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夢境風雲 >第118章遷徙之路
    後來,夏王朝在江漢地區打敗了三苗部落。

    這場戰鬥異常慘烈不差於涿鹿之戰,雙方打得天昏地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日月無光...三苗部族聯盟紀律鬆散,哪裏會是久經中原長期戰爭考驗的夏王朝族的對手。

    最後三苗部族聯盟大敗只能選擇離開家鄉向洞庭湖流域、長江流域等地進入兩湖、川東等地,另一些又逐漸進入了南部諸省被迫作鳥獸散...當年關於這場戰爭,曾經有資料做了詳細的介紹:“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市..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四電誘祗,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益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後乃遂幾”—《墨子·非攻下》夏王朝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纔將三苗部落擊敗。

    雖然勝利了,但三苗部族人的蠻勇讓夏王朝仍然心有餘悸。

    夏王朝聯盟內部經過商議之後,爲了防止戰敗的三苗部族造反,他們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這個決定可以徹底解除後顧之憂,但執行的過程卻非常艱難,而且工程浩大,牽涉面極廣。

    夏王朝聯盟商議的決定就是將江漢、鄂西等地挑選出那些不願被同化的蠻夷三苗族人遷移到西北的三危山。

    同時也是爲了防止被征服的三苗餘部死灰復燃。

    這一個行動雖然耗費人力物力,但是卻能人讓一部分倔強的三苗族人遠離中原。

    從此斷了他們返回江漢的念頭,夏王朝也可從此一勞永逸。

    三危山那裏礦產豐富,離青海湖也不遠,既可控制礦產也能掌據有食鹽。

    讓三苗人在流放,可謂用心良苦。

    戰敗停留在原地的大部分三苗部族人只能被迫按照夏王朝的命令,向西北遷徒。

    押解三苗部族人往西數千里路沒有精兵強將不行,否則就會在半路上被反殺。

    這個任務經過夏王朝部落聯盟內部投票決定之後,最終把這個艱鉅的成果交給了英勇善戰、人高馬大的有緡氏部落中一支族人來完成。

    孔明說到這裏時,我又細細地看了他一眼。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器宇軒昂,英霸之器,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身長八尺放到現在今天少說也有1.85米。

    當時選出來的這一支精兵強將也是夏王朝最爲倚重的部族,雙方世代通婚已經有了不知多少年,非常優秀。

    兩個部落關係非常好,經常出兵相助,可謂是兄弟部族。

    不過,另外一個問題又出來了。

    由於要在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地方長期監守西遷流放的三苗部族中人,正常的生理問題乃至於婚姻問題怎麼來解決呢?

    孔明說到這裏,我已經知道了當初負責押送流放的三苗部落人這支部隊就是有緡氏部落其中的一支。

    遠古先民在這一點上與現代人的看法很接近,他們知道近親婚配的後果,緊守着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部落規定。

    所以部族內的人員不能互爲婚姻,對象就只能來自於別的部族。

    於是又找了另外兩支部落來協助有緡氏部落。

    三苗族的西遷,是一場規模浩大的移民運動。其中,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萬里長征。

    《尚書·舜典》上說:“竄三苗於三危。“而《山海經》上則說:“舜逐三苗於三危。”

    這次押送與流放的過程在《史記》中也有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於是舜歸言於帝,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三苗人在西北甘地落戶,在後世或許又成爲了]族,史書記載,“西羌之本,出於三苗“。隨後大多又歸於華夏,融入中華大家庭之中,此爲後話這一條數千里路上不僅是艱辛與無奈,還有云和月。

    曾經有古歌記載,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後來又從河西走廊進入了西域,到達了柴達木盆地。

    遠古時代的西域氣候宜人,水草豐茂,絕對是一個好地方。他們就在那裏種田養馬,快樂幸福,自由逍遙遙遠的遠方在等待着這羣人,他們幾乎要橫穿整個華夏的東西部。

    我問孔明當年三苗遷三危的路線是怎麼走的,他搖了搖頭:時間太過久遠,當時的記錄早已丟失。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有些地名來分析。

    這場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當時究竟歷時了多久,由於時間久遠早已無從得知。

    但從很多地名來看,當時這些人應該是邊停邊走,有時停留的時間甚至是很多年。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現象。

    凡是一些民族聚集過的地方,大多都會通常使用與這個民族相關特徵來命名此地。

    孔明說到這裏,他告訴了我當年他的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就是想找尋他們祖上的這條押送三苗部族遷徒之路中的一個祕密。

    否則他們不會從遠隔千里的齊魯大地來到荊州這裏來投靠劉表。

    這一次他與水鏡先生一起去了蜀地真實的目的也是與此有關。

    隨後,就在這一次半年的蜀地之行孔明發現了一個當年的祕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