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大明之漢骨永存 >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義名分
    等到李起來到衆人跟前,李起翻身下馬,然後便是對顧炎武,謝升,吳天明等一衆前來迎接的部屬,一致勉勵,</p>

    這些自是不必多說。</a>

    勉勵過後,李起便是自然而然的走到了百姓當中,和他們打成一片。</p>

    看到這個老人家年紀大了,就問兩句,您老今年高壽啊,家裏有什麼人,兒孫聽不聽話。</p>

    看到那個小鬼年紀小,就把他抱到懷裏,掂量了一下,哄一鬨,給他兩個糖喫。</p>

    看到那個大哥身體壯實,拍拍他的肩膀,讚揚兩句,說些以後有機會可以爲國效力之類的話。</p>

    李起這般親近的態度,自然也是引來老百姓的一陣叫好,熱烈歡呼。</p>

    你可不要小看了李起這些比較平常和細微的動作,這做下來取得的效果,便是人常說的凝聚力啊。</p>

    只要李起做出這樣一番姿態,老百姓便會爲李起感到敬服,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是十足,對李起自然也就更加擁戴了。</p>

    可以保證,即便是再過幾十年後,當這些人還提起今天的時候,一定也會激動無比。</p>

    在這一天,被李起拍過肩膀的青壯,抱過的小孩,問過年歲的老人,就這一天的經歷,便足夠讓他們吹噓一輩子。網</a>

    這真不是開玩笑的,上位者收買人心其實很簡單,很多時候都不用去付出什麼實際的東西,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別人的擁護。</p>

    當然,李起這樣做,其實並不全是爲了收買人心,不是出於這樣的功利目的,而是發自內心的,</p>

    畢竟百姓對李起釋放了足夠的熱情,對李起的到來,也是歡呼雀躍</p>

    這般的真誠,李起自然也是心下感動,這纔是下意識的和百姓們親近。</p>

    不過李起也不敢在這裏待太久,畢竟這時候時間分外寶貴,須知那潞王朱常淓登基稱帝,這時間留給李起的也是不多。</p>

    於是很快,李起匆匆告別,然後帶着嶽來,戚正,黃延等人便是進入了濟南府城衙門,和顧炎武,謝升等人商議大事。</p>

    衆人一番落座,李起正要將潞王登基稱帝的事情向大家訴說,徵求大家的意見。</p>

    哪知李起還沒開口,一個傳令小兵便是近來稟報,說是有天使駕到。</p>

    原來這一次李起帶領大軍打敗多爾袞,繼而一舉光復京城,整個京畿之地也是順勢拿下,如此這般大勝,使得天下震動,</p>

    那個潞王朱常淓,也就是嘉盛皇帝,還有他的小朝廷,這時候也是得到了消息。網</a>

    剛開始的時候朱常淓以及阮大鋮等人,那都是感到不可思議,不相信,只認爲這是假消息,是李起用來迷惑世人的。</p>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探子回稟消息,這纔是一一證實了傳言不虛。</p>

    朱常淓,阮大鋮只留這纔是不得不相信這個消息,知道李起不但沒死,而且現在還又在功勞簿上大大的增加了一筆,而這一筆又足以讓李起光耀千秋。</p>

    震驚過後,緊接着,一個難題也擺在了他們的面前,那就是他們該如何對待李起。</p>

    潞王想殺李起嗎?</p>

    那當然是想殺了,畢竟像李起這樣功勞蓋世的人,還又是一個親王,而且還偏偏又是崇禎帝的皇子,</p>

    這身份對於嘉盛皇帝這樣的一個來人來說,那實在是太過於威脅,</p>

    本身潞王得位,那就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還是在害死了弘光皇帝的情況下才登的位,這本來就讓他極其的感到心虛,</p>

    這時候再讓他去面對李起這樣的人物,自然是慌的很。</p>

    所以此時的潞王朱常淓,比任何一個人都想殺了李起,但是偏偏他卻又是想殺而不敢殺,也殺不了。</p>

    沒辦法,誰叫李起現在所展現出來的實力,實在是太過於強大和恐怖,</p>

    就連多爾袞這樣的韃子攝政王,親領十萬大軍全去攻打李起,最後卻還是不免一敗塗地,</p>

    不但如此,最後多爾袞非但沒把李起打敗,反而是被李起倒打一耙,連京城都給收復了。</p>

    現,包括韃子皇帝順治,還有那皇宮和京城裏面的一衆皇族,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那都是被俘虜了,這個是韃子自起事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p>

    這般的軍功赫赫,無敵天下,你讓他朱常淓派誰去打?</p>

    即便這時候,朱常淓把整個大明王朝所有的將軍綁在一塊,讓他們去打,估計他們也沒一個人敢冒頭。</p>

    所以最後朱常淓在想殺而不敢殺的情況下,只能是想出一招,那就是派出朝廷使者,大大的加封李起,賞賜他的功勞。</p>

    只要李起接受了賞賜和加封,那麼也就證明李起承認朱常淓這個新皇上,承認嘉盛朝廷,這樣一來,兩人就能坐實君臣名分。</p>

    你可不要小看了這“名份”兩個字,在很多時候,特別是那關鍵時候,名分往往能起到巨大的作用,甚至能夠足以決定一個勢力的成敗。</p>

    因爲你佔據了名分,你就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p>

    人心向背,名分在其中便起到了一個非常關鍵性的作用,只要名分在手,那就意味着天下大義在手。</p>

    這樣一來,許多人在選擇投靠的時候,便是會不自覺的倒向那佔據道德制高點的一方。</p>

    沒辦法,這可是幾千年留下來的傳統和習慣,這思維習慣一時之間很難更改,由不得人。</p>

    君不見爲什麼當年大明太祖高皇帝在世的時候,爲什麼他的那些兒子藩王,包括朱棣在內,一個個老實的跟貓一樣,</p>

    那時候,如果朱元璋想要削藩,想裁撤他們,那根本不可能引起任何一絲波瀾,直接就是一道聖旨的事情。</p>

    絕對不可能出現反覆和變局。</p>

    可是爲什麼到了朱元璋的孫子朱允文手裏,他要削藩,卻是立即引來那麼大的一場波動,</p>

    燕王朱棣直接就是宣佈起兵造反,然後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p>

    最後朱允文不但沒有削藩成功,反而連皇位都弄丟了。</p>

    而他自己,則更加是落得一個生死不明的下場。</p>

    </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