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末達人秀 >第五百三十八章 潛移默化
    畢自嚴並未立即回答,而是面有思索之色,就那麼默然了,似乎是在組織語言,又想在思考,而崇禎也沒有繼續追問,只是那麼的看着對方,極有耐心地等待着迴應。

    他知道,畢自嚴不會讓自己失望。

    這個時候,看完了戶部的那份邸報,關於互市的運行情況,大明北方的財政收入,霍維華也沒有說什麼,很識趣地保持了沉默,靜靜地站立在一旁,旁觀着這一切,心中也在暗暗盤算,思考着解決之策。

    作爲兵部尚書,霍維華當然知道“同化之策”的重要性,意味着什麼,一旦成功,將會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邊患,意義極爲深遠,可謂開創了一種邊防的先河。

    以更加柔和的政策,鞏固邊疆,潛移默化地影響那些蒙古人。

    崇禎並未等得太久,畢自嚴也沒有讓他失望,很快就給予了相應的建議,引得崇禎和霍維華深思了起來。

    “皇上,朝廷的同化之策,之所以存在着這樣的隱患,無非是因爲,蒙古人以遊牧爲生,主要是靠放牧過活,如果咱們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以農業爲主,放牧爲輔,即便在互市的貿易逆差再大,蒙古人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就不會鋌而走險。”

    “而且,只要蒙古人改變了生活方式,以務農爲生,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就等於將蒙古人和土地捆綁在了一起,也就意味朝廷的同化之策起到了實質化的作用,管理那些蒙古人的話,也就容易得多。”

    “以往之時,蒙古人之所以難以控制,就是因爲他們的行蹤飄忽不定,以遊牧爲生,襲擾和入侵大明的邊境,代價極低,如果打不過的話,完全可以從容而退,朝廷的軍隊奈何不了他們。”

    說話之間,畢自嚴的神情是那麼的自信而淡然,不管是崇禎,還是始終緘默的霍維華,都是聽得頻頻點頭,一副深以爲然的樣子,並不覺得這個建議是在異想天開。

    原因很簡單,先不說別得蒙古族,單單是土默川一帶的蒙古各部落,在三娘子時期的時候,就開始了半遊牧半耕種的生活的方式,已經漸漸調整了生活方式,部分人開始務農。

    也就是說,畢自嚴的這一提議,有極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並不是沒有前例可循。

    在這個時候,腦海裏閃過念頭之時,聽着畢自嚴的講述,崇禎不僅想起了陝西的老百姓,好像也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半遊牧半耕種,既有放羊的遊牧,亦有辛勤勞作的務農,種植農作物。

    “還有就是,皇上,蒙古人雖然處於極北之地,相比於關內,冬天來得很早,關外的氣候,卻也適合種植小麥、高粱、大豆等農作物,一般情況下,產量並不輸於關內等中原之地的糧食產量”

    即便畢自嚴不說,有着後世記憶的崇禎,當然也知道這些信息,甚至於還更加的詳細。

    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以及河套、土默川、嫩江西岸平原等地,存在着大量的農業區和半農半畜牧業區,到了後世之時,乃是北方重要的糧倉之一。

    畢自嚴的話音剛落,神色鄭重的霍維華終於開口了。

    “皇上,英國公馬上就要將萬能都司的防區向北方延伸,宣大總督府也要由陽和衛移駐到關外的興和,正好藉助這個機會,朝廷遷移一些百姓到關外,讓他們教授那些蒙古人種植農作物”

    潛移默化,漸漸改變那些地位低下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這是崇禎對霍維華的總結,這番言詞的大概意思,先是遷移一部分百姓到關外駐軍營地的周圍,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從而影響那些地位低下的貧窮老百姓,讓他們跟着學務農。

    尤其是那些沒有牲畜或者牛羊很少的蒙古人,更是“幫扶”的重點,從而讓他們過上自給自足、能夠喫飽喝足的日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