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詭三國 >第3016章教學教化教西域
    『古聖賢之治於民,民之道也。如大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馬,馬之道也。后稷之耕作,地之道也。其莫不有道焉,今西域之道,又於何處?』

    斐潛環視一週,沉聲說道,『便在禮俗二字。』

    禮俗,禮教。

    喫人的禮教。

    這幾乎是所有後世華夏人的一個共識,可是又有多少人會認真去搞明白究竟是怎麼喫的,亦或只是人云亦云,反正有人這麼說了,便是跟着說就是。

    禮教確實是喫人的,可是爲什麼能喫那麼多年,不是應該更去探尋思考麼?就像是誰都不喜歡被剝削,都在批判資本家,但是究竟是在真的批判資本家的本質,還是在怨恨自己不是資本家?

    斐潛在西域,要推行教化。

    要教化當然不可能是斐潛一個人跑斷腿,也是要其他的人幫他去達成目標的,而這一批最新抵達了西域的文吏,無疑就是斐潛當下最好的,也是僅有的工具。

    禮教,也是工具,就像是一把刀,可以用來壓制於內的百姓,也同樣可以刀口一轉,變成對外的精神枷鎖。

    周公制禮和作樂,是建立古代華夏人文精神的重要開端,本意是好的。這就像是孔子老子,亦或是佛陀什麼的一樣,最開始的道義教義,都是向上和向善的。後來周公的禮樂,經過了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發揮,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僅僅是包括了政治制度,而且也包括了道德標準和行爲準則。

    在華夏封建王朝時期,爲什麼最終是儒教勝出,擊敗了猖狂一時的佛教,也壓制了有龍虎丹等手段的道教?

    斐潛在和文吏講述西域教化重點的時候,也同樣提出了其中的祕訣之處,就是『因俗制禮』。即儘可能利用西域現有風俗的形式和內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屬於華夏的東西,如此方可使西域之民喜聞樂見,被其所化。

    『故爲官一處,當辨五地之物生……』斐潛緩緩的說道,『然五地之物絕非磐石,百年而不化,其地之民亦非銅鐵,經歲而不變。如西域之地,有山林,有丘陵,亦有川澤,有原隰,何有一法可勝萬法,一勞可永逸之道乎!自當因地因時因人因俗而變之,方可以本俗六安萬民。』

    禮教就是如此,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華夏在州、郡、鄉、族、閭等設置教育機構,把儒家的理想和倫理道德化解在各種禮儀之中,如冠禮、婚禮、相見禮、飲酒禮、射禮等等,使人們在喜聞樂見的儀式中,接受禮的薰陶。

    就拿冠禮來說,一些後世只是覺得好玩,穿了一些漢服然後模仿着做出冠禮的儀式,卻沒有真正觸及冠禮的精髓……

    冠禮就真的只是戴個帽子?

    古代冠禮,其實代表了『成人』,而成人之後很自然的就有了自己的家。冠禮就意味着獨立分家,或是在某種形式上的獨立經濟權,這纔是冠禮背後的實際體現。之前還可以依附在父母之下,但是冠禮之後就必須各自爐竈了,是需要自己開始賺錢養家!

    這和隨便參加個儀式戴個帽子,然後回頭還伸手向父母要錢耍朋友的概念完全不同……

    『華夏之地古有卯祭,今西域之處亦有活祀,皆不爲善法。』斐潛緩緩的說道,『禮有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令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當有禮,以別於禽獸。』

    『西域之人,與華夏之人,言行有異,不得溝通,然有一事,無需言語便可明達……』斐潛笑着說道,『可知此爲何事?』

    一干衆人思索起來,而在一旁的薛平似乎是想到了一些什麼,但是並沒有太多的勇氣直接說出來,直至斐潛公佈了答案。

    『性也。』斐潛緩緩的說道,『喜怒哀樂貪懶饞,皆爲性也,與漢地之人相同無二。此等人性,生來有之,喜怒之情,以性爲棲。無有外物之時,所藏不露,然感於外,情則顯之。故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心爲萬慮之總,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心之所之,情之所之,性之所之。』

    『心無定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定。』斐潛沉聲說道,『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喜怒之情,或尚不足,或嫌過度,可齊之以禮,可復之於正也。西域之地,當以何物爲作,何悅而行,何習而定,何以補不足,何以除過度,皆當論之……此便是三問。』

    第一問大方向,第二問具體措施,第三問就有些類似於過程管理了。

    三問下來,衆人皆凜然,然後覺得頭皮發麻,腦袋發木。

    斐潛顯然也沒有要然這些人現場做出策論的意思,而是然這些人帶着問題回去,待三天之後再行上課。

    西域是一個非常大的試驗田,而這些人就像是一枚枚的種子,究竟會開出什麼樣子的花來,斐潛只能去希望,去引導,而無法去決定,去替代。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內容極爲豐富。《周禮》六官的分工大致爲: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獻中實屬罕見。

    很難想象出來,在那麼早的時候,周公就已經構建出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官圖,然後提供給後人按圖索驥。

    斐潛剛剛到了漢代的時候,也沒覺得《周禮》這本書有什麼了不起,但是當他真的去細讀的時候才發現,其實《周禮》之中所記載的禮的體系已經是非常系統了,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等的具體規制,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

    因爲種種的原因,《周禮》面世之初,不知什麼原因,連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沒見到就被藏入祕府,從此無人知曉。直到漢成帝時,劉向、歆父子校理祕府所藏的文獻,才重又發現此書,並加以著錄……

    所以,斐潛不無惡意的揣測……

    算了,要不然又有人會唧唧歪歪表示不喜歡陰謀論了。

    該補課還是要補課的。

    即便是不管此書其後的故事究竟如何,僅僅是單獨論及《周禮》的內容,就足夠顯現出禮制的重要性。如果說禮法是禮的外殼,那麼禮義就是禮的內核。禮法的制訂,是以人文精神作爲依據的,由形式到精神,由表及裏,這就是禮法最重要的作用。如果徒具儀式,而沒有合理的思想內涵作爲依託,禮就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