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南明大丈夫 >第927章突襲蒲津上
    甘肅之地貧瘠,加上清軍不攻大城,獲得的補給自然有限。

    八萬清軍在雍涼之地肆掠近一個月,斬獲不多,人喫馬嚼之下,糧食很快就消耗了大半。

    這時擺在清軍面前的道路也有三條,一是見好就收,先退回草原,二是拔一座大城,獲得補給,三是儘快突入關中平原,那裏沃野千里,人口衆多,殺進去不僅斬獲豐厚,還能擴大此次入寇的戰果,重創西魏的士氣。

    甘肅鞏昌府會寧縣。

    鰲拜與索尼在蘭州府會師後,大軍向西南轉進,進入鞏昌府,打下了只有三百守軍和一千青壯的守衛的會寧縣,大軍暫時駐紮於此。

    在小城的四周,已經被清軍的連營包圍,入目望去,俱是一片白色的軍帳,難以計數。

    這時一隊隊馬匹上掛着人頭,押着一串串婦女回營的韃子騎兵,進入營地。

    在營地四周丟棄了不少白花花,而扭曲的婦人屍體,軍帳中不時有,女人的慘叫聲和求饒聲,伴隨着淫笑聲傳出。

    在城中縣府大堂內,架起了火爐,烤着肥羊,清軍將領齊聚一堂,商議着軍情。

    大堂外一名被打斷雙腿的魏軍訓導,被清軍按在地上,黃甲的韃子兵正用力揪住他的頭髮,頭髮連着頭皮,一起被扯下來,鮮血淋漓,疼得訓導發出聲聲慘叫。

    清軍臨城,知縣跑了,訓導官組織守城,城破被清軍抓住,鰲拜讓他下跪投降,訓導官不屈,惹怒了鰲拜,鰲拜便讓人將他的腿打斷,再拔光他的頭髮,看蠻子到底有多硬氣。

    堂外慘叫聲一陣陣的傳入大堂內,裏面光着發青的頭皮,腦袋後晃動着小辮兒的韃子將領,卻喫着流油的肥羊,歡聲笑語。

    坐在大堂之上的鰲拜,露着光頂,身穿鐵甲,臉上滿是粗魯野蠻的氣息,他一臉驕橫的咀嚼着羊肉,對衆人冷笑道:“在朝中時,常聽說高蠻子的兵馬,精銳善戰,我看他們這麼說,純粹是掩飾他們的無能。這次莊王爺和肅王爺一出手,高蠻子還不是顧此失彼,被我們耍得團團轉。”

    “就是,要不是多鐸被高蠻子抓住,我看王爺他們也該打進陝北了”下面的人笑道。

    在場的大多是豪格一派,受過皇太極恩惠過的兩黃旗、兩藍旗的將領,對於多爾袞一派早就十分不滿。

    清軍初入關中,剿滅李自成,橫掃北方時,多爾袞如日中天,他們只能蟄伏,但近兩年來,多爾袞的策略頻頻出錯,威望大損,他們的不滿便直接表現出來。

    鰲拜冷笑一聲,“打進關中,是遲早的事情。這一次,本將就要讓兩白旗的廢物們看一看,我們的厲害”

    “對,打進關中,看攝政王怎麼說”下面的將領一片附和。

    索尼道:“護軍已經有打進關中的策略呢”

    鰲拜外表粗狂野蠻,像是個沒開化的野蠻人,讓人與他站在一起,心中都會生出一股恐懼,但是他內心其實很細膩。

    這時他掃視衆人,“這是自然,你們都近前來,本將有話要說。”

    ~~~~~~

    先秦之時,秦國爲四塞險固之地,所謂四塞,乃: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關之內稱“關中之地“。四關鞏固,則秦旺;四關失,則秦滅。

    秦爲何則四地建關,就是因爲只要控制這四地後,從別的方向便很難打進來。

    要麼繞道太遠,要麼就道路難行,總之要殺入關中,最好走的道路,就是破掉其中一關。

    隴山山脈橫亙於關中西北,爲關中西北屏障,蕭關就在隴山山口的河谷低地,扼住從隴西通往關中的要道。

    爲了防備雍涼劫掠的韃子竄入關中,魏軍在此駐軍一萬,由大將郝搖旗統領。

    五月二十六日,大晴天,關城上的魏軍士卒,正忙碌的搬運箭矢、擂木、石塊、火油等物。

    城牆上紅夷大炮,大將軍炮等火器一字排開,手持長矛的士卒站在火器旁邊,遠眺着關外。

    忽然,山谷中一陣轟鳴聲傳來,正搬運物資的士卒,不禁紛紛站起身來,扭頭西望,感受到大地輕微震動,山谷中黃塵漫天。

    城上一名掌旅臉上一驚,看見快速向關牆移動的滾滾黃塵,頓時一聲大喊,“有敵情”

    一陣警鐘敲響,大批穿着盔甲的魏軍士卒,跑步登上城牆,郝搖旗也來到牆邊,遠眺關外,問身邊一名將領道:“什麼情況來了多少韃子”

    將領拉長着臉,搖搖頭,“將軍,谷地蜿蜒,無法看見後面,但瞧着聲勢,至少數萬”

    郝搖旗一拳捶在牆垛少,“好,最好全來”說完他一扭頭,喝令道:“快馬飛報王京,韃兵來攻蕭關”

    ~~~~~~

    陝西與山西之間,有黃河爲界,黃河繞開黃土高原後,撞上呂梁山,被山脈逼得向南改道。

    黃河從北向南疾衝,水流湍急,造成陝西與山西之間,絕大多數河段,都無法渡河,再加上有呂梁山阻隔,陝西和山西雖然一河相鄰,但是來往卻並不方便。

    兩地之間,唯一便利的通道,就是位於南部的蒲津渡。

    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也便於陝西和山西的聯繫,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在蒲津渡搭建了浮橋,到唐朝開元年間,李隆基爲了進一步增強兩地間的聯繫,令兵部對蒲津浮橋進行了翻修,以沉重的鐵牛、鐵柱深埋兩岸,又以鐵索作纜,上覆巨木,建起永久性的固定浮橋。

    這座浮橋在此後數百年間,數次遭受破壞,又數次被官府修復,如今依然健在。

    而清軍和西魏出於對日後的考慮,都沒有毀壞蒲津浮橋,使得浮橋依然連接兩岸,而防止遭受對方的突襲,魏軍和清軍在蒲津渡兩邊,都各自駐紮着重兵。

    清軍一邊,主要是防守浮橋東面的蒲津關和蒲州府,魏軍則防守東面的同州府,還有橋頭堡。

    蒲津關位居潼關背後,被人稱爲“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

    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殺入關中,也主要是由於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

    眼下,蒲津渡成爲魏清兩軍必爭之地,魏軍掌握浮橋,則將清軍堵在山西,並能威脅太原。清軍掌握此地,退可保山西,進可入關中。

    有鑑於此,多爾袞派完滿將喀喀木坐鎮蒲州府,駐兵一萬人,防備魏軍奪取蒲州,並交代他務必要守住蒲津關,保證山西一地的安全,併爲清軍攻打關中做好準備。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