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全面戰爭我做主 >第172章 太弱了
    “蘇丹陛下,李察那個漢狗麾下的軍隊,擁有大量槍炮,人數高達7萬之衆,貿然開戰的話,我方優勢並不大……”

    薩蘭德蘇丹國大軍王帳中,一衆頭上包裹着白色頭巾,穿着白色長袍內襯鐵甲的薩蘭德蘇丹國將領,聚集在哈基姆蘇丹前商討軍情。

    這裏面,主動尋求與西亞自由軍決戰的將領佔據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則是如同剛剛那道聲音一般,對槍炮懷有極大的恐懼。

    這主要是西亞自由軍利用槍炮接連擊敗斯瓦迪亞王國和諾德王國維基亞王國聯軍,槍炮的威力在少數薩蘭德蘇丹國將領眼裏,已經成爲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利器。

    甚至排在士氣和勇武之上!

    好在,抱有這種想法的薩蘭德蘇丹國的將領並不多。

    “槍炮固然威力大,足以毀掉任何鐵甲,但我們跟斯瓦迪亞王國、諾德王國、維基亞王國不同。

    我軍主力是駱駝騎兵和馬刀騎兵,步兵佔據的比例並不高,在野外會戰對於擁有騎兵優勢的我方來說,穩佔上風。

    若是困守在城池中,我軍豈不是自斷臂膀,主動放棄了騎兵優勢?”

    哈基姆蘇丹微微頷首補充道:“我們在野戰中優勢更大,更何況在阿拉伯半島上,還有不少部族不願意臣服在薩蘭德的旗幟下,如果我們不主動出擊的話,李察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威逼拉攏那些部族,到時候李察麾下的軍隊只會越來越多。

    而我們麾下的軍隊,如今已經是極限了。

    馬穆魯克那邊的使者團還沒有回來,即便談判順利,馬穆魯克王朝聚攏軍隊籌集糧草物資也需要消耗大量時間,李察所部行軍速度很快,我們不能繼續等下去了。”

    哈基姆蘇丹說完後,反對的聲音立刻被壓了下去。

    反對者雖然內心憂慮恐懼槍炮的威力,但他們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去說服哈基姆蘇丹。

    倒不是說哈基姆蘇丹是聽不進去諫言的人,而是他們無法過度強調槍炮的威力。

    畢竟,沙漠綠洲中長大的勇士,更相信手中的彎刀和勇氣,而不是從未見過的槍炮。

    槍炮威力再大,也只是一種遠程武器而已,頂多算是弓弩的加強版本,遠遠達不到讓薩蘭德蘇丹國的勇士畏懼的地步。

    這就是所謂的無知者無畏。

    哈基姆蘇丹團結了內部的聲音後,才帶領大軍出征。

    擁有數量恐怖輕騎兵的薩蘭德蘇丹國,很快摸清楚了李察所部的行軍路線。

    不過李察的行軍路線壓根不打算隱瞞,目標直指薩蘭德蘇丹國的都城。

    李察知道己方的騎兵劣勢很大,打斥候戰根本不是對手,所以戰術簡單直接,帶着大軍平推過去。

    當然,這也是李察所部的軍隊優勢足夠大才能這麼幹。

    沿途的村鎮根本不敢反抗,無論是否爲薩蘭德蘇丹國的附庸,遇到李察所部的大軍,只有兩個選擇。

    臣服或提前逃離。

    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連民兵都湊不出幾百人的城池,拿什麼抵抗?

    抵抗的下場只能是城破人亡。

    實際上,在沒有民族主義思想的這個時代,兩國交戰基本上都是大軍對決,普通的城池完全沒有抵抗的勇氣。

    哪怕城牆修的再高,幾百人面對幾萬大軍也不會有任何取勝的希望。

    只要入侵者保證城池投降後不燒殺搶掠,那些城池都會開門迎降。

    當然,該交的保護費還是要交的,不能說你一句投降就毛都不出。

    不過這種投降一般都沒有什麼保障,還要派兵鎮守,否則說叛變就叛變。

    不用派太多軍隊,幾十上百人作爲威懾就能控制一座小城。

    前提是,大軍主力不要被打敗。

    幾十上百人看似不多,但佔領的城池多了,分散的兵力加一起也不是小數目,所以李察除了必經之路的城池派兵控制外,其他城池完全不管不顧。

    理所當然的,其他城池的當地勢力也不會主動挑釁,他們都在觀望這場大戰的結局,誰贏了他們就是誰的臣子。

    有點實力的部族雖然敵視薩蘭德蘇丹國,但對李察完全不瞭解,自然不能直接投靠過來,這需要時間來讓雙方交流。

    哈基姆蘇丹主動出擊,就是爲了避免那些獨立的部族領主與李察所部的交流溝通。

    在李察還沒有拉攏反對薩蘭德蘇丹國的部族領主前,將西亞自由軍擊敗或者趕跑。

    西亞自由軍終歸是入侵者,屬於‘客軍’。

    薩蘭德蘇丹國只要在會戰中打贏一仗,挫掉西亞自由軍的銳氣,讓阿拉伯半島上的地頭蛇們看清楚孰強孰弱,西亞自由軍就再也待不下去了。

    只要西亞自由軍敗一次,周圍的地方勢力就會羣起而攻,哪怕是那些反對薩蘭德蘇丹國的部族領主,也會因爲薩蘭德蘇丹國展現出來的強大軍事力量,重新考慮自身的立場。

    反觀擁有主場優勢的薩蘭德蘇丹國,會戰哪怕敗一場,只要實力損失不太大,縮回去休整一下,就還有再戰之力。

    之前的諾德王國和維基亞王國,之所以投降的那麼痛快,不光是因爲李察提出的和談條件能讓兩國接受,更重要的是諾德王國和維基亞王國的聯軍在會戰中損失太大了。

    兩支大軍幾乎是迎着對手前進,數日後,雙方的先頭部隊率先發現對手,李察所部的先頭部隊是負責開路的斯瓦迪亞王國軍團,由哈勞斯的心腹將領帶隊。

    斯瓦迪亞王國的軍團跟薩蘭德蘇丹國的先頭部隊稍微碰了一下,雙方各自死傷不足百人後,就理智分開,安營紮寨,等待後續的大軍主力。

    三天後,雙方大軍主力紛紛抵達,寬闊的戈壁灘上,雙方加在一起十多萬大軍對峙形成了連綿十幾裏地的戰線。

    兩軍各自飽餐一頓後,在翌日黎明開始生火造飯,清晨時分士兵們已經酒足飯飽列陣踏上預設的戰場。

    薩蘭德蘇丹國一方擺開的陣勢是冷兵器時代的標準方陣。

    中軍是步兵大陣,薩蘭德蘇丹國的步兵基本上都拉了出來,包括無甲的奴隸兵!

    阿拉伯半島上的勢力還存續着奴隸制度,這裏生活的波斯平民,不少都被打上了奴隸的烙印。

    他們平日爲農奴,戰時爲奴隸兵。

    正是因爲阿拉伯半島上盛行生產效率低下的奴隸體制,才使得明明面積最大的阿拉伯半島,整體實力卻只是跟連小亞細亞地區都沒佔全的斯瓦迪亞家族相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