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詭三國 >第3049章上馬蕩寇,下馬治民
    『西域之所長,同於北戎也。』斐潛沒有讓張遼太過爲難的意思,伸出手指了指遠處的戰馬羣,『胡戎之善戰,乃善御馬也。若胡戎無馬,則無可懼之。』

    『馬……』張遼回過頭,也望向那些戰馬。

    斐潛如今在隴右陰山有兩個龐大的牧場,由姜氏蒙氏,以及西羌南匈奴人組成的專業養馬機構專職飼養戰馬,經過數年的繁殖和培育,現在戰馬的數量已經接近了八萬匹。

    那麼是不是意味着八萬匹馬都能派上戰場?

    很顯然,不可以。

    斷子絕孫的戰爭模式,並不是斐潛所喜歡的。

    合理的使用,計劃的發展,纔是一個國家,一個秩序,一個文明的體現。

    斐潛這一趟雖說讓鄯善簽下了城下之約,但是錢財卻沒有帶多少回來,而等到長安獲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個時間的滯後性,對於一般的家庭部落來說,是無法支撐的,只有龐大的組織機構,有一定的積蓄和積累,纔有辦法採用這種模式。

    就像是養馬。

    沒有馬,想要爭霸大陸,無疑是一個笑話。

    如果斐潛全力動員,那麼近十萬的騎兵就將成爲所有敵對勢力的噩夢,但是同樣的,這種全力發動的戰爭規模,也會使得斐潛後續無力……

    全力發動的CD時間太長了。

    如果僅僅只是動用十分之一,或是二十分之一的力量,那麼藍條就會很快恢復。

    這很好理解。

    而且斐潛也確實是就這麼做的。

    這其實不是漢人的戰鬥模式,而是胡人的……

    如果戰國時期的趙國胡服騎射是第一次騎兵戰鬥模式的改革,那麼斐潛現在想要和張遼溝通,並且要讓張遼在下一個階段施行的戰鬥模式,勉強可以說是第二次的騎兵戰鬥模式的改革。

    華夏,本就應該有采天下所長的氣魄。

    胡服騎射,使得戰國的戰爭從戰車,變成了戰馬,讓戰車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斐潛想要進行的第二次戰馬改革,則是想要讓整個的華夏戰爭模式從內陸轉向大陸!

    想要進行戰馬戰術改革,就自然先要從馬政開始。

    斐潛的目光,落在這些戰馬的身上。

    戰馬除了跟着值守的兵卒遊弋在外的,基本上都被卸下了馬嚼頭和馬鞍,然後趕到了一處水比較淺的地方,讓這些馬匹自己活動。因爲斐潛之下的這些戰馬,已經都習慣在一起行動了,因此即便是散開了繮繩,這些戰馬依舊不會遠離,也不會害怕人類,甚至還會搖頭晃腦的跑到騎兵身邊討要喫食。

    『西周司馬,乃天子五官之一。秦之興始,亦爲天子所牧。』斐潛緩緩的說道,『春秋之時,車戰盛行,左驂右騑,駟馬載馳,奔於阡陌之間……千乘之國,車馬自是爲重。戰國紛亂,胡服騎射,單騎走馬,馬政越發重要……』

    『漢之馬政,以太僕主之,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於北西。有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斐潛看着張遼說道,『馬政興,則漢興,然光武之後,馬政衰敗,邊地亦衰,此等之事,君不知乎?臣不知乎?民不知乎?』

    戰馬是一種戰略資源,爲了豐富這種戰略資源,漢朝政府開始了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馬政。除了政府設立專門的馬政管理機構太僕寺,而且漢朝還鼓勵民間養馬,用高價錢收購民間的優質馬匹。有了豐富的羣衆基礎,纔有後來百多年漢匈戰爭,漢騎兵有源源不斷的戰馬供應。

    火炮可以成爲局部戰爭的震懾力量,但並不能成爲全局戰爭的主要力量。

    以當下的生產技術和物資條件,騎兵無疑是內陸戰爭的王者,這寶座將一直延續到內燃機出現之後,騎兵纔會被從王座上趕下來,漸漸地退出歷史的舞臺。

    華夏騎兵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對手,而是自己。

    張遼也隨着斐潛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戰馬,『主公之意,乃人政惡於馬政?』

    這並不是什麼特別難懂的問題。

    人制定的政策,必然也毀於人。但重點並不是知道這是問題,而是要去解決這個問題。

    『孝武有馬,光武無馬。』斐潛笑道,『漢與匈奴相爭,各有損傷……漢迫匈奴倉皇逃北海,然亦損兵數萬,亡馬十萬匹……漢馬爲之而匱乏,至孝武晚年,進軍西域,多以步卒而進……非不願不知騎兵之所用,乃無馬也。』

    『初,孝武之馬,類匈奴也,以民養之,擇其優而採買之……』斐潛看着那些馬匹,然後露出了一些意味深長的笑容,『後豪強見其利,便揚民養之所害,使孝武改民養爲豪強所養……』

    張遼有些恍然,又有些疑惑。

    民間散養的馬匹是不是有問題?

    肯定是有問題的。

    參差不齊。

    在後世倭子國內,最初的時候是強調每天一杯奶,強壯長高個,但是有豪強盯上了這個生意,便是宣稱民間散養的牛奶不合標準,不衛生,不能強壯長高個,並且真的還抓了不少不合格的樣品遞送上去,旋即就開始禁止散養,改爲大戶養牛。

    民間散養的奶牛是不是有問題。

    有。

    大戶養牛就沒有問題了?

    還『真』沒有!

    原本散戶飼養的問題,在豪強大戶接手之後,不僅是可以有科學有依據的添加各種『有益』飼料補充成分,並且還可以在成品奶裏面添加各種『合格』的食品添加劑,順帶還能修改原本牛奶命名規則,混淆原本鮮牛奶定義,使得蛋白質不足的牛奶也能夠順利上市銷售。

    這就和漢代養馬的馬政實際上是一樣的過程。

    因爲民間散養的馬匹有一些問題,豪強舉報且擴大了這些問題,但是豪強搞出這個問題的本身,並不是爲了解決這些問題,而是爲了從百姓手中攝取這一部分的利益。地方豪強不是傻子,馬匹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他們知道國家需要,又怎麼可能願意低價銷售?

    馬匹的價格越來越高,而馬匹的質量卻可以通過各種手段,越來越差……

    那麼將戰馬的飼養全數都收歸國有,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豪強的弊病呢?

    李世民就是這麼想的,他也就是這麼做了。

    唐代馬政汲取了漢馬政的經驗教訓,就改豪強養馬變成了國有馬場。

    不僅是李世民,隨後幾個朝代的帝王都意識到了戰馬的重要性,於是乎都基本上是以國有養馬爲主了……

    唐代李氏在河隴地區,大規模的飼養戰馬,數量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七十萬匹。但就是因爲唐代太看重戰馬了,以至於唐代對民間養馬採取打壓和抑制政策,社會的養馬之風不復漢代舊觀,而全國營的企業麼,其弊端也自然很明顯,沒有任何想要進化的慾望,也更談不上馬種的培育改良。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