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東漢末年 >第二百六十四章 金融戰爭
    ”>

    隨着柯步爾的投降,被圍了幾日的塞外三城也終於在次日一早打開了城門。

    張世平立在迎接隊伍的首位,而戲志才卻並未露面。張世平一城之主的身份,在塞外三城中拋頭露面,於大軍戰勝之時露露臉,既可穩定人心,又可提升威望。而相比較而言,戲志才新來塞外,雖利用這短短几天的時間便在塞外三城的管理層中建立了極高的威望,可於普通民衆看來,還是久居塞外、極會做人的張世平更得人心,起碼臉熟啊。因此,戲志才亦不來搶張世平的風頭,而是在城頭主持大局,這做法反獲得了張世平極大的好感。

    如今各方勢力匯聚塞外三城,城外鮮卑大軍達到近三萬之數,風雲際會之時,如何小心謹慎都不爲過。戲志才立在城頭,指揮着城中軍官、小吏,加強戒備,穩定塞外三城內外的秩序,亦是事先商量好的。

    郭斌策馬通過城門洞時,擡頭與戲志纔對視了一眼,互相交換了一個放心的眼神後,方安心入城。

    此次入城,較之他們首次從中原前來時不知要氣派了多少。此行的將士們,感受到了城中居民無與倫比的熱情,正是他們在前線的拼殺和努力,方保全了塞外三城,使得這些曾經淪爲流民,繼而成爲俘虜的城中居民們,重新擁有了安定的生活。

    而包括如今正在升龍谷內駐守的一萬軍兵在內,參加過塞外三城保衛戰的士兵們,將會在戰後獲得塞外三城自由居民的身份。他們將會依照郭斌在戰前的約定,成爲塞外三城中第一批擁有自由民身份,擁有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所有權,並擁有城外五十畝土地所有權的居民。

    此次曾前往升龍谷中參加伏擊和連戰役的士兵共兩萬人,外加搬運物資、修築要塞的民夫五千人,將會同時獲得自由民身份。所不同的是,所有參戰的士兵,除了會依據斬首的功勞各自封賞外,還會與曾參與塞外三城守衛工作的約兩萬人一同享有極豐厚的經濟獎勵。

    他們將會成爲塞外三城中的第一批地主,他們將會擁有自己的土地和住房,許多人還會擁有相當數量的抵用券,以作爲其在戰場上斬殺敵人的獎勵。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因斬首數量的多寡,獲得塞外三城中專屬的爵位。這些爵位目前雖只在塞外三城中通用,卻足以使他們成爲塞外最有頭有臉的漢人。

    可以說,他們是郭斌一手締造出來的塞外三城的中產階級,而再不是赤貧的貧民了。因此,獲得了極大好處的他們,也會緊緊跟隨在郭斌的身後,成爲其最堅實的擁護者。而隨着塞外三城實力的騰飛和規模的擴大,他們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也會隨着對郭斌近乎盲目的崇拜和支持,而滾雪球般地不斷髮展壯大。反過來,隨着這些中產階級在塞外的擴散和生根,也會愈加鞏固和擴大郭斌在塞外的影響力。

    而最重要的,也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都未曾意識到的,便是塞外三城發放抵用券的問題。

    這種以塞外三城規模之龐大甚至到了恐怖程度的豐富物資爲依託,以郭斌利益集團的強大武力爲後盾,以此時代最先進的印刷技術製成的,類似於後世紙幣的價值極高的貨物,在此之後愈發普及。以抵用券爲結算貨幣的制度,使得塞外三城自上而下地對這種價值不菲的“紙幣”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而其官方嚴格的登記制度,則使得山賊便是將其劫掠了去,亦無法兌換出一文錢的貨物。因此,除了手中握有大量抵用券的有戰功的士兵外,這種便於攜帶,安全性又極高的“紙幣”,亦獲得了中原豪商們的追捧。

    在如今的世道,中原盜賊蜂起,長距離的運輸中,相對於財物本身的價值來說,其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和高額成本在交易中往往佔了大頭。在遍地都是山賊、土匪的中原地區,運輸貨物的成本既高,風險又極大,因此許多商人選擇在塞外三城中獲利之後,帶着抵用券回到中原,在洛陽或者潁川的商會中換取相應數額的貨物或五銖錢。當然,這並非完全免費的,因爲路途遙遠,中原與塞外的物價顯然是極不相同的。

    正是這種極廣泛的使用規模和極高的認同度,使得塞外三城的抵用券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爲繼大漢朝廷官方所發行的五銖錢外第二種通行的貨幣。這種極高明且隱祕的運作手段,使得郭斌成爲除了大漢天子外,可以操縱整個大漢王朝經濟命脈的強大力量。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中原的商人,在中原地區花費五銖錢購買了大量的絲綢、美酒等奢侈品,然後費盡心機將其運送到塞外三城。他們會先與鮮卑人商定價格,然後將易於計算的等價貨物進行交換,而將剩餘的貨物兌換成抵用券用以購買塞外三城中由鮮卑人運來販賣的毛氈、牛羊、馬匹等物,以補齊貨物,然後將這些貨物運送回中原各地販賣。又或者於塞外三城中支付倉儲、食宿、玩樂的費用。

    而草原各部,則將部中所產的毛氈、牛羊、馬匹等物運到塞外三城中,依照雙方談定的價格將其賣出,然後將剩餘的貨物兌換爲抵用券。因爲塞外三城距離其部落大多不太遠,故抵用券的使用反而不急在一時。他們大多會在需要的時候以抵用券購買食鹽等物資,而不必一次性將其買齊運回,這樣便形成了以抵用券作爲貨幣貯藏財富的現象。塞外鮮卑人中沒有通行貨幣的空子,便這樣被塞外三城鑽了。

    如此看來,雙方都沒有喫虧,交易也都是合理合法的。

    然而,總會有人在將手中大部分貨物交換過後,手中還剩餘一部分抵用券花不出去。而隨着塞外三城信用的逐步建立,這些抵用券的價值愈發得到人們的認同,有的商人爲了降低運輸途中的風險,便會選擇將所有貨物均兌換成抵用券,帶回中原使用。

    因此,他們會在由郭斌牽頭,潁川郡各大豪族共同構建的商會之中,以中原通行的價格買取絲綢等貨物,然後再販運到草原去。就這樣,他們的來回貿易所積攢的財富便只能以抵用券來結算,便是富甲百萬,手中所持的亦是抵用券罷了。而從理論上講,這些抵用券,郭斌想要印多少便可印多少。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天下各族的商人們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只是爲了以郭斌爲首的潁川利益集團創造財富罷了。

    便是經濟極爲落後的塞外鮮卑各部之中,當看到抵用券真的可以購買到美酒、絲綢等精美商品之後,許多人便會將其當做財物收藏起來,便彷彿如今的紙幣一般。而當其在塞外亦推廣流行開來時,抵用券便成了郭斌牽制各部的最後手段,因爲他可以隨時將各部手中積累的“財富”,變爲一堆廢紙。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