倆數次賣國,割讓劃撥了一些土地給緬甸,後來中緬在雲南中段的邊境才從邁立開江,退到了邁立開江和怒江之間的分水嶺、也就是高黎貢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