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宋代王朝到五洲聯合帝國 >第四十八章騎兵PK步兵
    喫過晚飯,帶領衆女來到飛機裏面的會議室,收集資料,討論陣法的事情,雖然制定了三年訓練規劃,但都是梗概性的和指標性的達到的標準,具體怎麼練兵,陣法怎麼擺,各隊人馬怎麼穿插,兵部和騎兵怎麼配合,就是步兵裏面的大刀隊、鐮鉤隊、長矛隊、弓箭隊、盾牌隊、火藥隊南宋應用的還比較少等等怎麼靈活應用都是我們從來沒有研究過,我們在襄陽打的仗都是用別人訓練好的部隊,用得是老套路老辦法,也沒有用到什麼陣法,就是埋伏,偷襲,衝鋒,決戰,進攻然後就是一對一的廝殺,沒有講究什麼陣法,規章,最多的就是靈活的使用弓弩部隊和先進的攻城部隊,我們要在這實戰的基礎上開發出有用的陣法還是要花費一番功夫的

    首先我們討論第一個核心的問題:這個陣法究竟是搞搞個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還是弄成有實戰用處的多兵種應用的特種戰古代從來沒有過的新型攻防兼備的隊列,現代術語就沒有陣法這一說陣法騙一騙古人還是比較有效的,給人感覺很高深,很玄的東西,所以,我們對外說陣法,自己用現代術語,隊列、多兵種應用、多種戰略戰術的靈活使用。

    大家七嘴八舌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孫美麗爲首,安藍芳、杜如花、羅清芳隊長爲主贊成搞個花架子:一是我們主要目的是通過練陣法奪取兵權,安插一些自己人馬混入部隊,搞的花架子也玄乎也好看就也難,最終最有利於我們藉口他們的軍官不符合我們的要求,從而替換我們在成都訓練好的親信進入關鍵崗位,爲最終控制兵權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古代傳說中的陣法我們也沒有見過,什麼孫臏和孫武練兵用的陣法,什麼孔明八卦陣法,包括楊家將對付遼兵用的陣法,宋高宗時期武穆遺書裏面提到的兵法和陣法等等,我們都不知道怎麼用,只能用電腦查詢一些有用的資料,胡亂拼湊幾個花架子好看的陣法,怎麼可能實用於實戰第三,就算花時間湊了幾個陣法出來,沒有實戰怎麼就能檢驗出它有多大作用還不如搞個花架子糊弄詐唬他們一下還有效的多。

    以李飄逸爲首,其他隊長支持後一種說法:第一,最終要對付的就是蒙古騎兵,我們訓練陣法何不順便搞個對付騎兵有效的陣法來,現在就貼近實戰的演練,等到同蒙古騎兵決戰的時候,現在訓練的大軍就是對付騎兵的有力的武器和王牌軍隊;第二,反正我們怎麼訓練陣法,他們也不知道,我們演練個多兵種對付蒙古騎兵的陣法肯定有新穎又別樣奇怪,他們許多人見過金國騎兵,肯定覺得又適用又好理解還不一樣就更加知道此陣法的適用性;第三,我們不能忽視大宋的將軍們的智商,他們有的是身經百戰曾百勝的實戰將軍,有的還是有理論基礎的將軍,忽悠出花架子,到時候我們自己不能自圓其說,難免不引起他們的懷疑;第四,我們引導他們訓練新的兵種的融合最有利於以後軍隊的改革,我們把這次訓練陣法放到未來全局考慮,這次看作是全新的局部變革,爲以後變革埋下新的革新的種子這個觀點是李飄逸提出的,我想也只有她有這個全局的觀點,有思考未來的思維能力和駕馭變化局面的變通方式,有下棋能看見後十步走法的統籌能力,有她真是我的三生有幸,真是我的再生諸葛。

    結果毫無疑問,最後當李飄逸把最後一個原因說出來的,原來檢查前一個觀點的姐妹也有人開始叛變贊同了:我當場拍板,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蒙古騎兵問題,原來在成都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想到,現在就開始解決了,看樣子人還是要多考慮幾步問題,跟下棋一樣,多看幾步棋,多留幾個後手,多幾條思路就多幾條活路。

