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高武三國:我大哥是劉備 >第114章 袁紹: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諸位都是蠢貨!
    在華雄率軍趕到虎牢關的時候,盟軍先鋒孫堅也率一萬兵馬來到了關前。

    兩個均以勇勐着稱的勐人一見面便直接開打,連鬥將環節都省略了。

    第一日,孫堅自恃勇武,先勝一小陣,但也因此被華雄看穿了虛實。

    第二日,華雄仗着人多兵精,且麾下都是騎兵,趁孫堅再來挑戰的時候突然殺出,一頓勐衝,把孫堅打得大敗而逃,兵馬折損大半。若不是衆部將奮力拼殺,祖茂捨命相救,孫堅就要喪生在五萬鐵蹄之下。

    另一邊,袁氏三雄斬殺了董卓派來的使者後,各自迴轉大營,整點兵馬,擺出一副誓不罷休的姿態,打算來日進軍虎牢,與董卓決一死戰。

    至少表面上看,袁氏擺出來的態度是這樣子的。

    但李風深知,袁遺或許會和董卓拼命,但袁紹和袁術絕對不會——兄弟倆甚至連最得力的戰將都沒帶來,如顏良文丑,紀靈等人,統統都被兄弟倆放在老巢渤海郡和南陽郡。

    更因爲,讓叔父一家人去死,本來就在袁紹和袁術計劃之內。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看清楚是誰顛覆了大漢(東漢)二百年江山。

    有人說何進,有人說是董卓,但實際上都不是,真正把漢家天下給顛覆的人袁紹和袁術。

    歷史上,劉宏駕崩之後,袁紹先是攛掇着何進誅殺十常侍,又不斷在雙方中間拱火,成功讓十常侍狗急跳牆殺了何進,然後又帶兵誅殺了十常侍,親自斬斷了皇帝的左膀(外戚)右臂(宦官),讓皇帝劉辮徹底成爲一個吉祥物。

    甚至,在何進臨死前,袁紹還慫恿前者召來了做事霸道,面善心狠的董卓入京。

    第一步計劃非常完美,所有的炮架也都架好了,就等董卓大權在握,禍亂京師了。

    果然,董卓自從率兵進入洛陽後,經歷了短暫的安穩期後,忽然發現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皇帝不足爲道,完全是個擺設。於是董卓終於原形畢露,爲了樹立威望,控制大權,果斷選擇廢立皇帝。

    董卓的爲所欲爲被袁紹看在眼裏,喜在心裏,也讓各路英豪忌憚不已,紛紛棄官,逃離洛陽這個是非之地。

    袁術、曹操、鮑信、袁紹等先後逃離洛陽。不過相比於其他三人的狼狽逃竄,袁紹更聰明和更有底氣的反噴了董卓一句:“汝劍利,我劍未嘗不利。”一句話把自己的聲望提了上去。

    董卓顧忌到袁紹的聲望和家世沒敢殺他,放他離去後又加封爲渤海太守,袁紹的聲望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袁紹激動的離開了洛陽,跑到了渤海郡,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文武班底。與此同時,袁術也依靠家族的勢力,佔據了人口足有二百多萬的天下第一大郡,在南陽站穩腳跟。

    自此,袁氏雙雄的格局正式建立,當然,初期袁術要更強大一些,畢竟他拿到了袁家大部分資源,而袁紹是白手起家。

    兄弟二人的野心也自此顯露出來,袁術佔據“光武帝鄉”南陽郡,袁紹則想從光武帝稱帝的河北發家,想要日後能攜勢南下以圖霸業。

    作爲袁氏一族最爲傑出的兩個青年豪傑,袁氏兄弟起步發展就可謂羨煞衆人,一個軍事強大,一個坐擁富庶之鄉,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如兩人聯手即可重掃天下,如此形勢讓董卓忌憚不已,稱“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可見二人之能。

    在董卓大搞一言堂,推行“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的白色恐怖下,關東諸侯業聯合在一起,形成伐董聯盟。袁紹由於聲望最高,被推舉爲盟主,袁術則屯兵魯陽。兩兄弟引導的這次伐董之戰給了董卓很大的壓力。董卓一怒之下,在此時將聲名遠揚的袁隗及其宗族全殺了。

    消息傳來,盟軍中的袁紹和袁術痛哭流涕,大罵不已,誓與董卓不兩立。

    但這兩人是真的爲袁隗和袁氏一族的死而真心傷心嗎?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那麼就需要介紹一下兩人了。

    袁紹是袁逢的庶長子,作爲庶出,早期時候他在袁家並不受喜歡,過得很艱苦,後來被過繼到早逝的伯父袁成一脈成爲繼嫡子。等逐漸長大後,才幹逐漸顯露出來,得到了父親袁逢和叔父袁隗的一致喜愛。袁術是袁逢的嫡次子,也是整個袁家的嫡次子,自然受到了家族的大力支持和培養,這也造成了袁術先天的自我優越感。

    袁紹作爲庶子,爲了能有一個好出路,自然是受了很多袁術沒有受過的苦,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交了很多朋友。而袁術卻不用爲此感到頭疼,他作爲嫡次子,始終會有家族和長輩爲他打點好一切。但是,袁家並不是只有袁紹袁術二子,袁逢還有一個嫡長子袁基,也就是袁術的親哥哥,如果不出意外,袁基以後便是袁家的接班人,順位在袁術之前,將會比袁術拿到更多的袁家資源。

    在討董聯盟組建之前,袁紹袁術兩人的親生父親袁逢已經去世,袁家此時的話語人是袁隗。袁隗是袁逢的弟弟,也是大漢官場上的大人物,他在熹平元年首度爲司徒,後三起三落,始終佔據着三公的位置,影響力巨大。

    關於袁逢被殺一事,有一點可以肯定,袁隗之死是受袁氏兄弟起兵連累。

    袁氏兄弟從準備到起兵幾個月的時間,如果想要通知袁隗及家人,這個時間是完全夠的,但是兩人到最後一刻也沒有說隻言片語,這不可能是簡單的忘了而已。因爲如果袁隗想要逃,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即使有董卓的明監視暗防範,以袁家的能量,想要逃離洛陽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所以,以結果反推,足以說明兄弟倆起兵壓根沒通知袁隗。

    那麼兩人爲何不通知袁隗?這就涉及到家族內的爭鬥了。

    袁隗作爲袁逢之後的袁家掌門,行爲做事不僅會考慮袁家的利益,更會考慮自己這一脈的利益。哥哥袁逢的三個兒子都是一時豪傑,老大袁基作爲嫡長子,雖然名聲不顯,但各方纔能也不差,另外兩兄弟就不用多說了,所以在袁逢死後,袁隗和袁逢這一脈的衝突會越來越大。

    據《三國志》轉錄《英雄記》記載,袁紹年輕時代屢受朝廷徵辟,袁紹不受,中常侍趙忠對袁隗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爲乎?”意思是說,袁紹沽名釣譽,不受朝廷號召,暗中蓄養死士,難道是想謀反嗎?

    袁隗聞言汗如雨下,連忙招來袁紹責問他,難道是想讓袁家被滅族嗎?袁紹無奈,被迫應徵。

    在古代,很多名人高士會用推辭朝廷徵辟來提高自身知名度,拒絕徵辟可謂是刷聲望的一道利器。古人爲了刷聲望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在察舉制盛行的東漢,士子們爲了刷聲望,手段可謂五花八門。所以袁紹爲了刷聲望而不接受朝廷的徵辟也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卻遭到了袁隗的制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