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我的1982 >第兩千零九十八章關注點
    李忠信比任何人都清楚,香港一直在高速發展,在九十年代的時候,香港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很大,比如說,香港的音樂和電影在那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不比美國那邊差多少,並且作爲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對於世界金融方面的影響較大。

    爲什麼香港被稱之爲四小龍,那是因爲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亞洲四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分別是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因爲他們發展的迅速,所以被世界上很多人稱之爲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在1970年代之前以農業和輕工業爲主導,1970-1990年代經濟發展高速。它們利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而發展迅速,成爲亞洲繼日本後的發達國家和地區。

    正是因爲這樣的一個原因,香港無論是對英國那邊來說,還是對中國這邊來說,都是一個必爭之地,哪怕是九七年香港就回歸中國了,英國列強和一些不甘心的人也不想輕易放棄香港這塊大肥肉。

    李忠信對於已經確定下來回歸的香港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想法,用不着他什麼,香港也能夠安全正常地迴歸,帝國主義只不過是紙老虎而已,不用他操什麼心,李忠信在這個時候,只是有意介入一下香港那邊的股市。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香港的股票市場在亞洲來說,已經算是歷史悠久了。

    李忠信看過很多資料,他心中清楚,香港的股票買賣,可以追溯至1860年,早期英國商人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其股票轉讓以私人交易形式,透過中間人撮合。

    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正式成立,1914年協會正名爲香港交易所。早期的買賣,大部分是在雪廠街街邊達成,經紀間互通消息,包括貨源多寡、價格多少等,然後經紀會坐着人力車去找投資者有錢佬洽談。

    當時的節奏很慢,成交不多,主要是英資公司如匯豐、置地、九倉、港燈、煤氣、電車、太古船塢、黃埔船塢及均益倉等。

    1949年中國解放後,上海交易所部分經紀轉移到香港,帶來了人才及資金。上市公司如會德豐亦遷移到香港上市,香港股票市場一度活躍起來。

    解放前怡和主要生意集中在長三角流域,解放後,投資在中國的貿易及紗廠生意血本無歸;幸好,在香港仍有不少投資:如置地及九倉等。

    經過休養生息後,1961年怡和控股在香港上市,發行90萬股,每股16元,當時超額認購56倍,開市價31.25元。

    1965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風潮,怡和股價跌破上市價,只有12元。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香港交易所曾停市兩次,每次爲期10天。

    那個時候,因爲只有賣出,沒有買入,不能達成任何成交。但銀行要求經紀在掛出賣盤時,要將賣出價儘量掛高些,銀行藉着賣出價來估值,儘量減少“斬倉”的情況出現。

    六十年代香港上市股票只有數十隻,經紀數目亦只有幾十人,成交十分稀疏。

    到了七十年代,香港股票開始普及化,1969年12月遠東交易所成立;金銀交易所成立於1971年;九龍交易所於1972年。4所成立後增加了很多會員,亦增加市民的參與。

    那時候在香港開戶,當時最低消費約爲1萬港元,買賣要向經紀的跑腿落單,這些跑腿用自己的資產擔保其客戶,然後纔可透過經紀進行買賣。

    1969年地產漸漸從1967年暴動中復甦過來。外來資金虎視眈眈,1969年終更有美國財團投得尖沙嘴喜來登酒店地皮,刺激地產市道,小股民亦恢復信心,股市被認爲是容易套現的產品,暴動期間買賣樓宇很困難,爲了保值,資金都涌入股市形成了一波香港的股市狂潮,使英國經紀行留意香港股市。

    1971年維高達及嘉惠父子率先到達香港,爲外國基金買賣香港證券。整個七十年代,愈來愈多的英資經紀行來了香港,高峯時有十多家之衆。

    這個情況在八十年代中期起了很大變化,英國金融業在1986年經歷了大改革,容許外國銀行收購英國經紀行及金融機構。

    等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這十多家在香港有分行的英資經紀行,亦陸續被英、歐、美資的銀行或投資銀行所吞併。經過一連串收購後,九十年代本地的證券市場,漸漸由歐美的大銀行及投資銀行所壟斷,本地經紀數目由“四會”高峯時的近千名,逐步下降至當時少於400名,成交佔有率亦由超過90,下降至不足30。

    1973年香港股市泡沫,整個六十年代是香港工業起飛時期。由1962年至1973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撇除通脹後,每年以9.4複式增長。

    1971年至1973年期間有很多新股上市,包括:長實、新世界地產、新鴻基地產等。上市以一元票面價認購,上市後股價飆升2030倍,令股民如癡如醉。那時的心態是寧買地產股,不買地產,前者雖然昂貴,卻很容易套現。

    恆指自1973年見頂後,輾轉下跌至1974年12月最低的150點,之後是一路上揚。

    1987年美國出現股災,香港股市亦受波及。當美國股市開始回落時,一部分較精明投機家便拋出所持有的期指,結果產生一個滾雪球效應,現貨市場承受不了沽售壓力,股價於是急促下滑。所以恆指在短短數天內,由3,968點跌至1,876點,總共下跌了52。

    李忠信看到手中的資料顯示,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香港的恆生指數便開始走好一直穩健發展,從九零年的兩千七百多點,一路上漲到九四年的一萬多點,一直處於一種上升期,在九五年的時候,一直保持在九千點到一萬點左右。

    李忠信有着重生的記憶,通過以前看香港電影的什麼大時代等等,知道港股在九五年九六年的時候,一直處於一種上漲的趨勢,所以,這個時候,李忠信想要參與進香港股市一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