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罪臣長子科舉入仕記 >第142章 第142章
    第142章夷門之歌(一)

    三位皇子進獻佳餚完畢,原本輕鬆的氛圍卻多了絲莫名的緊張感,卓思衡去看各懷心事的衆人,似乎都在爲方纔皇帝的態度暗加揣測,而他心中清楚,越是不安心之人越是尚未做好判斷站定位置,相反那些不以此爲影響之人,纔可能真正危險。

    宣儀長公主是與先前相較最難看出異常的。不過她的話情況特殊,卓思衡相信,長公主的鎮定自若是因爲她心中有一份旁人無有的自信和篤定,如果聖上對儲位之事另有安排,第一個得知的必然是她自己,所以長公主依舊載笑載言妙語解頤,彷彿三位皇子之事與之無關。

    而沈敏堯和自己的老師這兩位老臣當然不會因爲此事而表現出任何波瀾,此一人均混跡官場伴隨聖駕多年,絕非心事流於表面之輩,這時候兩個人正在交換一些老年保健知識,比如喝什麼茶對日漸昏花的眼睛有明目作用一類的話題。

    虞雍倒是自斟自飲十分泰然,軍中之人離這種事從來都是越遠越好,作爲能搶在自己前面先對答案的人,卓思衡雖然討厭他,可也相信他的明智。

    高永清則自落座以來就一如既往的緊繃,他就沒有鬆弛過。

    卓思衡用不察之眼暗中逡巡,最後料定其實大家都對皇帝的心意沒有任何準備,可見皇帝在這方面故意令人捉摸不透的諸多舉動是有成效的。一個皇帝如果輕易被人猜中心事尤其還是繼承人問題這樣大的計劃,那定然會招致麻煩。

    有一個精明強幹的上司有時是好事,但有時也令人隱憂非常。

    此時,這位上司正在和三個兒子共敘天倫,畫面十分溫馨。太子穩重、越王張揚、趙王可愛,三個孩子各有天性,皇帝似乎很享受這樣的陪伴,總能聽見自上傳下來的笑聲。

    而其他各家進上的佳餚珍饈也陸續被送至皇帝面前,皇上每個都會嘗一口再分賜左右,每個進上之人他都會與之交談,家中有老人的便問身體是否康健、剛娶親的祝福夫妻同心、有孩子的則關懷學業是否可心。

    儼然一副聖天子在朝的和樂之景。

    不一會兒,卓思衡看到楊令顯和自己的弟弟同攜着蜜汁鹿脯一道獻上,皇帝問了兩人些狩獵的趣事,又朝將卓思衡傳至近前笑道:“聽聞你弟弟在國子監太學也是一等一的出挑,不知今年你是不是肯放他秋闈一試?”

    “臣弟得蒙聖上擡愛一問,臣不敢過謙,雖其學問仍需砥礪,但臣也卻也有放手一試之心。”被皇帝誇獎過分自謙就是惺惺作態了,卓思衡三分需七分實恭敬道。

    “朕記得你當年狀元及第也是一十歲整,當真是春風得意好年華,朕此時還能想起你殿試的文章來,新用前朝司馬文正公的‘興亡在知人,成敗在立政’言古論今,不可不謂之佳篇。你之所寫今日曆歷在目,一轉眼已快十年過去,如今你在朝已爲朕股肱之臣,身負重任,有導行天下教化之責,可見文章知人百代不欺。”

    卓思衡聽罷不由微怔,他沒想到皇帝竟記得如此清楚。

    作爲讀書人,自己的文章能被他人記住,即使冷靜如他,多少也略有心潮澎湃。

    而他還未迴應,皇帝已轉向悉衡和煦道:“你要望你兄長項背,存韋編三絕之毅,立匡世衍德之志。朕還記得當年沈相看過他的文章後,直贊好文章當配紫金鞍,朕希望你的文章與你兄長所書一般,也能配得上你的姓氏和家傳。”

    卓思衡沒有想到,原來沈敏堯曾經如此稱讚過他,可這麼多年他們之間有過一次極其深入的切談,還有一些公務上與公務後的隻言片語,沈敏堯一次都沒有講過這件事。

    卓悉衡受此天子面策之隆恩,於是再三拜過道:“草民必竭盡己能,不辱皇恩。”

    他還沒有入仕,只能如此稱呼。

    皇帝又看楊令顯,也是一樣以關懷口吻道:“你兄長爲國戍守邊關,你如今也在軍中效力,你們兄弟同你們的父親一樣都是國之柱石,但你也要記得,兄長不在,家中你是男兒,既是男兒,就要把照顧好家人當做安民護國一樣的重責,你家於社稷有定邦之功,你要傳習父兄之志,切記切記。”

    楊令顯也深深拜道:“臣必不負聖言。”

    與卓悉衡不同,楊令顯身上已有了個牙尉的小軍職,雖是不大,但已然可以稱臣。

    皇帝很是滿意這一文一武兩個臣將之弟的表現,又看有幾人進上,也都是各家的英才少年,自是誇讚一番如今青出於藍,聽到自家孩子備受褒揚,幾家勢位極高的有爵之家也都倍感天恩浩蕩,紛紛起身謝恩,一時皇帝近前子弟雲集,十分熱鬧。

    卓思衡從剛纔兩次的恍惚中回過神,看着皇帝欣賞誇獎這些晚輩,忽然意識到哪裏不對!

    糟糕!這是遭遇戰!

    他剛意識到的瞬間,皇帝已經放開音量開口道:“眼看諸位愛卿之子年紀輕輕便已開始獨當一面,尚未能入仕的也都有青雲萬里之羽,實在令人感嘆。其實……朕的孩子何嘗不是也有到了該有所作爲年紀,卻因朕的溺愛和驕縱被留在朕的身邊無處施展,朕想,是不是也該到了讓孩子們出宮封府的時候了?”

    卓思衡幾乎能聽見所有人腦內警報大作的此起彼伏之聲,自己老師已經是將眼睛睜到最大。

    這是什麼危險的話題?真的適合在這種溫馨融洽的場合討論嗎?難道在朝上討論不是更好?

    除非……皇帝希望這個討論能在非正式場合進行。

    那他一定也多少有試探而非真的要大家討論可行性的目的。

    或者是是不是真的封府出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位適齡皇子會在這個問題拋出後如何應對。

    好的,目的明確了,現在來思考皇帝想要的答案。

    皇帝一直以來閉口不提成年皇子的出宮封府之事,皆因不想像前幾朝尤其是他親爹那一輩發生諸位皇子過早封府而老皇帝又是個老不死的情況,於是每個皇子都擁有足夠多的時間來爲自己積蓄政治力量角逐皇位,這也是導致皇帝的戾太子親爹最終無有善終的重要原因。

    他不希望朝野混亂,也不希望任何人過早對皇子進行站隊,甚至不惜爲此當年鋪墊許久,徹底斷了各家子弟入宮伴讀皇子之常俗。

    這樣一來,百官公卿無法在他還在壯年時就首鼠兩端,大家也難有合理之由重提言及此事,時至今日,皇帝當然樂得假裝成年的孩子還是孩子。

    那麼,他想要的答案,其實就並非是一個確切且確鑿的期待,而是態度上的表現。要知道他如果希望得到明確答覆,在朝堂之上見到那些模棱兩可的太極高手,他便可以以皇帝的身份斥責,逼迫他們必須做出選擇,但在今天這場賓主皆歡宴會上,即使有人和稀泥他也不能將人怎麼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