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楚臣 >第五百六十九章 太后還朝
    楊恩走進陰暗溼冷的監牢之中,看見李普就像條被抽掉脊樑骨的老狗,癱坐在冰冷的泥地上,整個人看上去是那樣的蒼老可憐,而李衝的屍首還筆直的懸掛在監房的橫樑上。

    楊恩雖說生性灑脫,但看到眼前的一幕,也禁不住輕輕一嘆。

    他知道李普生有三子,長子早年戰歿於沙場之上,幼子李磧又自小跟隨在其兄李遇身邊長大,與李普的關係談不上多親近,唯有次子李衝一直都在他膝前承歡,李普即便是鐵石心腸的梟雄之輩,也難以接受眼前的一幕吧?

    楊恩走到李普跟前,說道:“我昨夜草擬奏摺,欲參奏其事——奏摺我也不打算修改了,國公爺覺得奏摺臨末再添一句‘李衝畏罪懸樑監中’可否?”

    “……這孽子未死敵營之中,這已是他最好的歸宿了——我今日也要渡江回金陵請罪。”李普蒼老無力的手撐着地要站起來,李磧趕忙上前將他扶住。

    看着李磧、李秀二人攙扶李普走出去,提前一步進監房驗明正身的楊恩身邊的老家人,這時候忍不住譏笑道:“新津侯也真是夠心狠手辣的啊,屍首頸邊的那兩道血痕可不像是褲腰帶能勒出來,照小老兒說,許是昨夜有人潛入監中用弓弦絞死李衝的。”

    “再胡言亂語,割了你這老狗的舌頭!”楊恩回頭瞪了老家人一眼,沉聲喝斥道。

    楊恩有些老眼昏花,站在監房外看不大清楚懸掛梁下的屍首上還有別的傷痕,但他也不想走進監房搞清楚這點。

    大楚開國二十年,多少將卒戰死沙場之上,李衝力戰不敵被俘還情有可緣,但爲活命竟然甘爲梁間,他只要活着一天,便一天是李氏的恥辱。

    即便他此時不死,待朝廷追究下來,最好的結局也是賜死,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卻不知道他爲了多苟活些日子,還會折騰出多少波瀾出來。

    是的,楊恩不僅也覺得李衝“畏罪自盡於監中”,多少有被滅口的可能,甚至他都忘了他上奏摺參劾這事,昨夜實際上是應該接管包括李衝在內的諸多囚犯。

    楊恩心想李衝長年在陛下及太后跟前伺候,也應該知道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但他並不覺得將這些見不得光的祕密都揭開來,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對眼下稍不小心就會徹底糜爛、崩潰的局勢,真能幫助到什麼。

    也許叫有些骯髒跟醜陋徹底的掩藏在水面之下,天下或許能更太平些吧?

    畏罪自盡,也是太多人更樂意見到的結局吧?

    想到這裏,楊恩心裏長嘆一聲,走到院中,將守在外面的幾名扈衛喊過來,又在奏摺添了數行字,便叫他們即刻乘船趕回金陵,希望整件事能最快的了結掉。

    …………

    …………

    韓謙率棠邑兵在半個多月的短時間之內,就在大刺山北麓連打兩場硬仗,兩仗皆獲大捷,差不多將包括滁河中下游河段的大刺山及棠邑沿江區域控制手裏,暫時解除掉帝京有可能直接遭受敵襲的危機。

    這也是金陵城在壓抑的年節過後,不多的好消息了。

    在楊恩的奏摺與李普前後腳抵達金陵城之前,不僅周憚返回江州,連陳景舟也率百餘府兵返回廣德府。

    周憚、陳景舟返回江州、廣德府,是迴歸到正職,並不需要額外請旨,只需要派人到樞密院及吏部諸司報備一聲就行。

    沈漾、楊致堂、鄭榆等人打開始也並沒有意識到這事有什麼異常,畢竟他們在金陵還沒有聽到不利韓謙的傳言,也沒有看到其他異常的徵兆。

    他們甚至以爲這是韓謙看到棠邑的形勢初步穩定下來,託付周憚、陳景舟返回江州、廣德府,以便能籌集更多的糧秣,召募更多的丁壯從軍。

    這也是韓道銘棠邑勞軍歸來後,極力替韓謙所聲張的事情。

    雖說棠邑所需的糧秣物資,以及從各地蒐集流民或獲罪奴婢流放到江北,以補充棠邑兵的消耗,應該是戶部、兵部、樞密院以及度支使司出面主持之事,但諸部院司也不可能無中生有,最終還是需要下面的州縣配合。

    這時候州縣配合程度越高,糧秣的調撥、流民丁壯的聚集速度就會越快。

    要不然的話,拖拖拉拉,這背後都不知道會有多少扯皮的事情。

    很多時候,統軍將帥爲了更有效的調動糧秣,爲了更有效的聚集、補充精銳戰力,常常繞過中樞院司,直接找到有影響力的州縣調糧、募兵,中樞院司那邊最後只是負責補一個手續。

    雖然從中央集權、防範將臣擅權的角度來說,中樞應該儘可能避免出現這種狀況,但大楚開國才二十年,內憂外患都沒有中斷過,又怎麼可能完全避免掉這點?

    楊恩的奏摺送抵政事堂,楊致堂、沈漾、鄭榆等人才察覺到一絲異常。

    不過,楊恩的奏摺已經給出結論,整件事對棠邑的影響已經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也沒有誰會再提起陳景舟、周憚返回廣德府、江州與這事牽連。

    而要說李衝投敵爲間一事,真正影響到的還是對李普兵敗喪師的追責,也直接動搖了皇后李瑤的地位。

    李普抵達金陵後,派人將請罪摺子

    送入政事堂,就自囚於昌國公府;皇后李瑤也自囚於碧玉宮。

    過去大半個月,朝堂每有大的事情需要決斷,都是沈漾、楊致堂等參政大臣在政事堂商議出一個結果之後,再分別到崇文殿及長春宮找延佑帝、太后請旨下詔,然後以政事堂制書的形式頒佈軍政命令。

    這算是由政事堂代行政事。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朝堂之上對太后以怎樣的名義還朝,存在巨大的分歧。

    新帝或年紀幼小,或體弱多病不能署理政事,或暴病而亡新帝未立,或桀驁失德,爲羣臣所厭恨,這時候太后站出來臨朝稱制執掌政事,是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例的事情。

    李知誥、韓謙皆是奉太后手詔調兵遣將,太后還朝已成定局,但大楚此時所面臨的情形,跟歷朝歷代的舊事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陛下雖然急躁了一些,猜忌臣下不能盡信之,江淮形勢之所以驟變,這可以說是極關鍵的一個原因,而不能將罪責都推到李普的頭上,但楊元溥總體上說卻不能說是昏庸暴虐之君。

    楊元溥從出宮就府到登基繼位以來,所行所爲都可圈可點,甚至還能算得上有爲之君,在大楚軍民之間的聲望也並不低。

    更關鍵的一點,陛下作爲太后與先帝唯一的子嗣,宗室之中沒有替代者,也壓根沒有誰會想過行廢立之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