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我從末法來 >第44章 夫唯不爭
    第44章夫唯不爭

    外界風風雨雨,和現在的楚荊歌已經沒有半點關係,現在的楚荊歌,孑然一身,被困鎖在黑牢之,像是一個等死的老人。請()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說!

    他不斷地默讀道德經,雖然這一次慕容成帶來的各種典籍之,並沒有道德經的書本,但是楚荊歌前世已經熟讀道德經。

    按照師尊的說法,道德經珍本只有一部,但是各種註解層出不窮,從這些註解之,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凡俗之的那些註解,很多都是從修行界流傳出去,最終演變成爲了通俗的版本。而真正的珍本,卻還是隻有在修行界之才能夠得到。

    他師尊所在的宗門,是曾經的道門第二道場,根本是老子想爾注。這本書被人不斷的註解,而且流傳極廣。但是真正的註解,並不是如同在凡俗流傳的版本那樣,那些人在傳出這種版本的時候,其實是私下裏加入了自己的註解,這些註解加在一起,雖然算不是在扭曲原本的意思,但是已經和珍本的註解相差甚遠,以至於到現在爲止,凡俗之尚未有人以那種版本的道德經,修行出武道。

    楚荊歌前世算是半個弟子,之所以說是半個弟子,則是因爲曾經的楚荊歌,並不算是拜師。當初的楚荊歌和他的師尊的年齡相差彷彿,甚至是他那位要大幾歲,算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而那位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沒有一定的收徒資格,所以只傳授一些簡單的入門法門,深層次的東西,並不可能交給楚荊歌。

    但是屬於入門之根基的道德經還是教給了楚荊歌,並沒有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教導,而是純粹的遵循曾經的珍本,來教導。這一點也看得出來他的用心,不是想讓楚荊歌走他的老路,而是希望楚荊歌能夠從悟出不同的東西。前人的路雖然是好,但是絕對不是最好的,唯有自己打通的路,纔是真正的最適合的路。

    楚荊歌當時沒有想這麼多。

    之後重生,加腦海之多出來一部魔道的至高典籍,他才明白,大道至簡。那些言語看似晦澀,難以理解,但是字字珠璣,容不得刪減。老子想爾注珍本也是如此。

    這是道門的創始之人張道陵的一部著作,其包含曾經他對於整個人間界的理解,天地大道,修行法門。雖然字數不算太多,但絕對當得是最好的修行法門之一。他一邊默讀道德經,一邊和老子想爾注作對,印證自己的思想。他現在的境界,還沒有等到著書立說的程度,只能夠拾人牙慧,在其找到自己的路。這個是每一個修行者必經的過程。如果是那種修行高手再度轉世重修,那另當別論。那種人一般都有自己的路,即便是轉世重修,多半也會選擇曾經的道路。除非是出現了什麼例外。

    神話傳說之,天蓬元帥因爲觸犯了天規戒律,貶入凡塵,轉世成爲豬妖,也因爲這個原因,所以他的道,轉換爲了不同於曾經在天蓬元帥時期的道。這是一個最佳的佐證。

    楚荊歌前世認爲自己的道是勇猛精進,打破一切阻礙。

    但是現在行不通了。

    不是貶低勇猛精進,而是一味的勇猛精進,永遠屬於蠻力,真正的高手,並不會選這個方式,他們會讓自己在勇猛精進的基礎,再度進修,像是凡塵之的讀書人一樣,在一開始的時候,雖然可能一次了秀才,頭甲。但是學無止境,很多的東西還是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知曉。楚荊歌現在處於這麼一個階段,他身帶着天無相功,天生具有模仿天下武功的能力,對於現在的楚荊歌來說,是一個極爲可靠的能力。

    這些能力轉化出來,代表着楚荊歌已經脫離了曾經的道,開始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這個道路沒有開闢之人,或許他是唯一一個走到最後的人。

    “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爲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爲之益也。”

    “善的人,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纔是最爲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爲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爲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所以成爲百谷王。世界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爲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去,由此可以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爲”的好處。”

    楚荊歌在思考,同時也在向自己的身體桎梏的問題。

    他以爲是自己的問題,血氣不足。但是現在看來,按照道德經面的說法,善若水者,一旦做到結合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可以做到一切所不能做到之事,其實最簡單的說法,是楚荊歌現在還沒有大道可以開闢出自己桎梏的時期。如果到了那個時候,一切水到渠成,沒有到的話,即便是你血氣再強橫,依舊是於事無補。

    道德經之包含着人的最簡單也是最純粹的智慧。凡俗之,能夠讀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做到體悟天地的奧妙,和旁人處好關係等等,甚至是如果參悟到了極致,即便不能夠成爲修行者,至少在官場,也可以做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個境界。

    /49/4ml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