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人人都愛馬文才 >第134章 元魏貴族
    陳慶之說,“元魏的軍中勢力對蕭寶夤以南朝漢人的身份掌握南方大軍,早已不滿,沒少在背後給他使絆子。我在此地剛剛得到的暗報,浮山堰出事後,蕭寶夤枉顧上令,曾私自調動了大軍,被元魏派往南方鎮守的任城王元澄發覺,現在已經被奪了兵權。元澄是鮮卑老派貴族,本身是大元帥,又是皇室宗親,他壓着蕭寶夤一日,淮水以南就能享一日安寧,若蕭寶夤翻身,怕是北方大舉南征不遠了。”

    馬文才想過情況很壞,卻沒想過那麼壞。

    畢竟前世的時候,浮山堰雖然崩了,可北方也出了亂子,一直都沒有打下來,只不過那段時間人人自危,建康城裏許多人家都悄悄變賣淮水下游的資產,就是當心一旦魏國人打過來,那些地方改了姓,會白白損失了家產。

    因爲馬文才知道前世北方沒有南征,所以得到陳慶之的委託時倒沒擔心遇見兵禍的危險,壯着膽子就跟着來了。

    可聽陳慶之這位“未來軍神”的推測,原來梁國的國運,竟還是掌握在魏*中貴族的手裏。

    別人會以爲他是杞人憂天,他卻不會認爲陳慶之是多想。

    只是那位任城王現在是什麼心思,誰也料想不到,所以梁國前途如何,也無人就能肯定。

    故而陳慶之纔有如此多的擔憂,甚至不欲讓馬文才等人得罪姚華,反倒要刻意交好。

    誰知道這化名爲“姚華”的少年是誰?若是元魏的皇室貴族,又或者是什麼要緊之人,要在梁國遭遇了不測,又或者對梁國生出仇恨之心,誰知道得罪了小的會不會就結仇了老的,最後煽風點火,在魏國掀動了南征的氣氛?

    歷史有時候就是因爲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的,誰也不敢去賭。

    “我會私下和你商議這事,並不僅僅是因爲我倚重你。姚華會有在梁國奔波,說起來是和你有牽扯的緣故。我不知道他南下是爲了什麼,但他隱姓埋名,必定是在北面惹上了麻煩,不願以明面上的身份引起兩國的糾紛。從他依舊能在南方得到薦書和照顧,大概也能看出他或他的家族在北面是個很有人望的人,即便他犯了事,連南投的故國將領依然冒着株連家族的危險幫他,這樣的人,一旦結交,對你,對梁國的未來,都有莫大的好處。”

    陳慶之語重心長。

    “我不是要你曲意逢迎,你們若能真的成爲摯友,有對南地這樣的情誼在,他日北方若真的有意南征,說不得那一兩句反對之聲,就能湮滅掉一場兵禍。即便不是有這樣曲折的原因,結交這樣一位性格正直、武力出衆的鮮卑豪傑,也並不是什麼讓人爲難的事。連我和他相處一陣子都要被他的性格所折服,更別說你們這樣風華正茂的少年。”

    馬文才聽出了陳慶之的言下之意,大約是要讓他們和姚華多多相處,好早日發展出莫逆的交情,這樣也許他日北方大軍真要南征,也許顧及着這些情誼,能夠透露出一點消息出來,也能讓他們好多有點準備。

    說起來倒是有些無恥,姚華如何都是他們的猜測,即便錯了,也不過就是費了些心思,可要猜對了,就是大大的有益。

    姚華心思並不算曲折,有心算無心之下,他們連“友情”都算計進去了,卻還要裝作並非刻意,這樣卑鄙的事情,若是換了其他性子耿直的人聽到了,必定要狠狠地痛斥一番。

    可陳慶之知道馬文才懂,也知道馬文才明白他的“不得已”。兩國相交,有時候便是兩國之人的相交,哪裏有那麼多“真情實意”,即便是有,也有許多的前提,就如同大家族的聯姻,說起來是門當戶對,其後都有無數的政治考量。

    可這些考量有時候卻不影響夫妻間的感情,概因世道艱難,人人都要如此算計。

    身處如此家庭,對各自身上代表的東西也都洞悉,早已經看開或學會順勢而爲了。

    馬文才畢竟還不是什麼老謀深算的政客,甚至連陳慶之這樣的洞悉力都沒有,但他能從陳慶之“刻意算計”的無奈之言裏,聽出對國家和百姓的深深擔憂,以及對和平和梁國未來的無盡迷茫。

    此時哪怕有一絲一毫的和平可能,陳慶之都是要緊緊抓住每一分籌碼的。

    所以馬文才聽完了陳慶之的“肺腑之言”後,既沒有大聲痛斥,也沒有立刻答應,只是沉默不語。

    說實話,他有點怵姚華,也從沒有跟這樣的人好好相處過,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得到對方的信任和友情。

    要姚華跟傅岐一樣是一根筋就好了,可明顯他也不是什麼能糊弄的傢伙,只不過平日裏懶得多想。

    這樣的人最可怕,能夠以一人之力擺平一地水賊的傢伙,豈是隻憑武勇能夠做到的?要算計這樣的人,說不得沒算計成,自己命先沒了。

    陳慶之也知道馬文才也許不能馬上答應,對他的沉默也有了心理預期,見他面色慎重一言不發,只能望着馬文才長長地嘆了口氣。

    “文才,覆巢之下無完卵,你先好好想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