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詭三國 >第2047章金銀之論,粗淺經濟
    長安。

    華夏自從進入了農耕道路之後,基本上來說就是以糧食爲重了,民衆對於糧食的執念,往往都是超越了其他的東西,故而纔有『民以食爲天』的說法,其中固然也有一部分是統治階級的有意宣揚,但另外一方面也同樣的表現出在生產力低下的時候,民衆對於食物的渴求。

    而這樣的渴求,往往又會被統治階級所利用起來,就比如說重農抑商。

    因此當鄭玄開始嘗試着表示對商業進行諫言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忍不住了……

    然後引發正式的爭論,就是斐潛聚集了衆人,商議關於西域開發的時候。

    對於華夏而言,西域一直以來基本上都是接受着華夏王朝的管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漢武經營西域以來,這種管轄,並非是簡單的羈縻而已,漢代即設西域都護、西域長史、戊己校尉等,後來的唐朝,也設立了安西都護、北庭都護等,都有命官、駐軍,以監護南北兩道。即便中原大亂之際,西域亦往往仍舊受到中原王朝所遣官員、兵士的守衛,以防來自於北方或西北方的遊牧各國趁虛而入。

    西域整體脫離了華夏中原管控的年代,大體上也就是慫宋時期,但是如果說契丹和遼國也算是華夏民族大融合的一部分,那麼就可以說西域基本上沒有脫離過華夏了。

    西域偏遠,地廣人稀,有限的土地並不能支撐農耕大規模展開,所以對於重視糧食產出的古代華夏而言,這一塊區域往往就像是雞肋一般,不算是多麼的重視。

    而當下驃騎將軍斐潛在西域重新設立了西域都護,但是如果僅是靠西域自己生產的土地產出,是難以維護兵馬開支的,尤其是呂布所統領的那種精銳騎兵的開支,所以必然需要動用到商業貿易。

    事實歷史上多數時候,維護西域的主要方式,也是通過商貿。

    『自前漢初開西域,有「三十六國」之稱,其後迭有增減,於今蔥嶺以東,南北兩道並有六大國……』

    作爲斐潛之下的首席軍事顧問,龐統指點着西域地圖侃侃而談。

    『西域南道六國,由東向西爲鄯善、且末、精絕、扜彌、于闐和莎車;北道六國,由東向西則是高昌、車師、焉耆、龜茲、烏孫和疏勒;其餘小國數十,則不必備數了……』

    『如今西域南道,基本平定,北道之中,唯有烏孫,若即若離,仗其地幅遼闊,兵甲衆多,收攏敵叛,拒不來降……』

    其實烏孫受到漢代影響一直很大,或許因爲多次和親的關係,其風俗、文化、官制等都受中國影響很深。

    龐統講得神采飛揚,衆人也是不由得身體前傾,豎起耳朵來生怕是漏了些什麼,畢竟這些信息對於絕大多數的士族子弟來說都是很新鮮的,尤其是當龐統講到了西域各國的地理位置,人口特產,以及兵卒數量等等的時候,衆人便不禁偷偷瞄了瞄斐潛,這不知不覺之中,驃騎將軍就已經將西域摸得如此通透,莫不是要準備進攻烏孫,徹底歸攏西域?

    但是這西域地理,多爲荒漠,數百里不見人煙是常有的事情,若是大軍進攻,物資轉運都是困難,當年李廣利爲了大宛馬,發屬國兵六千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來回二歲有餘,其卒十不存一……

    這樣的征討,顯然不划算罷?

    衆人相互交換着眼色。

    龐統將情況介紹完畢,然後轉頭向斐潛行禮,歸座。

    斐潛轉頭看了看荀攸。

    荀攸拱手,站起身來,然後示意堂外的護衛將一些漆盤端了上來。『此等金銀幣,皆爲西域各國所用,多無孔,多以花鳥紋飾,夾雜其主頭像,各位不妨觀之……』

    其實西域金銀幣,對於關中各族都不是很陌生,有的甚至家中都有一些,不過既然荀攸這麼說了,衆人也就紛紛取而觀之。

    『華夏之地,銅多銀少,之前於呂梁開銅,陰山掘金,雖有裨益,然尤不足,如今以絲絹易金銀,或可補華夏之缺也。此等金銀,西域甚多,其各國貴人,以爲首飾、器皿,損耗其值而不得用……』

    華夏春秋戰國以來,就以銅爲錢,金幣、銀幣不是沒有,但大多數跟後世紀念幣似的,並不能直接在市面上流通。這主要是因爲金價昂貴,小老百姓用不起,而銀產量低,所以價值也虛高,同樣難用。

    就此經過千年積累,逐漸形成習慣,哪怕後來到了明朝,來自東瀛和新大陸的銀貨大量流入,甚至於朝堂都已經是全數以銀兩來徵收賦稅了,但也沒想着要鑄銀幣,都是先鑄成錠,然後剪碎了用,極其的不方便。

    斐潛改用金銀銅三級金屬貨幣之後,隨着地盤的擴大,銅相對來說產量還算是可以,畢竟一南一北都有銅礦,另外儲備量也不低。

    至於金麼,有陰山之北的金礦,還有南中永昌金礦,雖說轉運難度不小,依舊不免有些缺乏,但是並不算是多麼短缺,唯獨只有銀,一直以來都比較緊缺,以至於市面上的徵西銀幣的價值,已經虛浮了許多。

    銀礦麼,因爲朱提山之處的銀礦是伴生礦,而冶煉的技術受到了科技限制,所以產量很小,而其餘的什麼銀礦的具體位置麼,斐潛之前只是公司職員,哪裏會關心那個?如何能記得住?所以現在這個階段,斐潛只能派遣人員不斷探查而已,還遠遠沒有辦法做到大規模開採的程度。

    即便是斐潛知道雲南嶺南一帶是有金銀的,找到了礦點,要開山劈嶺的進去,還要組織大規模的人力持續挖掘提煉,難度其實也不小,所以直接搞西域,難道說不香麼?

    若是對於經濟不敏感的,或許並不覺得這是一個什麼太大的問題,甚至會不以爲然,但是斐潛當然不可能無視這個問題,所以對於西域的金銀開發,就必須提到議程上來了,否則很有可能導致金銀幣供應不上,最終華夏又不得不退回銅本位的貨幣體系上。

    荀攸繼續說道:『如今當勵商賈,流通東西,一來可富西域、涼州之貧瘠,二來可多納金銀,填補華夏之空缺……今有商會,以定規則,通達西域之商戶,多攜金銀歸華夏……』

    荀攸說道此處之時,便有下首一人高聲說道:『令君此言,在下以爲不妥!』

    荀攸的意思就是減少西域各種物品的輸入,擴大金銀的攜帶量,畢竟一個商隊往來,運載量都不是無限的,所以多騰出一些空間來運輸金銀,相對來說也是商賈所樂意的,畢竟比起運輸體積大價值低的商品,還不如運輸金銀這種體積小价值高的來的划算……

    只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那麼剩下的事情自然就等着商戶自己去做了,而一旦和西域大規模通商之後,使得從西域到長安的金銀銅三級貨幣體系逐漸穩定和常態化下來,那麼自然就可以漸漸輻射到了其他區域,然後華夏整體貴重金屬貨幣體系,大體上也就算是奠基完成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