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回檔一九七八 >第453章 石出
    到了10年後,可能很少有人提能源末日危機,因爲除了高污染的火力發電外,光伏產業、風力發電技術成熟,以及世界各國的一些水力發電,其中代表作就是中國的三峽工程。核能產業技術也漸漸走向成熟,並且人類開始研究其他的一些能源,以及巖頁油,可燃冰。即便是石油本身,世界各國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大油田,有的油田“莫名奇妙般地起死回生”。

    但在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初,可能有些人在操弄着輿論,於是整個世界都在叫囂着能源末日危機,比如今年,歐佩克組織各國中,說印尼的石油只能開採二十年,阿爾及尼亞與利比亞只能開採四十到六十年,沙特、伊朗、伊拉克與科威特這些石油大戶頂多開採一百年,至於一百年後,人類只能乖乖回到石器時代。

    爲什麼中國在這種情況下,還將石油大量賣給日本人呢?

    用李默的話來說,這叫爺賣崽田不心痛。

    或者叫爲了支援友邦,受點損失無所謂,中國又不是第一次幹這種傻逼事兒,前事不忘,後面接着來!

    用官方的話來說,這叫石油換技術,換寶鋼技術。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七十年代初,每桶油價只有一點八美元,後來受第四次中東戰爭,以及伊朗伊斯蘭革命影響,導致80年每桶石油暴漲到了34美元,81年一度暴漲到39美元。若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這個油價最少相當於15年的250美元。貧油的日本找到中國來,提出石油換技術。中國向日本提供價值一百億美元的石油與煤炭,日本人向中國提供價值一百億美元的冶煉設備和技術。

    一期工程結束後,中國發現日本人提供的都是舊的設備與落後的技術……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一期工程竣工後,結果發現日本的技術設備是冶煉巴西富礦的,寶鋼想要開工,還要必須進口巴西的富鐵礦。此外,油價漸漸下跌,日本人對中國不依賴了。這兩種結果,就是導致八十年代寶貴的外匯多被寶鋼佔用,用來購買日本陳舊的設備,或巴西鐵礦石了,整個八十年代的中國都嚴重缺乏外匯,這才產生了所謂的外匯券。

    後來晚省人譏諷晚省官員,犧牲整個晚省資源來成全一個大淝城,八十年代,等於犧牲了整個中國資源,來成全一個大魔都……然後到了二期工程,不能再上當了,中國政府撕毀了合同,不是撕毀就撕毀的,撕毀的結果中國就得必須賠償給日本人鉅額賠款。也就是說除了寶鋼一期建設和引進技術費用85億美圓以外,還額外賠償了日本很多錢。

    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先扶持局部地區發展起來,也無可非議,關鍵這個傻逼的石油交易還繼續存在着,那怕到了01—03年,中國開始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還陸續向日本人每年提供三百萬到四百萬噸石油。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想要別人愛你,你必須愛別人,想要別人尊重你,你必須尊重別人。不過也可以這樣詮釋,想要別人尊重你,你也必須尊重自己,自己都自甘下賤了,別人如何瞧得起你?

    中國一些領導的奇葩作爲,與國家油價無關。

    八十年代後,國際原油價格每桶在十幾美元到二十幾美元之間徘徊。

    但各個科學家論證,全球石油頂多只有開採一百年,於是歐佩克十三國(後來加蓬與印尼退出,安哥拉加入,變成了十二國)內部產生了分歧。

    以伊朗與伊拉克爲首的,還有幾個石油儲量比較少的國家,兩伊是石油大國,可兩伊戰爭讓兩個國家經濟苦逼了,所以這些國家主張減產,擡高油價。

    以沙特與科威特爲首的一派則主張溫和油價,一桶原油十幾美元剛剛好,產油國能獲得很多利潤,畢竟這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十幾美元到二十幾美元的浮動能相當於15年的五十到九十美元了。同時這個油價也能讓西方國家接受,那麼在可替代能源出來之前,能將大多數石油出售獲利,從而實現經濟轉型,特別是沙特。若是油價過高,必然會導致全球經濟就像八十年代初幾年那樣進入衰退,反而對歐佩克各國不利。若是將來沒有可替代能源的出現,早晚大家一起完完,沒區別。

    兩伊戰爭時,科威特與沙特都向伊拉克提供了經濟援助,站在主要產油國的立場,蘇聯與美國也倒向了伊拉克,不過蘇聯與美國倒向伊拉克的同時,與中國一樣,也在向伊朗出售武器,大發軍火財,所以才引發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兩伊戰爭結束,油價下滑到每桶18美元,上個月中旬舉行了第27屆歐佩克部長級會議,當然,伊朗成了人人都不喜歡的孩子,這次會議與伊朗無關了。

    在這次會議上,伊拉克提出歐佩克組織降低石油產量,以便讓每桶石油上漲到25美元。沙特等國家沒有同意,更致命的是科威特反而提高了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他們之間的邊境爭執。

    薩達姆被科威特這個舉動弄急了,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欠下了700億美元的外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就達到了140億美元。對於一個人口只有三千來萬,並且因爲漫長戰爭極度貧困的國家來說,90年的700億美元的債務意味着什麼?

    這次歐佩克會議協商未果後,薩達姆直接派人找上了科威特,不僅是債務問題,有多條原因,伊拉克人一直認爲科威特屬於伊拉克的一部分,地理位置的問題,科威特的油田位置低,只要科威特不斷地抽取一些油田的石油,伊拉克哪邊的石油就會向科威特的油田流淌。而且這次科威特帶頭反對伊拉克的減產計劃,“不聽話”的增產,來威脅伊拉克。

    這種種,讓薩達姆終於忍不住,想對科威特動手。而且解決了科威特,伊拉克也解決了入海口的難題……

    薩克姆派使向科威特提出一些要求,遭到了拒絕,於是薩達姆中止了談判,召見了美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據美國人的說法薩達姆表態在再次談判之前,他不會向科威特動武,格拉斯皮則表示美國對伊拉克在伊科邊境上集中武裝力量表示關注。據伊拉克人的說法則是,格拉斯皮曾說,美國對阿拉伯內部爭執包括伊科邊境爭執,是持着中立立場。換句話說,你們打吧,與我們美國無關。

    那天李默的說法又是另外一個樣,他說美國必然會用一些似是非是的說法,讓薩達姆產生誤判,誘使薩達姆入侵科威特。

    這樣,美國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用兵中東。

    正好蘇聯越來越不行了,那麼從此以後,美國就會控制着這一能源的戰略要地,再加上強勢的美元,美國稱霸全球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