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漢中祖 >第一百九十三章 招降(上)
    陶亭。

    地處漯陰縣城東北七裏。

    此地乃水陸兩道,北上平原縣方向的必經之地。

    兩個時辰前,黃巾軍大將常發所領的黃巾軍人馬,在往北而去,準備繞行着縣方向,而破到來的漢軍時,竟不覺爲另一路從平原方向來的漢軍擊潰。

    於此,常發不得不爲縣城求援,後退間,加上來援兵力,數部人馬時匯合於陶亭所在。

    秋分蕭瑟,黃巾軍們彙集後,因剛剛面對的慘敗,多顯疲憊。

    正當常發同部將們商議完,準備統籌人馬,按照原計劃,先除掉着縣來敵時,誰曉得斥候來報,三方漢軍竟同時奔襲而來。

    “漢軍北側到來之部,與我等之交鋒,其中人數,合計不下六千!

    按照之前所探,從着縣來的漢軍之部,差不多也是這個人數!

    去除方纔傷亡,我等尚有兩萬。在於渠帥去信後,大部援軍亦不遠也!

    只要能暫時將漢軍主部人馬擊破,守得漯陰,那下一步攻取着縣,而往平原縣,更爲容易。

    何況,漢軍即至,其必帶有大量糧草!

    是以我等不可退卻!

    傳令下去,所有之部,準備迎戰!”

    常發朗聲安排道。

    他長滿了絡腮鬍子,其人本爲兗州人,身材不算高大,但體型,於外看去,顯得很是肥胖。其之伸手卻是靈活,使得一手好刀法,於黃巾軍中,大有名氣。

    黃巾軍渠帥王涼,於之因此重視,且爲先鋒人馬,而至漯陰,以做攻守。

    常發的軍令一下達,黃巾軍竟也學着漢軍部署,按照隊列出擊,且不同於普通叛軍那種亂糟糟模樣。

    此亦是太平道在吸引數年前的起事教訓後,於各部人馬做出之改進。是以在攻略地方,以戰漢軍途中,還夾雜着一些軍事訓練。

    進而,爲當年也參與過平叛的漢軍老卒看去,今日之黃巾軍,不再是簡單的一羣亂哄哄流民,至少在行軍方面,已有大改善。但因其中大部分來源,根本還是流民組成,是故於戰時廝殺時,保持隊列與配合,還很艱難。

    在通過斥候所探,得曉黃巾軍動作後,已到了陶亭東南方向的劉祈,便迅速下令展開進攻,完全不給黃巾軍列隊佈陣之機。

    衝殺而來的趙雲、夏侯蘭等人馬,也很有默契,當即從另外兩個方向衝殺之。

    面對面的戰場上,劉祈之部從們,充分發揮了訓練而來的紀律與配合,另有軍械之優勢。

    只是第一輪衝擊,前鋒之部,就已經打亂了黃巾軍陣腳。

    第二輪衝殺,劉祈以荀攸於後方主陣,其本人騎馬親自上陣,漢軍之士氣,由此大振之。

    於敵軍之前廝殺中,劉祈找到了多年前的感覺。近些年來,他於原有劍術下,也多番請教孫觀,臧霸,趙雲等人武藝,平日還多加對戰,是以馬上對敵方面,大有進步。

    長劍揮舞中,不時有衝殺來的叛軍被他擊中,而後永遠的倒在了血泊裏。但有受傷倒地之敵,兩側護衛的十幾名親兵,也會趁勢補上兩刀。

    戰場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容不得半分仁慈,這是很多兵士,以鮮血明悟的道理。

    天上的日頭,漸漸西斜。

    但以漢軍和黃巾軍,漸漸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亂鬥,優勢於漢軍,且是不斷擴大。

    在外側,面對圍擊的漢軍,不時有黃巾軍舉起刀劍投降。

    在夕陽落下的那一剎那,劉祈率部,同趙雲和夏侯蘭配合,將中心圍地勢,已轉爲防守的黃巾軍人馬分割開來。

    於此之下,常發的部從,再無決勝之心,投效者,逃散者,不斷增多,畢竟大家隨行而來,都是爲了混口喫的,非以正規軍,自無完全死效之心。

    趁着這個機會,趙雲領着百餘名騎兵,但於看到常發大旗方向,從千餘黃巾軍的防護中,衝殺而入,直接同常發對戰起來。

    趙雲手中的長矛,在已經升起的月光照射下,有種清冷的感覺,每刺殺一下,都是面向常發的致命所在,剛開始時,常發尚能防守。但隨着力氣的消耗,漸漸難有支配。

    終於,在趙雲的奮力一刺中,常發之肩膀,出現了一個血洞。他咬牙打算出一個虛招,而行突圍之機,但趙雲趙雲所料,以長矛一次間,忽的拿下背上揹負的長刀,直面砍殺起來。

    其中刀法,於常發感受中,與他巔峯時期相比,只強不弱。他心底的絕望感越來越重,旁邊的親將殺來,欲爲之阻擋,但在面前的白馬將領刀下,未能堅持兩個回合,便已重傷倒地。

    下一刻間,常發只感覺胸口一陣刺痛,然後脖子一涼,整個人便永遠失去了意識。

    一個時辰後,陶亭所在,戰事已經趨於結束。

    各處於火光照射下,當是慘烈不已。

    在漢軍的組織下,降卒們搬運屍首,且連夜於此挖坑掩埋。

    兩裏外的軍帳之內,劉祈則同荀攸,還有彙集來的趙雲,夏侯蘭,及各方將領,商議接下來的戰事。

    以荀攸建言,憑着今次勝利,不遠處的漯陰縣城,必須於明日拿下。

    按照斥候所探,漯陰縣城內的實際守衛人馬,應不超一千黃巾軍。

    相比於強攻,劉祈打算先試試招降。

    他是以決定親自連夜趕往漯陰城下,以趙雲相隨,至於荀攸則於此地處置,並做休息,夏侯蘭做輔助。

    相比於着縣,漯陰的歷史,即顯得悠久一些,早於春秋時期,邑名犁,屬於齊地所在。至於漯陰這個地名,則源於漯水之南。

    望向矗立的漯陰城,劉祈便知曉,如果想要強取此地,其中難度之大。

    其實於當年張角起事後,像濟南郡大部城池都有加固。

    按照先前所探,漯陰之所以失守,也不是因爲被黃巾軍攻破,而是漯陰令見黃巾軍聲勢浩大,郡地又難以支援,索性自行率部離開,相當於將漯陰城,拱手送給了黃巾首領王梁。

    王梁在得漯陰後,因後方受到東郡兵襲擾,不得不回到歷城主事,而讓部將繼續守於此,這正是給了劉祈機遇。

    在全殲王梁前鋒主力之師後,趕在王梁援軍沒有到達漯陰前,拿下此地,於戰略上非常重要,此亦爲他率部而來的目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