    核心問題一敲定,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參考我們在成都就已經研究過的套路依葫蘆畫瓢,用21世紀最先進的思維方式思維導圖法,一一畫出我們的直觀圖:對付蒙古騎兵的方法,首先要把我們多兵種的優勢發揮出來,創造性用步兵對付蒙古騎兵,陣法就是,當突然遇見蒙古騎兵時候,所有的士兵要形成條件反射,結陣法。迅速地利用鐵車和輜重後勤所有的東西組成最外一層,形成一個圈子,然後就是盾牌隊,對付蒙古騎兵的弓箭,盾牌旁邊就是散釘隊馬上要形成的新兵種,把許多鐵藜棘就是帶棱角的鐵釘用彈弓近處用、弓箭遠處用把它們迅速地散到周圍,殺傷蒙古騎兵的馬掌,馬腳痛了,受傷了,騎兵就殘廢了,不能再發起猛烈地進攻了;再後面就是火槍隊在大宋部隊還沒有普及,我們打算馬上在部隊普及,只是火槍現在還比較原始,不僅迅速擊潰騎兵的騷擾,還可以用突然的許多槍合成的響聲嚇驚蒙古馬,暫時延緩敵人的進攻;再後面就是弓箭手和弓弩隊,在火槍的第一輪打擊後,迅速發射弓箭,壓制騎兵快速地進攻和消滅已經靠近的敵軍;再隨後的就是火炮隊,火炮一響,萬事可定,只要前面的隊伍爲火炮的準備贏取時間,勝利的天枰就已經傾斜過來了,再多的敵軍在火炮的轟鳴中都是徒勞,所有的戰馬在巨響中崩潰,不僅是馬被驚嚇過度,而且受傷導致狂奔不已不過大宋的大炮還要改進最裏面就是後備隊,那隊人馬出現問題,後備人馬迅速地踏步真空;中間就是指揮官和傳令員通過鼓聲、號角、旗語等方法傳達命令。。。。。。

    通過思維導圖,很清晰地看見對付騎兵的陣法圖形輪廓,然後我們順着各個導圖,針對每一個環節又細化,基本上有了大致的清晰地思路。最後,我把所有的兵種分解給每個隊:第一隊劉大蘭負責外圍輜重部隊的訓練,不僅運輸後勤輜重,更要能夠迅速用手中輜重變成鐵桶般的圍牆,同時要求制定怎麼演練圍成圈的訓練計劃;第二隊安藍芳負責散釘隊的組建工作,同時制定有關散釘隊的訓練計劃;第三組杜如花負責火槍隊的組建和訓練,同時制定有關火槍隊陣法訓練的計劃;第四隊寇準梅負責弓箭手和弓弩隊的選拔和完善工作,把成都研究建造的弓弩補充進入,替換射程不遠的老弓弩,同時制定本隊的訓練陣法;第五隊沈小藍負責火炮隊的組建工作,需要成都研究建造的火炮設備,可以先訓練部隊的陣法組建,等到先進火炮的來到,再行訓練火炮的使用操程,同時制定火炮陣法的詳細計劃;第六隊負責通訊工作的訓練,把上次從各營裏面選拔出來的精英訓練成會熟練使用鼓聲、號角、旗語傳遞信息的高手;第七隊朱青琴負責各組的聯絡和其他新遇到的問題的處理,作爲後備部隊,也同時負責安全的警戒工作和我的保衛工作。本飛機安全和維護只需要兩名人員負責,其他的所有人員全部投入到此次訓練工作中。最後就是指揮官的確定和人數的確定,直接告訴太子襄陽前線抽調有實戰經驗的下級軍官擔任,實際上把從成都大本營訓練好的親信插入各小隊。至於多少人馬和小隊能夠迅速組成一個鐵桶,這要等到反覆訓練後,用實踐的結果確定具體的人數。初步確定各小隊人數:外圍輜重部隊需要100名,散釘隊30名散釘任務完成後加入弓箭隊,弓箭隊80名,弓弩隊100名,火炮隊30名配備10門火炮三人負責一門火炮,通訊隊10名,後備人員50名,指揮官正副2名,總數402人,當然每一隊還有正副隊長一名。具備確定:一小隊402名,一中隊600名,一大隊1200名,如果是3萬的出征部隊,可以迅速地分解成三個大隊和五個中隊,分別分開組隊形成鐵桶圍牆,可以相互策應,這等到部隊分成小隊訓練一年後再進行大部隊組合練習,各隊之間怎麼協同配合作戰的問題,這是後話,暫表不談。


章節報錯(免登陸)