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領主 >第五百八十六章 平定雲貴州
    ,

    農村包圍城市,不,是邊緣包圍核心。

    把最繁華的南邊給佔領了,然後向四周伸展,把四周在古代看起來不毛之地佔領了,然後組織人力大力開發,光拓荒所用的人數就足夠以前歷代君王們所做的拓展漢人或者王朝生存空間的皇帝們的總和加起來都要多。

    幾百萬的俘虜,幾十萬的苦役營死囚,讓張強統治的華夏軍地盤上那些歷代君王們看起來不毛之地的地方都變得生機勃勃,原來千里無人煙的荒地,如今每隔幾十裏地就有一個至少百人的村莊,還有一兩個晃盪騎着毛驢巡邏的民兵,每隔百里都有一座兩三千人的城鎮,用來爲這周圍數百座百人的小村莊提供各種物資保證。

    外來的糧食,雜貨,酒水,甚至書籍,筆墨紙硯,兵器,鎧甲應有盡有。

    在這些村莊開荒超過他們這些人數消耗的糧食產出的時候,新的人口來了,開頭是十幾個人被分配到這裏,大都是退伍的打過戰的民兵,守備營士兵,中間夾雜一兩個野戰旅或者近衛旅退伍的軍官,他們來這裏是接過這裏原先村長的權利,繼續領導大家拓展生存空間,開拓荒地的。

    荒地開闢多了,然後又涌進幾十人來,這些人是表現好的俘虜,儘管他們還有幾年或者至少一年才能釋放,不過這不是什麼問題了,華夏軍直接赦免他們,條件就是去種地,直到他們刑滿釋放,他們才能選擇離開,纔能有其他選擇。

    這些人來了不僅種地,還承擔着開闢道路的職責,他們被退役軍官帶領着,向下一個村莊,更遠的地方開闢道路,雖然只是簡單的修理一下,砍伐掉樹木,剷平稻草,直到把路修到下一個村莊的口上。

    另外這些人都是打過戰的兵,他們同退役的民兵和野戰旅軍官一起被編入村莊的民兵隊伍中去,平時勞作,有作奸犯科的人,則被軍官集中起來出去追捕這些人,或者應付那些因爲外來闖入者侵犯了他們領地而對他們作出敵意的原先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和平民,土司頭人們。

    隨着這種方式的實行,越來越多的移民和百姓進入那些從來沒有被開發過的土地,比如瓊州島上,比如安南,老撾,緬甸等地方,甚至有因爲戰爭人口大量逃離的雲貴州。

    張強的第一波移民不是一下就涌入各個地方的,他們都是被集中到軍隊佔領路線上的各大城鎮和縣城的,然後一下一下的被分散出去的,就是以這種方式分散出去的。

    要不然哪有那麼多物資從遙遠的華夏中樞運送到荒山野嶺來。

    最好擺弄的應該是雲貴州了,因爲這裏本來就有很多土司的營寨,村落,也是大明原先的地盤,被大清,大明軍隊禍害過以後,又被華夏軍掃蕩了一個徹底,他們大部分人,或者說大部分青壯被土司頭人們拉上戰場以後,這裏就只剩下了老弱婦女,以及兒童們了。

    隨着鋒無羽的兵鋒日盛,剩餘的沒有男人青壯的土司部落,少數民族部落很快放棄了抵抗,被更換了生活地點,從山上趕下來,然後集中安置,之後他們被大量的從其他地方移民來的百姓給包圍了,泯滅在這些說着各種方言的漢人們,之後他們又被說着各種方言味道普通話的士兵和秀才,書生們反覆教育,最終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宗族,分散在無數的小村落中,同那些他們歷來討厭的漢人百姓一起生活了。

    在這裏,張強充分使用了後世大生產,大鍋飯的模式,將這些人集中教育,洗腦,最終形成了一個個農場模式的村落,賺公分獲得生活物資,小孩免費上學,集中管理,集中教育。

    事實證明這是最快改造一代人的方式,是後世證明過最好的辦法,那時候人們精神上無比愉悅,一心向黨,跟着黨走,爲了大家不惜犧牲小家。

    當然這種模式也使得生產效率極端的低下,因爲大家都平均了嗎,沒有創造力和向上的空間了。

    可對於已經飽經戰爭摧殘,嚮往安定的百姓來說,這纔是最大的幸福,在這裏大家愉快的勞動,沒有地主的剝削,沒有猶如蝗蟲一般過境的兵匪的騷擾,雖然穿的用的都很貧乏,可每天喫的一樣,而且管飽,用的也一樣,統一服裝,沒有稅收,大家爲集體幹活,能者多勞,能者多得,一切靠努力獲得。

    經過幾個月的慌亂之後,大家已經適應了這種生活了。

    而他們生產出來的多餘的物資被拉出來,去補貼其他地方剛剛進入這種模式的地方的百姓,這極大的減少了華夏軍中樞和發達地區補貼這些落後地區的物資需求以及調配,運輸的繁重工作。

    所以到1662年春,雲貴州解放的時候,雲貴州率先擺脫了對華夏軍中樞的依賴,自己走上了一條自己養活自己的路途。

    這時候,雲貴州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千二百萬,大多數都是外來人口,原本吳三桂留下的八百萬人口已經後來進來的人口都被分散到了新解放的河南州去了。

    不過在一番內閣的數據分析以後,張強突然發現以這種模式養活一千二百萬人口,雲貴州這種地方的百姓將永遠保留在這種極度貧窮的水平上,對於一個多山,原先貧瘠的地方,這是一種錯誤。

    於是在保留了一部分官員和士兵的基礎上,雲貴州的那些已經到達釋放期的俘虜被要求自願報名迴歸他們的家鄉,同時對那些希望有更大發展的百姓也發出了自願報名去他們想去的華夏軍地盤上生活。

    百姓中來自其他州的那些見過世面的百姓或者原本就是地主,豪強的家人們紛紛報名,等到兩個月之後,這種人達到了百萬之多,於是人口再次流動起來,百萬人口迴流各州,在哪裏他們過上了比雲貴州開荒生活更好一點的生活,也回到了他們的家鄉,雖然這些地方其實也因爲張強的人口打亂分散的政策變得面目全非了,可畢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了。

    對於那些積極的想要爲華夏軍做貢獻資源去開拓更加荒涼的東南亞,張強也滿足了他們的願望,於是又有五十萬人口在七八個月之後被分流到了東南亞三國軍隊已經征服的地方去了,增加哪裏的人口基數。

    再調進三萬守備營士兵駐紮各地以後,張強又把五十萬苦役營士兵調走了,調了最艱苦的東南亞三國去了,在哪裏,他們將繼續過着他們苦逼的直到死才能解脫的人生。

    這裏麪包括先前幫助南明國打戰的時候俘虜的幾萬泰西人聯軍的外國人。

    這些人加上附近的海盜,南洋海盜,土著,日本人,加上荷蘭人,葡萄牙人,英國人,西班牙人足足有十萬人,但如今他們在這裏死去了三四萬人。

    只有極少一部分人去當了華夏軍的士兵,極少一部分人恍然大悟,投靠了華夏軍,在華夏軍中做着翻譯,監工,俘虜營低級別的搬運工的工作。

    本章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