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東漢末年 >第三百三十六章 交州之行(四十一)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交州氣候溼熱,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最早在十九世紀中,臺灣開始種植三季稻,並傳入大陸南嶺以南部分地區。頂點更新最快由此可見,相較於北方乾燥而四季分明的氣候,江南、尤其是嶺南地區,植物的生長便更加迅速,相應的農作物的生長週期也就更短。

    得益於這裏優渥的氣候條件,在嶺南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基本不需要如北方那樣精耕細作,甚至種子種下去之後不用管它,只是這種粗放的經營模式便趕得上北方粟米的畝產量。當然,這畝產量與後世動輒八百公斤乃至成噸的雜交水稻,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這種優渥的自然條件,使得嶺南人民的生存壓力較之北方要好得多。歷史上,常常聽說北方連年大旱,而兩江卻一直是天下糧倉,佔據了朝廷賦稅的半壁江山。兩江尚且如此,兩廣只有更甚。

    只是江南雖好,卻並非歷史上中國人最初的歷史源頭。與溼熱的江南相比,中原地區有大河流過,是歷史上連綿長久的糧食產區,也是當時中國人口最爲稠密,文化最爲發達的地區,更是長久以來中國的政治中心。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他們極聰明,卻需要生產工具,需要與其他人團結協作,否則便一無是處。隨着剩餘產品與階級的產生,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城市開始出現。而城市的建設並非人們依靠着本身的自覺性來完成的,必然需要一個首領,督促、領導着人們建設城市。因此,郭斌認爲部落領導者的出現、階級的產生,要早於帶有高大圍牆並有一系列功能的城市的出現。

    隨着人類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們逐漸擺脫了矇昧而站在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猛獸的侵擾在人類的安全問題上便逐漸弱化了。然而,隨着猛獸對人類安全威脅的弱化,城市的圍牆卻並未取消,反而越建越高。從簡易的籬笆牆到低矮的土牆,再到磚牆、石牆,其作用毫無疑問便是爲了應對異族人的入侵。對人類的生存威脅最大的,反而成爲了自己的同類。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人本身永遠都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因爲人非但可以參加生產勞動,產生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加入軍隊,參與保衛家園的戰爭。因此一般來說,規模越大、人口越多的城市,經濟便越是發達,其安全性也是越高。雖說兵貴精不貴多,可當人口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句話基本是可以忽視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武器的殺傷力有限,便是再厲害的人也打不過一擁而上的幾十個人,所謂的一個打十個大約只存在於電影之中,這在戰場上基本是不會出現的。當然到了熱兵器時代,一挺重機槍甚至可以在幾分鐘內幹掉幾千人,那卻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之內了。

    溼熱的環境雖然有利於農作物的生產,卻也是微生物滋生的溫牀,尤其是南方密佈的叢林中,瘴氣遍地,看不見摸不着的各種微生物所引發的各種疾病使得南方人口數量較之北方要少了許多。人口少,經濟、文化自然也會落後,因此古代中國便形成了以中原爲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中心的現狀。

    在郭斌看來,正是因爲這樣的歷史沿革,使得氣候條件更加優渥的南方地區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北方。後來,由於北方的戰亂等原因,曾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的"gao chao"。它們分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宋朝靖康之亂以後。

    在歷史的留白處,這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雖必然伴隨着數量極爲龐大的遷移人口的死亡,卻實實在在地刺激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瘴氣遍地的南方成爲魚米之鄉。在南遷的人口中,除了餓死的,最多的恐怕便是因病去世之人。然而,微生物也需要溼熱的生存壞境,隨着中原人口的大量涌入,人們通過燒荒的方式開墾土地,非但草木中的蛇蟲鼠蟻被趕跑,病毒、細菌與寄生蟲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也被破壞殆盡。就這樣,人類通過這種傷亡極大的直接對抗的方式,在付出了千千萬萬平民百姓的寶貴生命後,終於在中國南方立住了腳跟。

    因此,人口南遷是一項艱難複雜而充滿危險的工程,它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郭斌想過將黃巾俘虜遷移到人口稀少的南方去,利用南方優渥的氣候條件開墾荒地,將南方變成一個大糧倉,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可是在左思右想,想清楚了上面的問題後,他最終只能放棄了。

    作爲對漢末三國尚算得上了解的文學愛好者,郭斌知道能夠稱霸北方的,未必可以得到南方。漢末之所以會形成三足鼎立的狀況,很大程度上便是南北地域差異造成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無疑是這個情況最全面的展現。

