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挽明:從在野侯爵開始 >第363章 三棱軍刺
    畢懋康發現了一個陌生的詞,相比於手雷和線式隊列,刺刀顯得十分陌生。

    手雷來源於“轟天雷”等投擲爆炸物,線式隊列也有沐家三段擊、神機營線式火力等大概相似的參照物。

    只有這個刺刀,讓他不太明白,卻特別感興趣。

    “刺刀是裝在燧發槍上的近戰刀具嗎?”

    “說得對,東郊先生。就是槍支直接有近戰能力,不用近戰換兵器。”

    畢懋康號東郊,王宏宇稱呼他東郊先生是一種尊稱。王宏宇雖然身份和年齡跟他們有差別,但是真聊起來,沒有誰敢看不起他。

    “這麼說來,其實槍支直接作爲近戰兵器,確實是發展趨勢。一些邊軍用的三眼銃就是銃把作爲戰錘。”

    三眼銃受到邊軍歡迎幾乎勝過鳥銃,除了便於攜帶、三發轟擊、使用簡單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近戰。

    銃尾的把手經過特別設計和打造,可以作爲單手戰錘,非常實用所以受歡迎。

    從原理上,鳥銃比三眼銃先進不少,但是侷限較多、近戰羸弱,就導致了這個結果。

    畢懋康還沒說完:“另外記得已有人發明銃刀,就跟定遠侯所說的刺刀差不多。就是在火銃槍口上裝一把刀,就是銃刀。”

    “好厲害啊,這種武器都沒推廣,只是趙世禎發明,戚金、張名世等在浙兵中用了一些,東郊先生就知道它們了。”

    王宏宇稱讚了一句,卻忽然眼神一凝:“但是先生知道銃刀實戰效果怎麼樣嘛?”

    “不知道?但我知道有好幾種類型。”

    趙士禎、張名世就在浙兵中實驗了好幾種銃刀。

    有綁在槍管上的一把利劍狀銃刀,有開創性地將短矛、盾牌與火槍三合一,正手爲槍盾,反手則爲長矛的重型多用迅雷銃。

    “先生覺得它們用起來會怎樣?”

    “估計不錯啊,但我真的猜不出來,實在沒有參考啊?”畢懋康在理論上很厲害,但畢竟沒打過仗,很難知道銃刀等武器的實戰效果反饋。

    倒是王宏宇一直想搞三棱軍刺等現代刺刀,之前也沒聽說過銃刀,結果在細心與自己手下浙兵出身的將士們溝通中,發現銃刀早已實用。

    “那銃刀的實戰效果怎麼樣呢?”畢懋康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了。

    王宏宇忽然表情嚴肅:“銃刀的實戰效果一言難盡,在許多戰鬥中表現非常差,害死了許多浙兵。”

    “啊!?”畢懋康非常驚訝。

    他見王宏宇要搞刺刀,以爲原型的銃刀實戰效果很不錯。

    沒想到銃刀竟然不怎麼好用,甚至害死了不少浙兵……

    卻在戰鬥中收集了浙兵的銃刀實用反饋意見。

    “很驚訝吧?我當初也嚇了一跳,卻在跟老兵們的交流中,瞭解到了血淚的教訓。”

    王宏宇搞了新軍,實行兵卒軍吏參事會,內部講究經驗交流和集思廣益。

    在這些交流中,親自跟戰火中走出來的老兵交流,發現銃刀或者刺刀,跟自己想象真的不一樣。

    王宏宇清晰記得他們跟自己說的話。

    “銃刀只有刺才能破甲,其他招式都給盔甲撓癢癢……”這是一個老兵在跟重甲建奴戰鬥後的嘆息。

    “銃刀綁在銃上,打了一下午就鬆動了,結果刺歪了被殺……”一個老兵回憶起戰友在肉搏一個下午後的遭遇。

    “根本刺不中,鳥銃又長又笨,還一大捆火繩。我叔叔第一下沒刺中,就被倭賊殺了……”一個老兵回憶他叔叔,在朝鮮跟倭國戰鬥中,銃刀被敵人躲開,反手武士刀一削就犧牲了……

    “我是不會再用銃刀了,我就要用冷兵器。肉搏不用刀盾用銃刀,根本就是徒增傷亡!”一個花白頭髮,征戰了大半輩子的老兵很憤慨,哪怕定遠侯要再推廣刺刀,他也站出來提反對意見。

    這就是銃刀的第一手戰鬥反饋……

    新發明可能理論上很不錯,但實用性還差得遠。

    連經過西方東方反覆使用的鳥銃,在實用性上都被九邊略微嫌棄,去選擇老古董三眼銃。

    剛誕生的銃刀更是如此,才發明出來,離真的實用還有很大差距。

    這就是爲什麼刺刀聽起來不難發明,可是爲什麼火銃在東西方都普及300多年了,刺刀卻一直沒成規模出現。

    因爲不好用、不適應、打不過、次次死傷慘重血淚教訓,當然無法成規模出現。

    畢懋康聽了很震撼。

    原來是這樣,發明只是第一步,從發明到推廣,從推廣到實踐、從實踐到改進、從改進量產……

    這一步步可不敢省略。

    除非有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真的具備大智慧的能人,才能把這些全部預料正確。

    “現在我有辦法~”

    王宏宇微微一笑,指着紙包彈和燧發槍:“它們再加上輕便的三棱軍刺,就能扭轉銃刀羸弱的現狀。”

    燧發槍比火繩槍輕便有效。

    用燧石與紙包彈,比拿着火把、火繩、火藥壺方便太多。

    三棱軍刺比刀劍之類的武器輕便太多。

    輕、輕、再輕。

    刺刀就是刺,要迅速猛烈!

    銃刀爲啥刺不中?笨重啊……

    刺刀爲啥能刺中?輕便迅猛啊~

    王宏宇直接發明出棱式刺刀,雖然還是工場手工業打造效率不高,沒有機器製造、蒸汽機還在等待他發明,但是手工打造鋒利輕薄棱式刀具,對於華夏工匠並非難事。

    而且直接彎道超車。

    歐洲三十年戰爭到後期,出現第一種規模化刺刀。那種刺刀都是將刀柄插在槍管內,塞進去以後還算結實,然後火槍才得以客串長矛。

    雖然說發明讓火槍手得以在對方騎兵接近時候列成長矛陣,但並不適合舉着這種塞子刺刀衝鋒或者拼刺,而且槍口塞着刺刀也沒法射擊。

    然後到了康熙時期,歐洲發明了套管式刺刀。將刺刀套在槍口外側並用螺絲加以固定,由此解決了射擊與拼刺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刺刀本質上仍然是主要用於對抗騎兵近身的“長矛”。

    因此,各國刺刀形制仍然爲單純的尖刺型,除了突刺之外不具備任何其他功用,且連槍長度普遍接近兩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