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東漢末年 >第二百一十六章 塞外三城(上)
    ”>

    郭斌一行人抵達之後,張世平與蘇雙直接將他們迎到了城市的中心建築衙門,這個每個城市中必然會存在的重要建築。

    不過因爲這三座城池嚴格意義上說是郭斌的私人莊園,並非正經八百的大漢朝廷所建,其城市佈局,建築設計便完全由郭斌規劃,而其具體的建設施工也是由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完成的。

    這個衙門的作用與中原常見的縣衙大致相同,都是整座城市的行政中心。具有審理案件、清查戶籍、收繳稅款的功能,同時也具有包括武庫、糧庫、文件倉庫等功能性建築。除此之外,這個衙門更是較之普通縣衙多了行政服務的功能。

    因爲這塞外三城說白了,就是以經貿爲核心的城市,以一座主城和兩座衛星城組成。郭斌目前所在的主城內,酒館、茶莊、客棧等一應建築物俱全,若是不看行人的衣着打扮,說是中原的大城也毫不爲過。

    而這座中心城市,除了衙門之外,最爲核心的功能性建築怕就是與衙門相對而建的交易行了。

    這個交易行中,聚集了整座城市中可以售賣的絕大多數產品,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相應的展櫃。當然,想要在這裏擁有自己的展櫃,是要付出高昂的租金的。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城內最多也最基礎的各種大型儲物倉庫了。

    交易行中的展櫃,就像是各家商鋪的門面房,裏面擺滿了作爲樣品的貨物。這些貨物中,有草原上出產的毛氈、羊毛、奶酪、黃油等製成品或者原材料,也有從中原運來的茶葉、服飾、美酒等奢侈品。甚至連臨淄的絹帛、蜀地的錦繡、廣漢的文杯這種在中原都稱得上高檔奢侈品的昂貴產品在這裏都能買得到。

    另外,在中原地區極負盛名的陽翟服飾,在這裏也有自己的展櫃。毛呢的生產所需原料爲羊毛,這裏因爲靠近毛呢的原料生產地,又具有豐富的漢人勞動力,陽翟服飾便抓住機會在城中建成了毛呢製作和成衣生產的車間。

    他們採用了後世成衣生產的方式,依照此時人們的體型將成衣分爲幾個尺碼,以“小三、小二、小一、標準、大一、大二、大三”這七個尺碼來標註,使得成衣的生產得以規模化。這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在郭斌看來,總算是初步有了後世服裝廠的雛形。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改變,這後面可注入了郭斌極多的心血。其成果,最終也很讓郭斌滿意,這就是在後世工業化初期最常被提及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生產使得衣服的裁剪可以更加快捷,配合上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更可以使得成衣的生產兼顧效率和質量。

    在以往手工業生產的時代,一件衣服的生產和製作,往往從頭到尾都是由一個人完成的。從量尺寸,到裁剪布料、縫製衣物,往往都是由一個裁縫製作完成的。當然,這僅僅是針對此時的地主們說的,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們,可以擺脫衣不蔽體的命運已然要謝天謝地,哪裏還會對其樣式有什麼要求

    然而,這種一個人包攬了成衣製作所有流程的生產模式,其生產速度的低下和產品質量的不穩定性,卻註定了這種生產模式的落後性。這種生產模式,很難形成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

    郭斌來自後世的知識,甚至可以說是常識,在這個時候卻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先讓陽翟服飾招攬的老師傅將一件標準體型的衣服裁剪出來,然後命人將這些衣服的“部件”,依照其形狀、大小描下來。於是,裁剪的標準就這麼確定了。

    後世衣料的裁剪,用的是電腦,如今沒有這個條件,郭斌便讓人直接依據衣料的標準命人制作了裁剪用的車牀,以一塊按照標準制作成型的切割刀具將布料整個兒裁剪出來。剩下的就是各個“部件”之間如何縫合,以及細節{如衣服上的扣眼,鈕釦的安裝等}的把控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爲此時的成衣樣式有些單一,陽翟服飾之中只有陽翟縣的制式軍裝出售,因此這種稍嫌笨拙的製作方法尚能滿足需求。

    另外,關於衣服的縫合,郭斌更是提出了縫紉機的“構想”。雖然不曉得縫紉機是如何運作的,可郭斌至少見過縫紉機,同時他也知道縫紉機的巨大作用啊因此他將這個設想交給司馬徽,讓他在陽翟縣學中專門成立了一個新式機械研究實驗室,將對新式機械研究很感興趣的學生和老師聚集起來。

