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漢中祖 >第二十三章 入眼
    劉祈如此直言直語,給諸葛瑾的感覺,就是坦誠實在,此間之朋友,足可交也!

    等喝過清湯,二人又聊了一會。

    一個時辰後,諸葛珪由官寺匆匆返歸。

    接見劉祈時,以長輩身份寬慰了幾句,並對之當日所救表示了感謝。

    看出劉祈言談舉止,頗有禮數,就算是對答間,亦是從容淡定。

    想到妻子的那些評價,諸葛瑾思緒一動。

    末了,下意識問詢劉祈關於冀州,以及泰山郡黃巾軍的看法。

    且於此,諸葛珪見劉祈年少,比諸葛瑾只是大了一些,卻也是沒有期待劉祈說出什麼大道理。

    但劉祈聞諸葛珪之言後,還真就結合現實與未來,談了談他的看法。

    等到劉祈離開後,諸葛珪於書房遲遲沒有離開,顯然被劉祈的一些說法給驚住了。

    “黃巾之亂,或將成爲大漢未來幾十年,動亂之源,漢室之於衰微,必將有奸逆當道,民不聊生,連泰山郡,亦是難免……”

    劉祈於時下局面之不看好,言及終將影響漢室江山,其中嚴峻性,讓諸葛珪深深憂心。

    而劉祈與之論述,更不是空穴來風,還舉了不少例子,內裏自然還事設一些宦官與外戚的大漢歷史性問題。

    於書舍內,跪坐許久,本心懷天下之志的諸葛珪才察覺到天色已暗,他叫來長子諸葛瑾,道:“阿瑾,你覺得劉祈此人如何?

    乃翁所問,乃是其能力與品性!”

    諸葛瑾入舍之時,尚有些暈暈乎乎。心中一直唸叨着劉祈離開時,與他所言之事。

    今爲父親所問,他才反應過來。

    及於此,便將他知曉的劉祈家庭過往告之。

    “故此,兒不敢相瞞父親,於孩兒看來,劉君能不棄弟妹,捨生取義,匡扶弱小,又屬仁義,實乃堂堂正正的君子。

    年紀雖說比孩兒年長兩歲,且尚未至弱冠。

    但於這般年紀,能做到如此,兒便是與劉君同歲,亦難及也!

    其中能力,自不多少,據聞得蓋縣名士馬傅公所舉,後又爲蓋縣縣令看重,更是將這幾十名鄉卒,不到半月內,即收攏人心,此中能力,就是一般才能之士,亦難與之做比。

    兒更聽聞,劉君乃是魯恭王之後,堂堂正正的大漢宗室,只不過家中百餘年遷徙,時下已是破落。

    但其父祖,也都於官寺之中,爲官爲吏,少時也屬書香門第之家。”

    諸葛瑾同劉祈一樣年輕,但諸葛珪,乃至於琅琊諸葛氏族人,皆知其早熟,見識不凡。

    論及劉祈,他難掩心中敬佩之意,就多了許多讚揚。

    父親諸葛珪時之所問,正好讓他一吐爲快。

    諸葛珪安安靜靜聽聞,目光隨着書舍內的燈火閃爍,心中也不由得讚道:年紀輕輕,能做到如此,當真可爲人傑。若非家道中落,這少年劉祈只怕早就名揚郡縣。而我家阿瑾,目光一向高遠,短短數日間,就能讓我兒如此崇拜,只怕不止外人看到這般。

    於此,諸葛珪對劉祈所論之看法,更加正視了一些。

    觀察到長子面露猶豫之色,尚有未盡之言。

    諸葛珪沉吟道:“阿瑾可還是有事?”

    諸葛瑾忙向案首的父親,躬身道:“正有一事,也是劉君所言,但請父親定奪纔是!”

    於諸葛珪探尋目光下,諸葛瑾組織着語言,而後斟酌着道:“此事,乃涉及阿母之病情,還請父親知道。”

    諸葛瑾先是將母親章氏,那日接見劉祈事說完,接着道:“劉君言之,其於家舍時,曾有幸與友人,見過這等病情,後那醫工說了藥方,他記憶非凡,便也記了下來。

    在其離開時,便將此藥方贈予!”

    事涉妻子,諸葛珪就算平日多威嚴,時下亦是動容道:“這藥方可使成公看過,其意下如何?”

    成公乃是泰山郡有名的醫者,諸葛珪使妻兒遠途跋涉來到泰山郡郡治,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請泰山郡郡內名醫,幫妻子診斷一下病情。

    妻子病情,乃是四年前,懷次子諸葛亮時,突兀出現,後尋遍整個琅琊郡名醫,皆是無解,說活不過兩年。

    眼看近兩年來,妻子病情不斷惡化,而今連步行走路,也是氣喘吁吁,咳嗽連連,諸葛珪越發心痛不已。

    而今忽聞有了希望,他怎能不喜悅?就差趁夜親自去問那成公,可是有解!

    見父親面色激動,諸葛瑾語氣顯得有些寥落道:“不瞞父親,那藥方,孩兒已使成公看過,但……但成公言之,內中一些草藥,他行醫這麼多年來,聞所未聞。實難做出具體判斷!”

    突聞希望,諸葛珪又聞之,難免失望。

    “唉,或者你母命該如此!這些年來,乃翁忙於外事,於你等母子,關懷之少,是乃翁之過錯也!”

    諸葛珪搖頭嘆息到,燈火之下,他原本坐立筆直的身影,時下也顯得有些佝僂。

    諸葛瑾不忍父親悲傷,又道:“父親,成公於此,雖有言不識其中部分草藥,但大部分卻是識得,他言之,許是名稱叫法不同,若是尋得那相識之人,道出模樣,說不定便可補全。”

    諸葛珪起身,來回踱步道:“那明日,你再走一趟,且將劉祈請來。事關你母病情,萬不可大意!”

    “父親放心,孩兒必認真去辦此事!”

    諸葛瑾應聲道。

    ……

    實際上,從諸葛府上回來,劉祈心中,亦是難掩忐忑,他並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爲,會不會諸葛亮的未來發展,產生多大影響。

    放眼到幾十年後,這天下局面,在他的插手與攪動中,會出現多少變化。

    但他做不到見死不救。

    若能救得諸葛亮之母親,那是救得一人。

    若能爲諸葛珪打個預防針,防止泰山郡數年後,因黃巾再起,而導致無辜百姓死傷無數,那是救萬人。

    若能努力施爲,匡扶漢室,提前結束或將到來的三國亂世,那是救千萬人。

    他自問心無愧!

    而這世道,若不想辦法去救人,那死得人,只會越來越多。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