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回檔一九七八 >第521章 論商
    站在用工角度,李默今年也不能進入東德地區。

    站在資金角度,李默今年也不能進入東德地區,還是藉助香江股市大好的機會,多撈一點資金吧。

    接盤俠也不純粹是香江人,大半是外來的遊資與熱錢……美國經濟情況不大好,日本人在自救,歐洲經濟情況一般般,特別是明年索羅斯狙擊了英磅,讓大家覺得歐洲區也不太安全,於是熱錢一直涌到香江與東南亞。

    接着到了美國IT產業興起,各個熱錢漸漸撤資,前去美國,這也是亞洲金融危機的一條原因……居然都沒有什麼專家想到過,當然,李默也不會傻呼呼地改變這種大勢。

    李默便回去了,還有幾件事等着他處理呢。

    第一件事便是地皮。

    “小李,你囤積那麼多土地幹嗎?”鐵書記問。

    宜寶中國子公司CEO孫紅旗忽然向魔都提出一個要求,將宜寶中國子公司改名爲寶華電子有限公司,準備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因此向魔都購買三千公頃的地皮,成立一家大型工業園區。

    不能用平方公里,魔都能有幾個平方公里?

    也不能用畝,那太雷人,至於用平米,那更要不得了,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這種掩耳盜鈴式的換算方式,有什麼區別?

    都會算啊。

    不用筆頭的,前面孫紅旗報出面積,後面相關的領導就在心裏面算出是多少畝,多少平米,多少平方公里,然後一個個呆若木雞。

    “鐵書記,是這樣的……”李默對鐵書記的人格無疑是相信的,他將宜華未來具體的規劃說了一遍。

    鐵書記滋滋倒吸了一口冷氣。

    “你說的這些新產品,都是領先世界科技術的產品?”

    “不全部是,但有幾款產品是絕對領先世界的,有的快研發成功了,即便這個面積,未來它們還會在其他地區建設分廠,所以我拼命地賺錢,不然手中的資本真的不夠。”

    當然,鐵書記不可能問,爲什麼不將總部帶回魔都?

    總部雖在美國,利於出口,利出創匯。

    具體的生產放在國內,就業環節,與主要的稅收環節,也等於帶回國內了。治國有治國的謀略,發展企業有發展企業的謀略。

    李默又說:“鐵書記,你不來,我也要準備前去找各位市領導,談判地的事。寶華工業園區大規發展規劃就是這樣,因爲這次需要土地面積太大了,參與的資金數量也十分龐大,因此魔都除了像以前那樣,以地入股外,也可以置身事外,只售地,不入股。此外,除了這片土地外,我還想希望魔都出售一千公頃商業用地給我,我用來蓋員工小區。”

    “一千公頃?”

    “一千公頃雖不小,但還有各種基建,包括馬路與廣場、醫院、學校、派出所、農貿市場等,餘下的能抽出來當成員工房的面積實際也不多了,即便以小高層爲主,建築面積也不過一千幾百公頃,安排十幾萬戶員工,以宜集團幾家公司的發展速度與寶華的規劃,實際這個面積頂多五年時間,就可能不夠用了。”

    這筆錢,不用李默自己來付。

    由員工的首付,以及銀行的貸款來支付。

    李默也沒有指望用它來賺錢,起的只是一個轉手的功能,用來改善員工條件的。

    “小李,你知道一個普通縣城的城區面積能有多少嗎?”

    “若是寶華髮展起來,員工數量也遠遠超過了一個小縣城的城區人口,鐵書記,而且宜集團大力建設,對魔都經濟發展也有着推動作用。”

    “那有你說得如此輕巧,這麼大的面積,僅是人口安置,便是一個頭痛的難題。”

    李默手一攤,那意思分明是說,這是你們領導的責任了,與我有什麼關係。

    “小李,你對商人與企業家是怎麼看的?”

    李默愣了一下神。

    論智慧,李默肯定不及鐵書記。

    但李默有着無人能及的先知先覺,這兩年多來,也與鐵書記做過幾次交流,應當這些交流對鐵書記還是有幫助作用的,魔都這段時間發展也應當比李默前世好得多。

    不過鐵書記爲什麼問這個問題?

    難道想讓自己對自己進行評價?

    李默沒有想明白鐵書記的用意,於是老實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任何羣體都有好人,有壞人,但確實商人與許多地主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着很不光彩的角度,如地主的各種不法兼併,明朝中葉,東南商人與倭寇、明末八大晉商與女真人的勾結,清朝與民國時,許多商人也在扮演着很不光彩的角色。因此在古代,士農工商,將商人排在最末等。但怎麼說呢……”

    李默沉吟許久。

    想要理清這個問題,得從清末說起。

    清末鴉片戰爭失敗,大清王朝風雨飄搖,有一些精英人士發起了洋務運動,重視科技作用與現代軍事。但在那個腐敗的政權下,註定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隨着甲午戰爭慘敗,洋務運動的果實化爲一旦。不過科技與現代軍事,確實是中國所需要的。

    還有百日維新,其宗旨便是發展工業和君王立憲,試圖從制度上讓中國

    強大起來。然而……一,當時當權的是慈禧,君主立憲動了慈禧最大的奶酪。二,他們不明白的是,即便君主立憲,不過恢復到了明朝的內閣制度,是一種僞君主立憲,於事無補。三,他們還忽視了一條,清朝是滿人統治國家,從建國時便一直防範着漢人。

    於是這次不顧實際情況,近乎於空談的變法迅速失敗。但制度改革也是中國所需要的,老子做皇帝,兒子還是做皇帝,孫子繼續做皇帝,加上集中制與權貴聯姻,權利越來越向少數人傾斜,財富也越來越向少數人傾斜,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好揭竿而起。至少這種世襲制度不能再沿用了。

    清朝滅亡了,民國也在搞改革,特別是民國初年,先是共和制度,結果因爲缺乏強力的領導,軍閥混戰,中國虛弱,日本侵華。但也是必須的,權利無外乎就是決策、審議、執行,外加一個監督,爲什麼歷朝歷代先盛後衰,主要是超級集權後,監督不夠嚴厲,雖然有一些監督官員,如御史,中國現在相關的監督部門更多了。但都是‘自己人’,監督同樣不徹底,只有進一步分權,互相監督纔是徹底的監督。

    但也不要仿效美國,中國儒家很早就提出中庸,不是讓人裝平庸,而是擇其最佳的平衡點,放在這裏,則是取其集權與分權之間的平衡點,再加上因時制宜的調劑就可以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