    這種近乎墨家的所謂奇技淫巧,很不受主流社會的認可,因此在陽翟縣學中成立的實驗室,只是以興趣愛好爲基礎而聚集起來的較爲鬆散的臨時組織。

    其實縫紉機的原理並不太難,它只是需要一個思路,再加上一個不太複雜的線圈縫合系統便可完成。思路郭斌有了,連外形他都連比帶劃地搞了出來,剩下的便是如何完成這個線圈縫合系統的設計了。

    要不就說知識就是生產力呢,這個線圈縫合系統,最終在沉溺於郭斌所提出的力學三定律中的馬鈞手中得到了實現,他甚至通過幾個聯動軸製做出了“原始”的腳踏式縫紉機。

    雖然這個設計還略顯粗陋,可沒有人比郭斌更清楚這個設計的重要意義:它必將極大地提高成衣製作的速度,同時也必將改變成衣製作的生產模式。這種極高的生產效率,在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必將幫助陽翟服飾實現衣被天下的戰略目標。

    因此,郭斌親自下令,由伏龍山莊牽頭,成立了伏龍山莊縫紉機制造廠,專門生產由馬鈞掌握核心科技的縫紉機,並且讓馬鈞以技術入股,擔任製造廠的技術顧問。由於縫紉機的巨大成功,使得馬鈞獲得了極爲豐厚的經濟利益,其在伏龍山莊乃至整個陽翟縣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馬鈞的成功使得陽翟縣中悄然興起了一股大搞發明創造的熱潮。看着人們不再對於所謂的奇技淫巧嗤之以鼻,郭斌也不得不感嘆:“移風易俗的過程,在有的時候也是極迅速的,不需要政府的強勢介入,可能一個好的標杆,便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與此同時,由郭斌提出,並在司馬徽、馬鈞等人的努力下逐漸豐富和完善的力學三定律,在陽翟縣大爲火熱,一時間成爲受人追捧的顯學。

    然而,工業化的道路是漫長的。受到成衣製作行業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模式的刺激,郭斌意識到了一件極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度量衡的標準化。

    標準化生產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實現了通用化。所謂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獨立的系統中,選擇和確定具有功能互換性或尺寸互換性的子系統或功能單元的標準化形式。換句人話,就是兩個規格相同的機器中的相同零件,是可以互換使用的。

    這就是通用化的前提:互換性。即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製造出來的產品或零件,在裝配、維修時,不必經過修整就能任意地替換使用的性能。

    不要小看這個功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馬車。

    在秦朝以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馬車大小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個人制作的同一款馬車大小也各有不同。這個時候人們製作物件的時候,很大程度上考慮的是其實用性,只要這個馬車造出來能跑,並且能夠保持多年不壞,就是個好馬車。誰會在乎這個馬車的車輻有幾根,又或者是這馬車的車輪有多大能用就行了唄

    可是秦朝建立後,規定車同軌,即馬車的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要相同。這種標準化,使得兩輛馬車的車輪可以互換。

    在以往,一輛車的車軸壞了,就必須要再尋找差不多的材料,重新加工一番,纔可繼續使用。而現在,你可以將一個車輪壞了而車軸完好的馬車的車軸取下來,用在這個馬車上,而不需要再進行多餘的加工步驟。

    這種極大的便利性,應用於戰場上時,更會發揮出極大的作用。

    在打掃戰場的時候,回收使用過的羽箭也是一項必須要做的工作。尤其是漢朝制式的羽箭,都是以鐵熔鑄而成,其穿透力和穩定性都是極高的。而其箭羽則都是特定的禽類羽毛製成,一支小小的羽箭,工藝卻極爲複雜。

    而回收好的羽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是箭桿折斷了,有的是箭羽脫落了,這時候零件的互換便凸顯出來了。重新組裝而成的羽箭,既保證了其殺傷力和質量,同時也極大地節約了成本。而這種方法,同時也極大地縮小了軍用物資的運輸成本,爲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想來,物資運輸成本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影響,在這裏是無需贅言了。

    而郭斌爲了達成這種標準化,卻是也做了極大的努力。

    雖然秦始皇在秦朝建立之初便充分展示了其雄才偉略,統一了度量衡,可是其最小度量單位也使得此時的度量誤差很大。

    在漢朝,度量單位分爲“分、寸、尺、丈、引”,漢書律例記載:“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長短也...十分爲寸,十尺爲丈,十丈爲引”。根據專家考證,漢朝一尺等於231235毫米,以230毫米爲準,則一寸約爲23毫米。因此,此時最小的度量單位,一分便是2.3毫米,較之後世的一毫米整整多了一點三倍。

    因此,在進行測量的時候,誤差也是大了一點三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