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漢中祖 >第一百二十四章 陳氏
    按照劉祈於數月來,對壽光之地縣誌翻閱。

    每逢大旱之後,壽光之所必有大澇。

    而如壽光城等鄉民聚集之所,多有大小河流圍繞。即便前番多因乾旱而乾涸,但在雨水後,必然會上漲,進而對民生產生影響。

    這些年來,不僅僅是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荒廢,如河堤等也是殘破荒蕪。

    藉助冬耕後的農閒,劉祈使業壽等縣吏各做安排,招募鄉人,提供粥食,目的正是藉此完善其中設施。

    小到壽光,大到大漢,農業一直都立國之基。

    失去了這個保障,地方會生亂,國家會動盪。

    “縣君放心,此中事,我會親自督導,必保障好民生諸事!”

    業壽頻頻頷首,從昌慮到壽光,恩主劉祈,無好大喜功,也不侷限於一時得失,甚至所爲政務,時短難見長效,多會讓利與下一任地方官吏,他也毫不在意。

    這種處事態度,時刻將百姓放於首位,只要同之一道爲官者,無不深深折服,像而今的壽光縣衙中,莫不發自心底臣服!

    業壽忽得想起一事,他從袖筒中取出一卷簡牘,雙手遞到劉祈手中:“壽差點忘了,此爲近月來,鹽業其中獲利!”

    在同青州別駕通氣後,州郡府衙,亦然默認壽光鹽司在上繳以前一般產量外,額外勞作所獲之利,可用作鄉卒之軍需所用。

    州中能如此,也多虧太史慈加入,一道同孫觀治軍後,所領部卒於樂安郡,還有臨近北海國的數月內數次成功剿匪,極大保障了地區安寧,讓州郡看到了成果。

    而劉祈在原有鹽田基礎上,也使匠工大量開發鹽田,又有商貿延續到青州的糜氏私底下輔助銷鹽,其中利潤,已夠養活壽光之地部從。

    劉祈在翻閱上所記之具體賬目後,不得不感嘆食鹽之利益,難怪於昌慮時,各方大戶聯合地方官吏,也要於私下冒着風險行走私。

    想於武帝時,爲桑弘羊主“籠鹽鐵”,而於昭帝鹽鐵會議,以桓寬《鹽鐵論》所述,強調不與民爭利。

    時下以官營和私營結合,雖大不如武帝后那般強制,可以鹽井和鹽田之有限,又大受控制,能掙脫出來,行走私本就是暴利。

    像整個青州,如樂安郡、北海國、東來郡本爲大漢重要產鹽之所。壽光鹽業一旦開發出來,利益亦是驚人。

    等業壽告退,劉祈又拿起方真昨日從昌慮送來之書信,上有詳細介紹他於昌慮所實行產業,爲民所得之利益。而在下方,則是他以鄉人組成之商隊,同糜氏合作,於江淮,乃至關中等地,商貿交易所產生之利潤。如後者,拋開商肆開發,人工等多方面花費,賺取並不多,只有百萬錢。

    但這百萬錢,乃是個起點,劉祈相信等手中控制之商肆,能連接他所處之青州,並往西域、遼東、海外交易後,所得之利潤,必然是個巨大數字。

    當然,於地方混亂後,劉祈不單單由此獲得收入,以來募兵訓練,另有船隻督造諸事。兩月前,戰事結束不久,王志所領斥候,於益國城東所發現之近千萬錢掩埋之財物,貢獻了巨大作用。

    按照劉祈推測,這批於野外掩埋,原有專人看守後被殺之財物,大概率是原主事北海國戰事的鮑鴻所有。而今順利得取,正好被他用之於地方。

    十二月十五。

    青州大地飄起了小雪,在朝中關於青州平叛的賞賜文書,從雒陽而往樂安來時,一行數人,於琅琊而上,走北海國,同樣來到了樂安郡壽光境內。

    這行人,除過數個士人青年外,餘者多爲扈從之屬。

    如果劉祈在此,定能認出,爲首者,正是陳登。

    而同陳登相隨之人,有之從兄陳集,另有弟弟陳應,好友華歆。

    其中華歆,乃是陳球弟子。前歲時,他被郡中推舉爲孝廉,後擔任郎中。今年夏,因病疾辭官,後來往徐州,受陳登等人邀請,于徐州暫居。

    這次北上青州,也正是華歆聽陳登等人訴說好,打算一道同行,回往老家平原郡。

    至於三名陳家兄弟,來往青州之實際目的,正是爲了按族中要求,前來考察未來的妹婿。

    有前番東海郡太守江沛做媒,加上陳家娘子年紀不小,已屬“大齡剩女”,又有陳登對劉祈讚不絕口,加上陳珪曾於信肯定,外加名聲傳來,下邳陳氏對這個女婿,還是挺滿意。

    可陳琮對女兒甚是寵愛,擔心女兒出嫁後,所嫁非人。前次未有面見,又逢朝廷所召,於汝陰任上,便讓兒子陳集北上看看。

    陳集要去,陳登便叫上弟弟陳應,以遊學之名同行,華歆隨之。

    憂心北海國存留隱患,陳氏以家衛隨行,以護衛安全。

    到達灌亭時,天色已暗。

    陳登主動提出,衆人歇息一夜,明日往壽光城去。

    即於客舍放下行禮後,四人黃昏同遊灌亭此地小城。

    回憶起北海國之所,因戰亂之殘破,地方官寺行動之緩慢,而於灌亭地方所聞所見,陳登看向從兄陳集,還有一旁的華歆,道:“阿兄,子魚,還有阿弟,汝等看看,我可有說錯?

    劉希德爲治世之能臣,當有王左之才!

    我等往來所見,以壽光之地初見聞,於戰事數月間,能有此治,更有百姓所贊,可乎?”

    華歆面貌儒雅,其年近三旬,聲音清朗,早於雒陽從事,又是而今之大儒盧植、鄭玄、管寧之同門,德望甚高,像陳登等兄弟,莫不推崇。

    看了眼喜上眉梢的陳集,顯然還沒有見面,以途中實際見聞,即於未來妹婿欣賞不已,何況旁邊還有不斷吹捧之陳登。

    華歆步伐放慢,臉上帶着笑容,讚道:“元龍所言然也!

    這位劉希德,吾等尚未見面,即聞其大名,以市井推崇,親眼所見,必以爲賢能之士耳!”

    華歆在一旁搭腔,陳集言雖少,但眉梢上的喜色,遲遲未散。

    倒是年紀最小的陳應,嚷嚷着肚子餓了,一行人才踏入旁邊食肆就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