    赤壁之戰中曹魏的戰敗,從戰爭發展的歷史的角度來講,是舊有戰爭模式對新型戰爭模式的失敗。因爲到目前爲止,卷帙浩繁的兵書戰策,練兵用計、排兵佈陣的法門和經驗絕大多數的對象都是陸上的戰爭。

    這些大規模戰爭的經驗,大多來自春秋戰國與楚漢相爭,而春秋戰國時期數不清次數的戰爭,絕大部分都是發生在中國北方的。最爲靠南的吳國或者楚國,其國土的最南端也不過是到了長江流域附近罷了。因此,在赤壁之戰中,幾百、近千年來先人們積累下來的陸地上大軍交戰的戰爭經驗非但對於曹操沒有絲毫幫助,反而像緊箍咒一般禁錮着他的思想。

    所以,這對水戰一無所知的曹操在面對廬江人周瑜的時候,還想要仗着麾下的“百萬雄師”蕩平江東,已經是癡人說夢了。

    正是因爲對於赤壁之戰的一點粗淺的認識,此時的郭斌已然意識到,爲了日後的需要,爲了維持天下的統一從而避免北方騎馬民族的入侵,他必須要從此時便要開始培養自己的水軍人才,而要說水軍,居於首位的當然要數長年累月與大海打交道的交州人了。

    連年的戰爭,使得中國秩序混亂,非但中央政府失去正統地位,便是各地的豪族也在城頭一次次變幻的軍旗中被壓榨得油盡燈枯。爲了政治的正確性,他們不得不一次次站隊,非但倉廩中的財物,便是族中的子弟也會在一次次的戰隊中損耗殆盡。

    正是因爲難以形成可以迅速統一天下的強有力的軍事集團,才使得南方可以憑藉着淮水與長江的天險,阻擋住北方力量統一的步伐。而正是因爲南北的常年對峙,再加上六出祁山等所謂的統一戰爭,逐漸拖垮了南北雙方的國力,從而使得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乘虛而入,漢民族首次面臨着亡族滅種的危機。

    這不是要貶低諸葛亮或者姜維北上抗戰的行爲,也不是想要說明赤壁之戰孫吳的不正當性。面對別人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戰爭,每個人都有奮起抗爭的權力。爲了自身的生存和權位,爲了千秋霸業,亦或者爲了大漢朝廷的正統延續,諸葛亮、周瑜們有一萬個理由誓死抵抗曹魏南下的軍事行動。面對死亡的威脅,爲了後世的名聲和今生的祿位,無論是孫權還是劉表,亦或者是劉備,在道路走盡之前沒有人會束手就擒,絕大多數人會奮起反抗,這纔是最符合人性邏輯的選擇。

    只是無論他們如何優秀,都始終是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始終跳不出那個時代的桎梏,看不到百年之後從遙遠的北方給漢民族帶來的巨大威脅,又或者是即便想到了卻又被逼得不得不那麼做。沒有人想做失敗者,在任何一個正常人的心中,即便是要面對塞外騎馬民族的壓力,這個民族英雄也應當由自己擔當,沒有人會束手就擒。

    郭斌想要避免五胡亂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傷害,想要儘量減少其對中國生產力和知識文化的巨大破壞,從而使得中華民族跳出二百餘年必要發生一次大動亂的魔咒。他相信,只要避開這個循環,避開這個必將使中原許多技術和文明成果毀滅在戰火中的噩夢,中國便一定可以跳過波浪式前進的魔咒。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中國經歷了許多王朝,中華文明也是起起落落。這雖然使得中國人在自我標榜的時候,可以說出諸如:“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存續至今的古老文明”這樣極富逼格的話來。然而在郭斌看來,中華文明在這兩千餘年的起起伏伏中,雖然有文化上的輝煌和技術上的進步,當然也有制度上的健全與創新,給後世子孫留下了極爲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澱,卻總是逃不過原地踏步的命運。

    每個王朝末年的一次次的戰亂,使得中原文明每隔兩百餘年便要遭遇一次殘酷的閹割。那些前人們費盡千辛萬苦積攢下來的財富,累積下來的技術,總要在這一次次閹割之中失去一大部分。這可能是某種看不見摸不着卻確實存在的強大力量,爲了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爲了減少有限資源的享用人口所採取的手段,可是郭斌無法接受。他想要幫助這個古老而善良的民族跳出這個循環,儘快踏上文明發展的高速列車。

    郭斌從未否認過,自己雖並不甚狂熱,其實卻是個民族主義者。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